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玉玦,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不知其为何物,甚至不清楚“玦”字的读音。玉玦(ju),古玉器名,是我国最古老的玉质装饰品,中国玉文化产生的最早代表物之一。玉玦一般呈环形,环面有一缺口。小玉玦出土时多置于死者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较大体积的玉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等。
笔者工作的迁安博物馆藏有一枚玉玦。该玉玦观之呈青绿色而有絮状白斑,细腻温润,通体自然,彰显了一种玉器特有的高贵与素雅。玉玦外径3.3厘米,内径1.2厘米,厚约0.2厘米,环比较窄,素面无纹饰,玦口为“八”字形。该玉玦1997年出土于迁安市万军山遗址,经专家鉴定其年代为商代。因相关佐证资料较少,目前尚未形成对这枚玉玦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尝试对这枚玉玦进行深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一、玉玦的产出地归属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和最广泛的国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我国早期对玉的界定是比较宽泛的,玛瑙、松石、水晶甚至琥珀、琉璃等统称为玉。玉文化发展至今,按照玉石的产出地,可划分为 “四大名玉”: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以及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和田玉又称软玉,色泽优异、产量少,主要产于中国昆仑山地区,无论玉质和历史文化地位均居四大名玉之首。由于含铁量的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亚种。岫玉因主要产于我国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据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广泛用这种玉料制作工艺品。岫玉玉质非常细腻,水头较足,半透明或不透明,敦厚浑朴,有一定的硬度,蜡状至油脂光泽。颜色以青绿为主,常有白斑。因材质精良,性能优越,所以用途非常广泛。独山玉主要产于我国河南南阳市郊独山,它是我国特有的玉石品种,属于多色玉石类,往往同一玉料或成品上能同时见到多种颜色分布,鉴定相对容易。绿松石的鉴定也相对比较容易,特有的不透明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及其底色常具不规则的白色脉纹和斑块都构成了它主要的识别特征。
迁安博物馆藏的玉玦,颜色呈青绿色,玉质细腻、半透明,有絮状白斑,带油脂样光泽,硬度一般。从地理位置来看,迁安市十分靠近辽宁岫岩,同时根据岫玉广泛的用途以及悠久的历史推断,笔者认为,这枚玉玦属于四大名玉中的岫玉。
二、玉玦时代背景挖掘
根据玉玦的发展历程,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为5至10厘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呈卷曲龙形,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我馆收藏的这枚玉玦,在形状、纹饰特点与体积上都较为符合第一种玉玦的类型特征,这无疑是其断代的有力证据之一。
历史上,迁安在商朝时属孤竹国管辖。孤竹国是北方商王朝的一个方国,诞生于商朝之初,从建国到灭亡存在约900年。孤竹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与传说,如老马识途、夷齐让国等等。今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西南的滦河河道中有一座景色优美的岛屿,199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这是一处商代遗址。根据走访,当地村民都知道这里曾经有孤竹君祠和夷齐庙。后河北省文物普查队把它命名为“孤竹君遗址”。该遗址从商代到战国至辽代一直有人类活动。
玉玦的出土地—万军山遗址位于迁安市杨各庄镇万军村北50米处的万军山上,周围地形优美,有水有田,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考古发现,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出现于5000~6000年之前。该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残片,通过不断挖掘,遗址地层叠压处还分别出土了夏、商、周、春秋、战汉遗物,这反映出这里一直有着人类活动的踪迹。
孤竹君遗址与万军山遗址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这枚玉玦的出土,正说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孤竹国民生活在迁安万军山一带。而这枚玉玦本身的精美绝伦,则反映出其拥有者的尊贵身份。基于此,笔者大胆猜测,这枚玉玦很可能为当时孤竹国的某位贵族所持有。
三、玉玦的用途说明
关于玉玦的用途说法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作佩饰,即前面提到的耳饰等。二是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此外也包括符节器等。三是寓意佩戴者遇事速做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其中“玦”通“决”,含决断之意。《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即为此意。四是刑罚的标志,古代犯法者流放边境等地,若见玉玦永不得返。五是用作射箭时钩弦,使用时将玉玦套戴在右拇指上。
我市万军山遗址出土的这枚玉玦,因相关佐证材料较少,无法准确推知其具体用途。但从器形大小及时代特征等综合因素推知,这枚玉玦最有可能还是作为佩饰所用。
综合以上观点,这枚玉玦取材于精美的辽宁岫玉,被一位商代孤竹国的贵族持有,作为佩饰,它发挥了其应有的点缀和衬托作用。
一枚小小的玉玦不足以反映出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年代里,迁安大地上究竟演绎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但透过这件历经三千余年却风采依旧的玉饰件,我们可以感受它所蕴含的时代气息,窥见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迁安博物馆)
笔者工作的迁安博物馆藏有一枚玉玦。该玉玦观之呈青绿色而有絮状白斑,细腻温润,通体自然,彰显了一种玉器特有的高贵与素雅。玉玦外径3.3厘米,内径1.2厘米,厚约0.2厘米,环比较窄,素面无纹饰,玦口为“八”字形。该玉玦1997年出土于迁安市万军山遗址,经专家鉴定其年代为商代。因相关佐证资料较少,目前尚未形成对这枚玉玦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尝试对这枚玉玦进行深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一、玉玦的产出地归属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和最广泛的国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我国早期对玉的界定是比较宽泛的,玛瑙、松石、水晶甚至琥珀、琉璃等统称为玉。玉文化发展至今,按照玉石的产出地,可划分为 “四大名玉”: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以及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和田玉又称软玉,色泽优异、产量少,主要产于中国昆仑山地区,无论玉质和历史文化地位均居四大名玉之首。由于含铁量的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亚种。岫玉因主要产于我国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据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广泛用这种玉料制作工艺品。岫玉玉质非常细腻,水头较足,半透明或不透明,敦厚浑朴,有一定的硬度,蜡状至油脂光泽。颜色以青绿为主,常有白斑。因材质精良,性能优越,所以用途非常广泛。独山玉主要产于我国河南南阳市郊独山,它是我国特有的玉石品种,属于多色玉石类,往往同一玉料或成品上能同时见到多种颜色分布,鉴定相对容易。绿松石的鉴定也相对比较容易,特有的不透明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及其底色常具不规则的白色脉纹和斑块都构成了它主要的识别特征。
迁安博物馆藏的玉玦,颜色呈青绿色,玉质细腻、半透明,有絮状白斑,带油脂样光泽,硬度一般。从地理位置来看,迁安市十分靠近辽宁岫岩,同时根据岫玉广泛的用途以及悠久的历史推断,笔者认为,这枚玉玦属于四大名玉中的岫玉。
二、玉玦时代背景挖掘
根据玉玦的发展历程,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为5至10厘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呈卷曲龙形,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我馆收藏的这枚玉玦,在形状、纹饰特点与体积上都较为符合第一种玉玦的类型特征,这无疑是其断代的有力证据之一。
历史上,迁安在商朝时属孤竹国管辖。孤竹国是北方商王朝的一个方国,诞生于商朝之初,从建国到灭亡存在约900年。孤竹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与传说,如老马识途、夷齐让国等等。今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西南的滦河河道中有一座景色优美的岛屿,199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这是一处商代遗址。根据走访,当地村民都知道这里曾经有孤竹君祠和夷齐庙。后河北省文物普查队把它命名为“孤竹君遗址”。该遗址从商代到战国至辽代一直有人类活动。
玉玦的出土地—万军山遗址位于迁安市杨各庄镇万军村北50米处的万军山上,周围地形优美,有水有田,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考古发现,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出现于5000~6000年之前。该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残片,通过不断挖掘,遗址地层叠压处还分别出土了夏、商、周、春秋、战汉遗物,这反映出这里一直有着人类活动的踪迹。
孤竹君遗址与万军山遗址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这枚玉玦的出土,正说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孤竹国民生活在迁安万军山一带。而这枚玉玦本身的精美绝伦,则反映出其拥有者的尊贵身份。基于此,笔者大胆猜测,这枚玉玦很可能为当时孤竹国的某位贵族所持有。
三、玉玦的用途说明
关于玉玦的用途说法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作佩饰,即前面提到的耳饰等。二是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此外也包括符节器等。三是寓意佩戴者遇事速做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其中“玦”通“决”,含决断之意。《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即为此意。四是刑罚的标志,古代犯法者流放边境等地,若见玉玦永不得返。五是用作射箭时钩弦,使用时将玉玦套戴在右拇指上。
我市万军山遗址出土的这枚玉玦,因相关佐证材料较少,无法准确推知其具体用途。但从器形大小及时代特征等综合因素推知,这枚玉玦最有可能还是作为佩饰所用。
综合以上观点,这枚玉玦取材于精美的辽宁岫玉,被一位商代孤竹国的贵族持有,作为佩饰,它发挥了其应有的点缀和衬托作用。
一枚小小的玉玦不足以反映出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年代里,迁安大地上究竟演绎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但透过这件历经三千余年却风采依旧的玉饰件,我们可以感受它所蕴含的时代气息,窥见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迁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