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是小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它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学教师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体服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那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都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愿意自己进行知识的发现与研究,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正确当然要表扬,但是如果答错了,亦应该鼓励他:“你再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后解决,我相信你一定能做上来,好吗?”或者说:“你再试一试.” 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相反,必须充分地调动起每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无论是预习新课,还是复习旧课,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自我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知道学什么到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时候,由于知识水平、数学能力各有不同,例如,学生在记忆同一个数学概念时,有的默记,有的书写记忆,有的需要出声读记等. 他们在学习时,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一刀切,允许并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因为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 为此,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题材,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
① 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②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 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③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 使每名学生都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而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目的. 自信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并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经过汇总信息、综合评价、理论上升等一系列活动后,发现自己探索到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不断探求新知的内驱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六、综合练习,形成能力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 这就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① 基本练习,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不要多,但要求严格,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② 变式练习,即改变所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如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练习等;③ 发展性练习,即把新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可以有一些“探头”的设计. 其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增加更多的新知识,而是借以创设呈现和运用新知识的新情境,引起学生新的思考. 学生可能答对也可能答错,正是通过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从错误到正确,从“不会”到“会”,发展认识,达到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那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都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愿意自己进行知识的发现与研究,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正确当然要表扬,但是如果答错了,亦应该鼓励他:“你再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后解决,我相信你一定能做上来,好吗?”或者说:“你再试一试.” 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相反,必须充分地调动起每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无论是预习新课,还是复习旧课,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自我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知道学什么到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时候,由于知识水平、数学能力各有不同,例如,学生在记忆同一个数学概念时,有的默记,有的书写记忆,有的需要出声读记等. 他们在学习时,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一刀切,允许并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因为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 为此,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题材,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
① 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②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 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③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 使每名学生都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而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目的. 自信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并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经过汇总信息、综合评价、理论上升等一系列活动后,发现自己探索到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不断探求新知的内驱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六、综合练习,形成能力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 这就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① 基本练习,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不要多,但要求严格,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② 变式练习,即改变所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如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练习等;③ 发展性练习,即把新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可以有一些“探头”的设计. 其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增加更多的新知识,而是借以创设呈现和运用新知识的新情境,引起学生新的思考. 学生可能答对也可能答错,正是通过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从错误到正确,从“不会”到“会”,发展认识,达到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