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发展为使命 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石柱,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洛阳,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力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技术经济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工作。2012年起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2013年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18%,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拥有庞大市场资源的中国如何顺势而上,从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强国,对国内唯一的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北京物资学院提出了新要求。为此,记者就如何立足行业企业、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建高水平特色高校专访了学校党委书记李石柱。
   记者: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请您谈谈贵校如何整合资源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李石柱: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的理念也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着创新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势必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尤其是产学研结合方面,形成了“1 4”的模式。“1”即是采用多种资源融合贯通的模式建设了一个新的“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下设多个研究所,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市通州区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商务系统及证券期货系统等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院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既是学校对外合作的窗口,又是学校对内协调的机构。为了使研究院的工作“落地”,学校构建了实体的发展平台,将位于通州区核心位置的50亩土地作为研究院的物理实体,并将全部一万多平米的建筑面积提供给研究院进行实体运作。同时,学校将研究院平台立体化,将多元化的资源注入其中,包括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现代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联盟等优质资源都成为研究院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建立了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示范、企业创新与培育孵化、产业资源推介等一系列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使得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协会、政府等都能够在此平台获得所需的资源。在服务好学校的同时,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共享利用,并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新的增值空间。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学校提出了“编筐、造势、织网”的发展策略,积极地拓展对外服务,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网络化资源布局,已经构建了包括江苏南通、河南洛阳、山东济南、广东珠海等在内的优化布局,将资源进行多点间互动式融合,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综合型平台。
  记者:正如您所说,研究院这样“1”个综合型平台承载着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深度融合的使命,那么“4”的具体内容是?
  李石柱:为了更好地建设与发挥“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的作用,学校在渠道建设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一来二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把校外的专家和业内知名的企业家请到学校来作讲座、做兼职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这是“一来”;“二去”是让学校的教师去企业挂职,同时作为桥梁,带学生去一线实践。这就是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一来二去”的模式。学校先后邀请中关村企业家来校交流座谈,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研究生导师,组织青年教师到中关村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使教师在实际岗位历练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派出一批学生“走进中关村,学做创新创业人”,目的是锻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职业价值观。二是建立产业联盟。学校联合中关村三十余家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企业组成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学校作为秘书处直接运作产业联盟,起到了协助政府沟通企业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作为产业联盟的秘书处可以将相关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同学校的产学研结合形成一个直接的抓手。三是学校和地级市政府签订协议开展全面合作。2013年8月,学校与江苏南通市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在政策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谋发展;2013年10月,学校与洛阳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在城市及园区物流产业布局规划、企业诊断与产业升级、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技术成果推广等领域相互合作,共谋发展;2014年7月,学校成立“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并举办第一届“京津冀物流一体化”论坛,来自京津冀三地政府、物流协会、物流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四是建立现代物流创新园。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集聚为外在表现的产业发展推动方式,依托北京通州区的交通与产业优势,以及学校在物流领域内教学科研的领军优势,吸引现代物流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建设成为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业,依托中关村现代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城等优势资源,打造了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了更好地提高创业基地的吸引力,制定了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包括将积极为入驻企业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组织参加各类人才洽谈会、产品展销会、项目推介会等,并利用园区网站、工作简报及相关媒体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及对外宣传服务,同时免费为入驻企业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发现学校的思维方式、运作机制与产业界的运作机制好像两个齿轮一样,各有各的速度,较难咬合到一块儿去。为解决学校和产业之间机制不配套的问题,学校探索“1 4”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尝试建立一个机构,既熟悉政府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又可以有效地组织学校的研究力量,为教师们搭建一个科研实践的平台,为地方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及推广、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记者: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普遍问题是缺少产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体制,在这方面,学校的探索是?
  李石柱:目前,高校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教学手段单一,其结果就是毕业生在走出学校,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出现断桥。产学研合作将有效改变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的培养体系,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与科研资源,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动性与教学活力,将研究所、企业人员引入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高校对合作成果的认同不统一,企业看重的往往是合作能否直接带来利润的增加,而高校教师及研究者们则更看重合作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建立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将学校和企业“捆绑”在一起,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近年来,学校探索校企联合办学,通过“一来二去”产学研用的新模式,让师生和企业双满意。两年多来,学校共邀请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到校开办讲座、担任兼职教师;共有82名青年教师向学校递交了挂职申请,占学校年轻教师的近1/3;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办学,为在校生提供了更多固定的、有组织的实习机会。不同学校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我认为“一来二去”这种产学研用结合的初级形式,是具有物院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一种有效方法。物流学院与企业联合设立的物流经理班,其主要功能是定制化地培养汽车物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走向纵深化的人才培养探索。我们设想在未来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定制班,设计出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机制。通过培养人才,降低我国的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学校如何抓住机遇,有效建设学校在物流领域内教科研的独有特色和领军优势?
  李石柱:近几年,物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和流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与机遇。作为国内物流管理学科的开拓者、行业性高校在流通领域的代表、以物流与流通为特色的北京物资学院如何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学校确立了“立地顶天”的发展战略。“立地”就是政产学研紧密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顶天”就是强特色、上水平,使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立地”,即让行业“根系”扎得更深。如何让这种“根系”更深、更牢固,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先后成立以科技金融、流通秩序管理、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物流统计研究所、农业与食品物流研究所,重组的物流技术工程中心,邀请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联合中关村三十余家企业组成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举办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劳动科学论坛、期货论坛、流通法论坛等学术研讨会。这种扎根行业、企业的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
  “顶天”,即让“特色”成为“不可替代”。我认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应该是在特色上实现高水平。学校作为国内唯一的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校,这种高水平就应该是国内一流甚至是国内领先。当然,特色发展必须处理好特色与一般的关系,努力做到一般对特色的有效支撑和协调发展。首先是每一个特色学科专业和方向都要制定建设方案,并且与业界结合,做到“落地”。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才引进,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推进国际合作,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专业的活力。“立地”是基础,“顶天”是标志,要在“立地”的基础上实现“顶天”。
  记者:您多年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从事科技管理、科技计划评估研究工作,这种经历与经验对您从事学校管理带来的利与弊是?
  李石柱:1990年起,我在国家科技部工作了近十年,主要负责科研计划的管理。2000年,到北京市科委,主要负责科技管理、科技计划评估的研究工作。直至2006年,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先后负责过园区建设、企业空间建设、硬环境建设等,也负责过产业、人力资源、创业以及机关党委工作等。实际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高科技产业,主要立足于如何把技术很好地转化、转变为生产力,这其中也涉及到市场和经济管理问题。这样的一个经历,到物资学院这样一所行业院校,虽然工作的环境和体制机制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毕竟都是在知识分子圈子内打交道,我个人开展工作还是比较适应的。在政府机关和在中关村科技园工作的这段经历,由于广泛地接触并和政府部门的各个委办局打交道,一方面对我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历练很有好处;另一方面,这段经历让我熟悉、了解政府运作的程序和规律,同时也了解企业运作规则以及企业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正是基于对业界的了解,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与产业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都不可脱离这个原则。除了在政府部门、企业的从业经历外,1986年—1990年,我在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担任过4年教师,这让我对学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具体细节熟悉而又亲切,教师的经历让我能从教师的立场、角度去考虑问题。
  多年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从事科技管理、科技计划评估研究工作的这种经历与经验对我从事学校管理确实带来不少益处。但多年从事业务管理,对于教育管理和党建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仍有一个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这是我到学校第一年就意识到的问题。这两年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但作为一名党委书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学会领导学校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能两张皮,要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我深知,党的建设是推动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团结一切力量,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融合现代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加快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既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和有效途径。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性思索,并在实践层面积极探寻有效路径,以制度建设推动中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大
1月15日,2008年寒假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暨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近期中央、教育部和市委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的精神和工作部署,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做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高校工作为主题,总结2007年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首都师范大学里有众多的老师身体力行这一校训,历史学院的徐蓝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徐蓝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即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最近更是毫无争议地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留校任教28年来,徐蓝教授以其认真严谨的治
经过多年的建设,北京高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对我国及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加入WTO、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要求,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也存在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为建立北京高校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
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党支部共建方式,对于促进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能与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十分重视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共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激发热情,党支部共建达成共识、深入人心  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开始广泛推行通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在通识教育实践中,以整体学习观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活动,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具有过程性、互动性和实践意义的大学生学习管理模式。开辟课外学习渠道,拓宽通识教育平台;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创建学生课外学习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主学习;课外学习;科研启蒙  首都师范大学于2010年在新校区全
摘 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探索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建立理工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以期有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经历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以及对大学治理架构的探索,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电信诈骗的报道,但并不知道它具体是如何操作的,诈骗者和受骗者都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世人的秘密随你窥视,是一种欣喜畅快,还是毛骨悚然的惊惧?盗亦有道,行走江湖,良心不泯,是最后的底线。  一  喝到第三杯,我还是没想起李波扬是谁。自称是李波扬的那个人,端着杯子绕着圆桌子来回跑,见人就碰杯,头顶上浮着一圈从吊灯上洒下来的光。空调开得太热,屋里烟气重,他的脸就像给焐熟了,连皮带肉涨开来
凝练使命
期刊
学校通过联盟、共建等形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引进课程、专业、师资、技术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建共享、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