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科目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目前体育学科在中考考核中占据50分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与学生对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视。因此,初中体育老师需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本文即是从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造体验活动机会以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对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有效教学逐渐引发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因此,初中体育老师也需要摆正教学心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往的体育教学偏于模式化,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体验方面的需求,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较为不利。对此,笔者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指的是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其先不要直接从体育知识或者体育技能的角度出发开始教学,而是需要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式教学情境,而后再在此情境的引導下,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验。如此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技巧的课程时,体育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学生:“喜欢。”/“不喜欢。”老师:“虽然也有不喜欢的,但是从声音来看,仅是少数。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打篮球,篮球比赛估计你们都会感兴趣,你们想看吗?”学生:“想看。”老师:“很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最新的NBA比赛,让你们感受一下篮球巨星的风采。”此时,体育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NBA比赛视频,并且在引导学生观赏比赛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还要对其中成员的各项篮球动作以及技巧进行点评。在激发起学生们的篮球热情之后,体育老师即可关闭视频,并向大家阐述篮球中传球、投篮等各项动作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虽然学生意犹未尽,但是体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各项篮球动作之后,便可带领大家继续观赏比赛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篮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造体验活动机会
所谓创造体验式活动机会,指的是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其需要在学生掌握技能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的舞台,要给学生一个将自己所学完全表现出来的机会。如此既能够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的课程中,体育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会立定跳远吗?”学生:“会。”/“太简单了。”老师:“有的同学还说太简单了,现在老师先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老师看看你的动作以及水平怎么样,好吗?”学生:“好。”此时,体育老师可以邀请该名学生上前表现。在学生表现结束之后,体育老师要在现场对学生在立定跳远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进行点评,并在指导其修正各项动作之后,邀请其重新尝试跳跃。在学生重新跳跃之后,体育老师便可将学生两次跳远中所形成的差距原因进行讲解,同时将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再次详细地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尝试,这既是为了增加学生体验,同时更时为了使得学生体会其中的动作要领,提升自身的跳远能力。同时,在学生各自分别进行跳远体验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注意对不同学生的动作进行观察,并注意加强执政,以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的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因为只有体育老师始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配合体育老师进行体验式体育锻炼和学习,否则学生不仅不会配合老师的体育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排斥心理,更加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具体而言,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其需要经常性的保持微笑,这既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又是为了给予学生以鼓励。因为体育锻炼是一项非常考验学生耐力的科目,当学生看到老师和煦的笑容时,便会充满动力,这代表着老师最学生的肯定。其次,体育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严厉的口气,而是要多采用幽默性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老师经常性的与学生开玩笑,学生才愿意和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同时体育老师也才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其三,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要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切不可在学生自由活动之后便无故离场,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印象,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体育老师也难以尽到自身的师者责任,因此不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并不轻松,其既需要体育老师注重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有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使之能够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进而提升学生们的体育体验效果。此外,体育老师还需要注意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唯此各项体验式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程的应用[J].田径,2016(12):42-43.
[2] 杨万新.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应用[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46-748.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有效教学逐渐引发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因此,初中体育老师也需要摆正教学心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往的体育教学偏于模式化,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体验方面的需求,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较为不利。对此,笔者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指的是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其先不要直接从体育知识或者体育技能的角度出发开始教学,而是需要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式教学情境,而后再在此情境的引導下,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验。如此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技巧的课程时,体育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学生:“喜欢。”/“不喜欢。”老师:“虽然也有不喜欢的,但是从声音来看,仅是少数。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打篮球,篮球比赛估计你们都会感兴趣,你们想看吗?”学生:“想看。”老师:“很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最新的NBA比赛,让你们感受一下篮球巨星的风采。”此时,体育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NBA比赛视频,并且在引导学生观赏比赛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还要对其中成员的各项篮球动作以及技巧进行点评。在激发起学生们的篮球热情之后,体育老师即可关闭视频,并向大家阐述篮球中传球、投篮等各项动作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虽然学生意犹未尽,但是体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各项篮球动作之后,便可带领大家继续观赏比赛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篮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造体验活动机会
所谓创造体验式活动机会,指的是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其需要在学生掌握技能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的舞台,要给学生一个将自己所学完全表现出来的机会。如此既能够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的课程中,体育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会立定跳远吗?”学生:“会。”/“太简单了。”老师:“有的同学还说太简单了,现在老师先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老师看看你的动作以及水平怎么样,好吗?”学生:“好。”此时,体育老师可以邀请该名学生上前表现。在学生表现结束之后,体育老师要在现场对学生在立定跳远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进行点评,并在指导其修正各项动作之后,邀请其重新尝试跳跃。在学生重新跳跃之后,体育老师便可将学生两次跳远中所形成的差距原因进行讲解,同时将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再次详细地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尝试,这既是为了增加学生体验,同时更时为了使得学生体会其中的动作要领,提升自身的跳远能力。同时,在学生各自分别进行跳远体验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注意对不同学生的动作进行观察,并注意加强执政,以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的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因为只有体育老师始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配合体育老师进行体验式体育锻炼和学习,否则学生不仅不会配合老师的体育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排斥心理,更加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具体而言,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其需要经常性的保持微笑,这既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又是为了给予学生以鼓励。因为体育锻炼是一项非常考验学生耐力的科目,当学生看到老师和煦的笑容时,便会充满动力,这代表着老师最学生的肯定。其次,体育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严厉的口气,而是要多采用幽默性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老师经常性的与学生开玩笑,学生才愿意和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同时体育老师也才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其三,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要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切不可在学生自由活动之后便无故离场,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印象,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体育老师也难以尽到自身的师者责任,因此不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并不轻松,其既需要体育老师注重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有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使之能够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进而提升学生们的体育体验效果。此外,体育老师还需要注意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唯此各项体验式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程的应用[J].田径,2016(12):42-43.
[2] 杨万新.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应用[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4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