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罗彪扬(1962~),男,湖南省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研员。
关键词: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71-02
一、总体意见
1.课程标准表述太乱
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应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表述严谨、逻辑性强,只有这样,广大的执行者才能了然于心,才能便于课程标准的操作和推行。笔者看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觉得表述重复的多,意思不明的多,随意性大,结构散乱,缺乏严谨性与逻辑感。下面怎么能很好地理解与执行呢?因此,我们即将进行的修订不能仅停留在表述上的小打小敲,补补漏洞,而应是重新建构。
2.对学科课程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读了课标关于课程性质与功能的表述,本人不甚明了,也想作一个探讨:
课程性质: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课程,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培养国民的基本人文素养。
主要内涵与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局限,了解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英勇抗争,培养振兴中华的意识和使命感。
(2)社会主义教育:认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光明前途,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培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向往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3)国际意识教育: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其他文明;认识世界发展的潮流,形成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开放意识。
(4)历史智慧教育: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治乱兴衰与分离统合,感悟历史人物人生奋斗的成败得失,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现人生的优质发展。
(5)健康人格培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具有现代意识(如民主法制意识、科学精神、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创新精神)。
(6)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培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与时代发展。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善于思辨,形成勇于实践、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
3.新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1)评价方式过于繁复、细琐。
(2)中国是大班额制,起码四五十人以上一个班,班主任还可以认识每一个学生,科任老师很难做到。新的评价制度只适应西方国家的小班额制。
(3)西方国家讲求法治和社会公正,可能在教学评价上会讲求公正、尊重良知。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人情、权力、金钱作用下,经常做不到公正。
(4)中国升学压力大,考试尽管有局限,但只有考试才是最公正的。以主观性评价来决定升学恐怕会像“文革”时保送推荐制一样,其结果是毁了整个教育和整个民族。在课改背景下废除高考的论调甚嚣尘上,十分值得警惕!
课程改革从精英教育观转向公民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这都是正确的。但在评价制度和升学制度上过于强调主观性评价、淡化考试甚至要废掉高考,是断然不可取的。
4.初中教学定位问题
基础性应是核心的。只有基础好,才能为发展开辟道路。当今初中课标内容的基础性很不够,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很不完整,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有影响。再者,很难处理与现在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性探究的关系;初中基础知识不全面,高中专题探究很难进行。
5.初中内容呈现方式
不宜搞大跨度性的主题探究,宜以时序呈现为主,具体可搞阶段性推进,实行阶段内小专题探究;在内容陈述上不宜使用要求动词,这些动词很不好把握,宜直接表述为知识,究竟采用怎样的探究方式,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应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学情自由选择的权力。
二、中国古代史标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问题:
1.政治史意味浓,文化史有一些,经济史单薄,生活风俗史看不到。这不利于学生从更广的视角去把握和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
2.朝代线索不清晰,有些朝代缺失(如东汉、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未交代)。这对于学生在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过程中接受历史知识形成朝代或时间定位的障碍。
3.朝代治乱兴衰交代不清,汉、唐、明三朝没有衰亡史。衰乱史对于我们建设太平盛世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反面的启示作用。
建议:
(一)应注意几根线索的呈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分裂与统一;各民族发展与融合。
2.国家制度的演变。
3.治乱兴衰的启示。
4.社会经济的发展。
5.生活风俗的流变。
6.对外交往的变化。
7.传统文化的成就与不足。
(二)呈现方式建议
以时序为主,以大阶段为框架,搞阶段内小专题探究。
责任编辑:杨莲霞
罗彪扬(1962~),男,湖南省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研员。
关键词: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71-02
一、总体意见
1.课程标准表述太乱
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应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表述严谨、逻辑性强,只有这样,广大的执行者才能了然于心,才能便于课程标准的操作和推行。笔者看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觉得表述重复的多,意思不明的多,随意性大,结构散乱,缺乏严谨性与逻辑感。下面怎么能很好地理解与执行呢?因此,我们即将进行的修订不能仅停留在表述上的小打小敲,补补漏洞,而应是重新建构。
2.对学科课程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读了课标关于课程性质与功能的表述,本人不甚明了,也想作一个探讨:
课程性质: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课程,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培养国民的基本人文素养。
主要内涵与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局限,了解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英勇抗争,培养振兴中华的意识和使命感。
(2)社会主义教育:认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光明前途,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培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向往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3)国际意识教育: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其他文明;认识世界发展的潮流,形成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开放意识。
(4)历史智慧教育: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治乱兴衰与分离统合,感悟历史人物人生奋斗的成败得失,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现人生的优质发展。
(5)健康人格培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具有现代意识(如民主法制意识、科学精神、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创新精神)。
(6)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培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与时代发展。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善于思辨,形成勇于实践、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
3.新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1)评价方式过于繁复、细琐。
(2)中国是大班额制,起码四五十人以上一个班,班主任还可以认识每一个学生,科任老师很难做到。新的评价制度只适应西方国家的小班额制。
(3)西方国家讲求法治和社会公正,可能在教学评价上会讲求公正、尊重良知。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人情、权力、金钱作用下,经常做不到公正。
(4)中国升学压力大,考试尽管有局限,但只有考试才是最公正的。以主观性评价来决定升学恐怕会像“文革”时保送推荐制一样,其结果是毁了整个教育和整个民族。在课改背景下废除高考的论调甚嚣尘上,十分值得警惕!
课程改革从精英教育观转向公民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这都是正确的。但在评价制度和升学制度上过于强调主观性评价、淡化考试甚至要废掉高考,是断然不可取的。
4.初中教学定位问题
基础性应是核心的。只有基础好,才能为发展开辟道路。当今初中课标内容的基础性很不够,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很不完整,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有影响。再者,很难处理与现在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性探究的关系;初中基础知识不全面,高中专题探究很难进行。
5.初中内容呈现方式
不宜搞大跨度性的主题探究,宜以时序呈现为主,具体可搞阶段性推进,实行阶段内小专题探究;在内容陈述上不宜使用要求动词,这些动词很不好把握,宜直接表述为知识,究竟采用怎样的探究方式,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应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学情自由选择的权力。
二、中国古代史标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问题:
1.政治史意味浓,文化史有一些,经济史单薄,生活风俗史看不到。这不利于学生从更广的视角去把握和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
2.朝代线索不清晰,有些朝代缺失(如东汉、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未交代)。这对于学生在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过程中接受历史知识形成朝代或时间定位的障碍。
3.朝代治乱兴衰交代不清,汉、唐、明三朝没有衰亡史。衰乱史对于我们建设太平盛世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反面的启示作用。
建议:
(一)应注意几根线索的呈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分裂与统一;各民族发展与融合。
2.国家制度的演变。
3.治乱兴衰的启示。
4.社会经济的发展。
5.生活风俗的流变。
6.对外交往的变化。
7.传统文化的成就与不足。
(二)呈现方式建议
以时序为主,以大阶段为框架,搞阶段内小专题探究。
责任编辑: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