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素养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写作能力是很多学生较为薄弱的一项,是众多同学提高语文成绩的“拦路虎”。“写什么”是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针对学生在写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寻找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改变学生惯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引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思维导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这一要求的。
关键词:思维导图 挖掘素材 审题立意 作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写”是语文能力考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这项能力恰恰是很多学生较为薄弱的一项,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能力差,导致写作时不知“寫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者相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性、发散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范文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轻视了对学生素材挖掘、审题立意的训练。笔者将思维导图引进课堂,以“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理清思维,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挖掘写作素材,利用思维导图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审题立意,效果较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巧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能,能更有效地帮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作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就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进行总结。
一、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
1.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方法一:利用思维导图中“水平思维”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级分支发散,全面发散,挖掘素材
水平思维就是以一个词或句为中心点,并将它作为联想、想象的原点和关联点进行发散思维,将所有与之有关的“意念”联系起来。现以作文教学《这就是我的承诺》为例解说如何用“水平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挖掘写作素材。如图所示,首先以“这就是我的承诺”或“承诺”作为中心点进行联想,只要和中心点有关就可用一级分支连接起来,全面发散联想,不受限制,这样学生就能尽可能多地把和作文题目有关的素材挖掘出来。
2.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方法二:利用思维导图中“水平思维”的思维方式进行多级分支发散,全面发散,适当分类,挖掘素材
方法一适合初学者,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无限发散,尽可能地挖掘素材,但会比较无序,条理性没那么强。方法二适合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者,它能适当分类、有序发散思维,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强。还以作文教学《这就是我的承诺》为例。方法二以“这就是我的承诺”或“承诺”作为中心点进行发散联想,在一级分支,学生就分类联想到了五类,即情感上、学习上、行为习惯上、生活上和性格上;在二级分支,对每一类再进行发散联想,情感上联想发散了四个方面,学习上联想到七个方面,行为习惯上联想到五个方面,生活上联想到五个方面,性格上联想到七个
方面。
这样多级分支无限发散,大大拓宽了写作思路,能充分挖掘写作素材。这样自然就解决了“无米下炊”的困境。
二、巧用思维导图审题立意
1.巧用思维导图精审题
一般来说,试卷作文的题目和写作要求,会直接或间接地提示写作文体、写作内容、范围程度等作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很隐蔽,需要仔细审阅。首先要审查写作文体,即从题目和写作引导文字处审查文章的文体有没限制,若有文体限制,则在思维导图中的写作素材中去除那些不适合要求的素材。其次审题要注意审查写作中的隐性要求。
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这一命题作文,除了注意文体外,要注意它的隐性要求就是要突出“那一幕”,即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另外“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则说明这一幕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立意的好差就立足在这一幕所写的事。根据此隐性要求,再从思维导图中删去不好写的场景、细节以及不好总结的道理,或不容易表达情感的写作素材。《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挖掘出很多写作素材,但如此审题之后,删去不符合要求的,写作素材就精简了很多。
2.巧用思维导图巧立意
首先对精简后的写作素材用思维导图中的垂直思维进行立意。垂直思维是指就着关键词按照一定思维路径,层层推演,深入思考,让人们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利用垂直思维方式思考“那一幕—哪一幕(事)—什么人(人)—难忘—为什么会难忘—表达什么情和理(即主旨)”,这样层层深入地推演,文章的立意就出来了。
其次是选择立意。选择立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典型新颖、有情有理、有深度。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性,进行横向比较,选择立意更巧妙新颖、更有深度的素材去写,这样就能避免立意陈旧、肤浅的缺点。同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说明思维导图作文立意训练的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挖掘和审题这一步,符合题意的写作素材还剩过生日、爬山经历、感动一幕、助人情景、成功情景、成长经历、长辈关爱、亲人团聚、遭遇挫折、学画画。先进行立意类似的归类,爬山经历、学画画、遭遇挫折、成长经历,都是讲从成长经历中某一幕的情景明白了什么道理,可归为成长经历类;助人情景和感动一幕可归为感动类;过生日和受关爱可归为受关爱类;接下来给合并项和剩余项的写作素材立意,每项从人、事、情、理去思考,人不同、事不同,则表达的情和理也不同,即“意”也不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合并项和剩余项只剩亲人团聚、受关爱一幕、感动一幕、成长经历,这几项分别用人、事、情、理去立意。这几项的立意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后,根据选择原则直观比较,就很容易选择立意了。
以上就是笔者巧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步骤。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用构图的方式把写作思维过程图示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素养,解决“写什么”的难题。阿基米德曾经讲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思维导图就是帮学生撬动写作难题的支点和杠杆,若能让学生们在平时写作时多加练习这种思维导图作文法,相信最终能达到即便不在稿纸上绘制导图,也能在心中迅速地把作文“画”出来,这样将会在考场作文中助他们一臂之力,让他们在考试时能快速有效地写出具有别样风采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2] 孙易新、梁容菁《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
关键词:思维导图 挖掘素材 审题立意 作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写”是语文能力考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这项能力恰恰是很多学生较为薄弱的一项,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能力差,导致写作时不知“寫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者相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性、发散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范文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轻视了对学生素材挖掘、审题立意的训练。笔者将思维导图引进课堂,以“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理清思维,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挖掘写作素材,利用思维导图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审题立意,效果较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巧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能,能更有效地帮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作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就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挖掘素材、审题立意进行总结。
一、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
1.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方法一:利用思维导图中“水平思维”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级分支发散,全面发散,挖掘素材
水平思维就是以一个词或句为中心点,并将它作为联想、想象的原点和关联点进行发散思维,将所有与之有关的“意念”联系起来。现以作文教学《这就是我的承诺》为例解说如何用“水平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挖掘写作素材。如图所示,首先以“这就是我的承诺”或“承诺”作为中心点进行联想,只要和中心点有关就可用一级分支连接起来,全面发散联想,不受限制,这样学生就能尽可能多地把和作文题目有关的素材挖掘出来。
2.巧用思维导图挖掘写作素材方法二:利用思维导图中“水平思维”的思维方式进行多级分支发散,全面发散,适当分类,挖掘素材
方法一适合初学者,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无限发散,尽可能地挖掘素材,但会比较无序,条理性没那么强。方法二适合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者,它能适当分类、有序发散思维,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强。还以作文教学《这就是我的承诺》为例。方法二以“这就是我的承诺”或“承诺”作为中心点进行发散联想,在一级分支,学生就分类联想到了五类,即情感上、学习上、行为习惯上、生活上和性格上;在二级分支,对每一类再进行发散联想,情感上联想发散了四个方面,学习上联想到七个方面,行为习惯上联想到五个方面,生活上联想到五个方面,性格上联想到七个
方面。
这样多级分支无限发散,大大拓宽了写作思路,能充分挖掘写作素材。这样自然就解决了“无米下炊”的困境。
二、巧用思维导图审题立意
1.巧用思维导图精审题
一般来说,试卷作文的题目和写作要求,会直接或间接地提示写作文体、写作内容、范围程度等作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很隐蔽,需要仔细审阅。首先要审查写作文体,即从题目和写作引导文字处审查文章的文体有没限制,若有文体限制,则在思维导图中的写作素材中去除那些不适合要求的素材。其次审题要注意审查写作中的隐性要求。
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这一命题作文,除了注意文体外,要注意它的隐性要求就是要突出“那一幕”,即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另外“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则说明这一幕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立意的好差就立足在这一幕所写的事。根据此隐性要求,再从思维导图中删去不好写的场景、细节以及不好总结的道理,或不容易表达情感的写作素材。《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挖掘出很多写作素材,但如此审题之后,删去不符合要求的,写作素材就精简了很多。
2.巧用思维导图巧立意
首先对精简后的写作素材用思维导图中的垂直思维进行立意。垂直思维是指就着关键词按照一定思维路径,层层推演,深入思考,让人们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利用垂直思维方式思考“那一幕—哪一幕(事)—什么人(人)—难忘—为什么会难忘—表达什么情和理(即主旨)”,这样层层深入地推演,文章的立意就出来了。
其次是选择立意。选择立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典型新颖、有情有理、有深度。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性,进行横向比较,选择立意更巧妙新颖、更有深度的素材去写,这样就能避免立意陈旧、肤浅的缺点。同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说明思维导图作文立意训练的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挖掘和审题这一步,符合题意的写作素材还剩过生日、爬山经历、感动一幕、助人情景、成功情景、成长经历、长辈关爱、亲人团聚、遭遇挫折、学画画。先进行立意类似的归类,爬山经历、学画画、遭遇挫折、成长经历,都是讲从成长经历中某一幕的情景明白了什么道理,可归为成长经历类;助人情景和感动一幕可归为感动类;过生日和受关爱可归为受关爱类;接下来给合并项和剩余项的写作素材立意,每项从人、事、情、理去思考,人不同、事不同,则表达的情和理也不同,即“意”也不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合并项和剩余项只剩亲人团聚、受关爱一幕、感动一幕、成长经历,这几项分别用人、事、情、理去立意。这几项的立意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后,根据选择原则直观比较,就很容易选择立意了。
以上就是笔者巧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步骤。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用构图的方式把写作思维过程图示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素养,解决“写什么”的难题。阿基米德曾经讲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思维导图就是帮学生撬动写作难题的支点和杠杆,若能让学生们在平时写作时多加练习这种思维导图作文法,相信最终能达到即便不在稿纸上绘制导图,也能在心中迅速地把作文“画”出来,这样将会在考场作文中助他们一臂之力,让他们在考试时能快速有效地写出具有别样风采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2] 孙易新、梁容菁《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