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民间谚语有效运用在幼儿语言能力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拓宽幼儿的视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教师可选择适合幼儿的民间谚语、创设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理解民间谚语、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间谚语知识,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民间谚语;幼儿;语言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1;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043-01
民间谚语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既包含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富有现代哲理。教师如果将民间谚语有效运用在幼儿语言能力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拓宽幼儿的视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教师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民间谚语。幼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特别喜欢拟人,就是将小狗、小猫等动物比作“人”,甚至会将凳子、桌子等当作“人”,与其进行对话,并且从“人”的思维角度思考动物或景物在想些什么、会做出怎样的行为等。第二,不分真假,即缺少分析真实和虚幻的能力、思维。因此,教师选择民间谚语时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还要考虑谚语本身的教育价值。例如,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应该选择有一些难度,但是难度不太大的谚语。幼儿只要认真听教师讲解,就能理解谚语知识,如“猫哭老鼠假慈悲”。当教师提出这个谚语时,幼儿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猫哭老鼠就是假慈悲?慈悲又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出发,先讲一段“猫和老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再讲解这句谚语的含义。这样,幼儿就能理解其含义,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教师为幼儿设计学习民间谚语的环境时,要从幼儿的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出发,从简单逐渐向复杂过渡,由谚语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其内在,循序渐进地对幼儿展开民间谚语教育,为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幼儿比较喜欢动物、游戏和数字等,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游戏化的民间谚语教学环境,或者选择与动物有关的民间谚语知识,增强教学对幼儿的吸引力,促使幼儿认真学习民间谚语知识。由此可见,想要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以保证幼儿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民间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对于成年人而言很容易理解,但是幼儿毕竟缺少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民间谚语对于他们而言在理解上还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谚语的含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民间谚语。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民间谚语教学,展示与谚语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这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符合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运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加深对民间谚语的理解,掌握其内涵和使用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准确地向幼儿传授民间谚语知识,实现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例如,提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谚语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舞蹈视频,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感受舞蹈的优美。然后,再陆续播放没学习过舞蹈的人跳舞的视频、学习舞蹈一年的人跳舞的视频、跳舞十年的人跳舞的视频。通过对比,幼儿能观察到哪个人舞蹈跳得最好。接着,教师再次提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民间谚语,这时幼儿就能真正了解这句谚语的含义。教师顺势教育幼儿要认认真真打好基础,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然后才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教师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需要与家长进行配合,可以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间谚语知识储备。家长是教师开展民间谚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有意识地渗透民间谚语知识和思想,讲解民间谚语的含义,以促进幼儿对民间谚语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深化幼儿对民间谚语的了解,使幼儿能够准确运用民间谚语知识,不断提升语言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对家长的指导,以确保家长开展民间谚语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家园共育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教师要利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民间谚语对幼儿展开教育,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提升语言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教师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采取的教学措施有:选择适合幼儿的民间谚语,创设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理解民间谚语,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間谚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杨瑞芬.谚语的教育意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2]郭元鹏.何不让“民间谚语”堂堂正正进课堂[N].无锡日报,2018-01-30.
[3]刘胡权.教育谚语:不容忽视的教育民俗[J].中国教师,2008(17).
关键词:民间谚语;幼儿;语言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1;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043-01
民间谚语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既包含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富有现代哲理。教师如果将民间谚语有效运用在幼儿语言能力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拓宽幼儿的视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民间谚语
教师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民间谚语。幼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特别喜欢拟人,就是将小狗、小猫等动物比作“人”,甚至会将凳子、桌子等当作“人”,与其进行对话,并且从“人”的思维角度思考动物或景物在想些什么、会做出怎样的行为等。第二,不分真假,即缺少分析真实和虚幻的能力、思维。因此,教师选择民间谚语时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还要考虑谚语本身的教育价值。例如,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应该选择有一些难度,但是难度不太大的谚语。幼儿只要认真听教师讲解,就能理解谚语知识,如“猫哭老鼠假慈悲”。当教师提出这个谚语时,幼儿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猫哭老鼠就是假慈悲?慈悲又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出发,先讲一段“猫和老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再讲解这句谚语的含义。这样,幼儿就能理解其含义,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二、创设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
教师为幼儿设计学习民间谚语的环境时,要从幼儿的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出发,从简单逐渐向复杂过渡,由谚语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其内在,循序渐进地对幼儿展开民间谚语教育,为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幼儿比较喜欢动物、游戏和数字等,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游戏化的民间谚语教学环境,或者选择与动物有关的民间谚语知识,增强教学对幼儿的吸引力,促使幼儿认真学习民间谚语知识。由此可见,想要利用民间谚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以保证幼儿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理解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对于成年人而言很容易理解,但是幼儿毕竟缺少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民间谚语对于他们而言在理解上还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谚语的含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民间谚语。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民间谚语教学,展示与谚语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这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符合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运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加深对民间谚语的理解,掌握其内涵和使用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准确地向幼儿传授民间谚语知识,实现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例如,提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谚语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舞蹈视频,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感受舞蹈的优美。然后,再陆续播放没学习过舞蹈的人跳舞的视频、学习舞蹈一年的人跳舞的视频、跳舞十年的人跳舞的视频。通过对比,幼儿能观察到哪个人舞蹈跳得最好。接着,教师再次提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民间谚语,这时幼儿就能真正了解这句谚语的含义。教师顺势教育幼儿要认认真真打好基础,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然后才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四、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间谚语知识
教师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需要与家长进行配合,可以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间谚语知识储备。家长是教师开展民间谚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有意识地渗透民间谚语知识和思想,讲解民间谚语的含义,以促进幼儿对民间谚语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深化幼儿对民间谚语的了解,使幼儿能够准确运用民间谚语知识,不断提升语言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对家长的指导,以确保家长开展民间谚语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家园共育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教师要利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民间谚语对幼儿展开教育,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提升语言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教师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采取的教学措施有:选择适合幼儿的民间谚语,创设符合幼儿需求的民间谚语学习环境,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理解民间谚语,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民間谚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杨瑞芬.谚语的教育意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2]郭元鹏.何不让“民间谚语”堂堂正正进课堂[N].无锡日报,2018-01-30.
[3]刘胡权.教育谚语:不容忽视的教育民俗[J].中国教师,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