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振钰,字叔宝,改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原籍浙江上虞,清咸丰五年(186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阳县(今淮安区)。他一生藏书满库,著述满家,上承乾嘉诸儒之遗绪,下开近代考古之先河。平生著书189种,校刊书籍642种。他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金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海内外学者所折服,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学者。
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和古城淮安有较深的渊源。早在嘉庆、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罗敦贤(希斋)就历佐盐河幕,游历江淮间。祖父罗鹤翔(翼云),为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历知泰兴、赣榆、高淳、江宁诸县事。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卒于高邮任所。继祖母方氏置宅于淮安河下罗家桥,后因庚申(1860年)之乱,罗家桥宅毁于兵燹,乃别于淮安城南购置更楼东赵宅(今淮安区淮城镇罗家巷),遂为家焉。其父罗村勋(尧钦),历署江宁县丞、海州州判、清河县丞。其外祖父范以煦(咏春)为淮安名儒,对乡邦文献造诣很深,著有《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数十卷,这为他从事考据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帮助。
罗振玉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自小勤奋而刻苦。他自五岁起即熟读《四书》《五经》。十五岁中秀才,后二试不中,遂弃举子业,专心教书和著述。十七岁校勘《金石萃编》,十九岁著《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余暇时搜求古碑,访师问学,著《淮阴金石仅存录》,开淮安金石研究之先河,为淮安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1857—1909年)在淮安故宅选拓甲骨墨本。罗氏始得见甲骨文字,由此开始了对殷商甲骨的搜集、考释和研究,是甲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罗振玉善识文物,酷爱收藏,是典型的鉴藏大家。曾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两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他41岁入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故有空闲搜求文物。“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这些收藏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其考古研究和书画创作积累了资料和素材。
罗振玉文物收藏,远非常人所及。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达到惊人的成就。他的书法早年临习欧颜,兼习金文及刻石小篆,基础扎实,功力深厚。中年后得见甲骨文字,书风为之一变,将金石之趣与毛笔之韵交汇融合,是将甲骨文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金石学、文字学、碑帖版本学之上。在近现代书法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他比肩。他的绘画创作,虽说是空闲之余事,但六法毕具,有板有眼。本文所介绍的六幅作品,或作于淮安,或赠予淮人,或为淮安所收藏,从欣赏其艺术水准之余,可看出和淮安之渊源。
《临秦碣石篆书屏》,共四幅,每幅纵71厘米,横34厘米,纸本。上书秦碣石铭文。其文曰:“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卅有二年,登碣石,照临四极。从臣群作,上颂高号。爰念休烈,戎臣奋威,遂兴师旅,大逆灭息。武殄暴强,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恩肥土域,赏及牛马。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此屏用笔圆转平稳,笔画苍劲有力,结体严谨工整,分布均匀对称,显得恬静、娴熟、古雅、静穆。观之令人如沐清风,醇厚清丽,古朴典雅,耐人回味。通屏不激不励、流畅自然,但圆浑厚重、邃古精深,表现了他谨严敦古、温和儒雅的书学风格。落款为:“礼门老伯大人诲正,罗振玉。”此“礼门”为王礼门,号壶隐道人,江苏江都人,为清末书法家,常来淮安小住,故和罗振玉相交、相识。下钤“越国男子罗振玉乐寿昌”白文印、“罗氏坚白”白文印(见图1)。
《潘师正碣》楷书轴,《潘师正碣》是一块记载唐代道士潘师正生平的碑碣,唐圣历二年(699年)刻立,原位于河南嵩阳崇唐观前,现已残破,仅有断碑一段。此轴是罗氏对其碑文中“诞弥”二字的考证,充分反映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其文曰:“潘师正碣:‘诞弥之夕,景光充庐。’予案:今人谓‘生’为‘诞’,本之《生民》之诗,其实诗文九‘诞’字皆训‘大’,本无‘生’训。是碑又以‘诞弥’二字代‘生’字,舛谬可笑。宋徽宗宫词亦用‘诞弥’字代‘生’字。”此轴笔力苍劲,简洁质古,寓变化于平正之中,藏奇崛于方整之内,深得颜鲁公之温和蕴藉之气,而避免了其雄强浑厚之味。这幅楷书,行气疏朗,用笔舒缓,字势高昂,一种独立独行的姿态跃然纸上,给人一种简约大方、朴实无华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书卷韵味。落款为“吉堂仁兄大人属,陆庵罗振玉”,下钤“振玉印信”等白文印(见图2)。
《临〈仲师父鼎铭〉立轴》,仲师父鼎为西周重器,所临是其铭文。其文曰:“(仲师父)乍(作)季始(姒)宝(尊)鼎,其用享用考(孝)于皇且(祖)帝考,用易(锡眉寿)无疆,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享。”此轴雄朴浑厚,布局和谐;用笔圆润敦厚,古雅豪放;结体修长通畅,平正凝重。其中既有浓厚的金石气息,又有清雅淳正的笔墨韵味。他数十年来,精研商周古器和金石文字,每有所见,必手摹考订,矢志著述。仅《三代吉金文存》,就收录铭文铜器4831件。这种长期的积累,浸染着他的书法,在钟鼎文字上尤甚。因此,此轴既忠实于原铭上的钟鼎文字,又运之以己意。将原铭中的那种残泐、强悍和不羁之气剔除,以圆劲内敛的笔势去粗存精、去奇存正、去悍存雅。同时将自己的训诂考据化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一幅苍劲圆润和词意通达之作,反映了他法度端严、谨而不肆的学风。其左落款曰:“相通假,故此鼎孝于皇祖作考于,丁巳秋上虞罗振玉志中(仲)师父鼎并记。”下钤“罗振玉印”“六十后字含章”白文印。此“丁巳”为1917年,时罗氏在日本京都,从事殷墟卜辞的考释和研究(见图3)。 《甲骨文对联》,其文曰:“左专右俎朋来戚喜,甘雨和风岁其乐康。”此联朴实敦厚,骨力内涵,端庄严整,紧密工稳,上有书前画好的铅笔界格,出自作者所自撰的《甲骨文集字联》。从书法和结体上,可看出罗氏的甲骨文书法,并不是以龟甲兽骨上的锲刻线条为模仿,而是根据自己对甲骨书法的理解,用毛笔篆法书之。故圆劲隽秀,笔锋深藏,厚重浑韧,疏密有致。其笔画线条多方折简约,结体修长,除了坚挺遒劲的主笔外,辅以轻松惬意的笔调和枯湿变化的墨色。其中既有硬刀锲刻之气息,又有软笔书写的笔墨趣味。在阴阳刚柔之际,体现出古老与现代之结合,实在无愧于“甲骨书法第一人”之称誉。落款:“树声先主属,集商契文于鲁诗堂,贞松罗振玉。”下钤“坚白”“罗叔言”印。此“鲁诗堂”为罗氏辽东之书斋,是1929年因得《鲁诗》残石而命名。因此,此联当书于1929年后的之辽东,是罗氏晚年的作品(见图4)。
《水仙清供图》,此图画一长方形的淡绿釉瓷盆,它浅腹短足,高雅精致。内置玲珑剔透的秀石和一株白花绿叶的水仙(见图5)。其中秀石由高到低,错落有致,占据了瓷盆大部分空间。而水仙位于瓷盆之一端,亭亭玉立,绿意盎然,白花红蕊,正迎风绽放,表现出冰肌玉骨和含香凝素的品格。在水仙的画法上,采用双勾画法,淡墨勾叶,石绿填色,线条刚中见柔,笔致清嘉松秀,赋彩鲜活,表现出水仙的婀娜多姿。而花用淡墨勾花,赭红点蕊,花瓣则用留白表现,把水仙的迎风翻转和含香带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秀石则采取赭彩加墨皴染的方法,或勾或写,或皴或染,墨色松秀,酣畅淋漓,表现了秀石的坚贞品德。此图以秀石配水仙,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给人一种洁净高雅、清新拔俗的韵味。图上题诗云:“楚兰湘芷共芬芳,位置明灯锦瑟傍,读罢离骚弹一曲,水精帘外月如霜。”题词云:“旧藏陈道复画册,纯以篆隶法为之,高窗展玩,偶一效颦,唯觉独抱冬心,差与俗异耳!”落款为:“世长年兄大我粲正,上虞罗振玉。”下钤“臣振玉印”。由题词得知,此图是观明人陈道复画册有感之作,其受画人“世长”,即祈世长。据考,祁世长(1825—1892年),字子禾,号敏斋,山西寿阳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安徽、顺天、浙江学政,礼部、吏部侍郎,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是清末重要官员。图右下有祈世长的题诗和题跋。其诗云:“老笔纷披几笔过,玲珑玉骨两相和,写成姑射皆仙种,已得春华十分多。”其词曰:“叔言年兄素不以画传,予见其旧藏陈道复画册,固请偶一挥毫,以期永留鸿爪,画成志之以诗。寿阳祁世长志。下钤“世长之印”朱文印。由题词得知,此图是应祈氏所请而作,画成赠送祈氏。
《墨梅图扇》,此图梅花学宋人法,繁枝密蕊,布局豪迈而气象万千。图中老干以淡墨一笔写出,蜿蜒虬曲,势若游龙。老树新枝,或旁逸斜出,或扶摇直上,或纵横穿插,展现出古拙清绝之态。枝条上点点梅花,错落自然,疏密有致。或独立寒冬,含苞欲放;或傲霜斗雪,争奇斗艳,表现出奇丽冷艳的姿色。仿佛寒气中喷出冷香,使人想起“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诗句。图中笔墨秀润,虚实相间,构图稳定,法度谨严,金石之味浓郁。落款为“戊寅秋立秋后一日,奉家骧先生正之,罗振玉。”下钤“振玉长寿”白文印。此“戊寅”为1938年,此“家骧先生”即阮家骧,江苏淮安人氏,系罗氏同乡至友。是时罗氏正在抚顺,见故友来访,分外高兴,故写此图赠之(见图6)。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和古城淮安有较深的渊源。早在嘉庆、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罗敦贤(希斋)就历佐盐河幕,游历江淮间。祖父罗鹤翔(翼云),为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历知泰兴、赣榆、高淳、江宁诸县事。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卒于高邮任所。继祖母方氏置宅于淮安河下罗家桥,后因庚申(1860年)之乱,罗家桥宅毁于兵燹,乃别于淮安城南购置更楼东赵宅(今淮安区淮城镇罗家巷),遂为家焉。其父罗村勋(尧钦),历署江宁县丞、海州州判、清河县丞。其外祖父范以煦(咏春)为淮安名儒,对乡邦文献造诣很深,著有《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数十卷,这为他从事考据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帮助。
罗振玉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自小勤奋而刻苦。他自五岁起即熟读《四书》《五经》。十五岁中秀才,后二试不中,遂弃举子业,专心教书和著述。十七岁校勘《金石萃编》,十九岁著《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余暇时搜求古碑,访师问学,著《淮阴金石仅存录》,开淮安金石研究之先河,为淮安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1857—1909年)在淮安故宅选拓甲骨墨本。罗氏始得见甲骨文字,由此开始了对殷商甲骨的搜集、考释和研究,是甲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罗振玉善识文物,酷爱收藏,是典型的鉴藏大家。曾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两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他41岁入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故有空闲搜求文物。“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这些收藏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其考古研究和书画创作积累了资料和素材。
罗振玉文物收藏,远非常人所及。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达到惊人的成就。他的书法早年临习欧颜,兼习金文及刻石小篆,基础扎实,功力深厚。中年后得见甲骨文字,书风为之一变,将金石之趣与毛笔之韵交汇融合,是将甲骨文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金石学、文字学、碑帖版本学之上。在近现代书法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他比肩。他的绘画创作,虽说是空闲之余事,但六法毕具,有板有眼。本文所介绍的六幅作品,或作于淮安,或赠予淮人,或为淮安所收藏,从欣赏其艺术水准之余,可看出和淮安之渊源。
《临秦碣石篆书屏》,共四幅,每幅纵71厘米,横34厘米,纸本。上书秦碣石铭文。其文曰:“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卅有二年,登碣石,照临四极。从臣群作,上颂高号。爰念休烈,戎臣奋威,遂兴师旅,大逆灭息。武殄暴强,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恩肥土域,赏及牛马。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此屏用笔圆转平稳,笔画苍劲有力,结体严谨工整,分布均匀对称,显得恬静、娴熟、古雅、静穆。观之令人如沐清风,醇厚清丽,古朴典雅,耐人回味。通屏不激不励、流畅自然,但圆浑厚重、邃古精深,表现了他谨严敦古、温和儒雅的书学风格。落款为:“礼门老伯大人诲正,罗振玉。”此“礼门”为王礼门,号壶隐道人,江苏江都人,为清末书法家,常来淮安小住,故和罗振玉相交、相识。下钤“越国男子罗振玉乐寿昌”白文印、“罗氏坚白”白文印(见图1)。
《潘师正碣》楷书轴,《潘师正碣》是一块记载唐代道士潘师正生平的碑碣,唐圣历二年(699年)刻立,原位于河南嵩阳崇唐观前,现已残破,仅有断碑一段。此轴是罗氏对其碑文中“诞弥”二字的考证,充分反映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其文曰:“潘师正碣:‘诞弥之夕,景光充庐。’予案:今人谓‘生’为‘诞’,本之《生民》之诗,其实诗文九‘诞’字皆训‘大’,本无‘生’训。是碑又以‘诞弥’二字代‘生’字,舛谬可笑。宋徽宗宫词亦用‘诞弥’字代‘生’字。”此轴笔力苍劲,简洁质古,寓变化于平正之中,藏奇崛于方整之内,深得颜鲁公之温和蕴藉之气,而避免了其雄强浑厚之味。这幅楷书,行气疏朗,用笔舒缓,字势高昂,一种独立独行的姿态跃然纸上,给人一种简约大方、朴实无华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书卷韵味。落款为“吉堂仁兄大人属,陆庵罗振玉”,下钤“振玉印信”等白文印(见图2)。
《临〈仲师父鼎铭〉立轴》,仲师父鼎为西周重器,所临是其铭文。其文曰:“(仲师父)乍(作)季始(姒)宝(尊)鼎,其用享用考(孝)于皇且(祖)帝考,用易(锡眉寿)无疆,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享。”此轴雄朴浑厚,布局和谐;用笔圆润敦厚,古雅豪放;结体修长通畅,平正凝重。其中既有浓厚的金石气息,又有清雅淳正的笔墨韵味。他数十年来,精研商周古器和金石文字,每有所见,必手摹考订,矢志著述。仅《三代吉金文存》,就收录铭文铜器4831件。这种长期的积累,浸染着他的书法,在钟鼎文字上尤甚。因此,此轴既忠实于原铭上的钟鼎文字,又运之以己意。将原铭中的那种残泐、强悍和不羁之气剔除,以圆劲内敛的笔势去粗存精、去奇存正、去悍存雅。同时将自己的训诂考据化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一幅苍劲圆润和词意通达之作,反映了他法度端严、谨而不肆的学风。其左落款曰:“相通假,故此鼎孝于皇祖作考于,丁巳秋上虞罗振玉志中(仲)师父鼎并记。”下钤“罗振玉印”“六十后字含章”白文印。此“丁巳”为1917年,时罗氏在日本京都,从事殷墟卜辞的考释和研究(见图3)。 《甲骨文对联》,其文曰:“左专右俎朋来戚喜,甘雨和风岁其乐康。”此联朴实敦厚,骨力内涵,端庄严整,紧密工稳,上有书前画好的铅笔界格,出自作者所自撰的《甲骨文集字联》。从书法和结体上,可看出罗氏的甲骨文书法,并不是以龟甲兽骨上的锲刻线条为模仿,而是根据自己对甲骨书法的理解,用毛笔篆法书之。故圆劲隽秀,笔锋深藏,厚重浑韧,疏密有致。其笔画线条多方折简约,结体修长,除了坚挺遒劲的主笔外,辅以轻松惬意的笔调和枯湿变化的墨色。其中既有硬刀锲刻之气息,又有软笔书写的笔墨趣味。在阴阳刚柔之际,体现出古老与现代之结合,实在无愧于“甲骨书法第一人”之称誉。落款:“树声先主属,集商契文于鲁诗堂,贞松罗振玉。”下钤“坚白”“罗叔言”印。此“鲁诗堂”为罗氏辽东之书斋,是1929年因得《鲁诗》残石而命名。因此,此联当书于1929年后的之辽东,是罗氏晚年的作品(见图4)。
《水仙清供图》,此图画一长方形的淡绿釉瓷盆,它浅腹短足,高雅精致。内置玲珑剔透的秀石和一株白花绿叶的水仙(见图5)。其中秀石由高到低,错落有致,占据了瓷盆大部分空间。而水仙位于瓷盆之一端,亭亭玉立,绿意盎然,白花红蕊,正迎风绽放,表现出冰肌玉骨和含香凝素的品格。在水仙的画法上,采用双勾画法,淡墨勾叶,石绿填色,线条刚中见柔,笔致清嘉松秀,赋彩鲜活,表现出水仙的婀娜多姿。而花用淡墨勾花,赭红点蕊,花瓣则用留白表现,把水仙的迎风翻转和含香带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秀石则采取赭彩加墨皴染的方法,或勾或写,或皴或染,墨色松秀,酣畅淋漓,表现了秀石的坚贞品德。此图以秀石配水仙,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给人一种洁净高雅、清新拔俗的韵味。图上题诗云:“楚兰湘芷共芬芳,位置明灯锦瑟傍,读罢离骚弹一曲,水精帘外月如霜。”题词云:“旧藏陈道复画册,纯以篆隶法为之,高窗展玩,偶一效颦,唯觉独抱冬心,差与俗异耳!”落款为:“世长年兄大我粲正,上虞罗振玉。”下钤“臣振玉印”。由题词得知,此图是观明人陈道复画册有感之作,其受画人“世长”,即祈世长。据考,祁世长(1825—1892年),字子禾,号敏斋,山西寿阳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安徽、顺天、浙江学政,礼部、吏部侍郎,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是清末重要官员。图右下有祈世长的题诗和题跋。其诗云:“老笔纷披几笔过,玲珑玉骨两相和,写成姑射皆仙种,已得春华十分多。”其词曰:“叔言年兄素不以画传,予见其旧藏陈道复画册,固请偶一挥毫,以期永留鸿爪,画成志之以诗。寿阳祁世长志。下钤“世长之印”朱文印。由题词得知,此图是应祈氏所请而作,画成赠送祈氏。
《墨梅图扇》,此图梅花学宋人法,繁枝密蕊,布局豪迈而气象万千。图中老干以淡墨一笔写出,蜿蜒虬曲,势若游龙。老树新枝,或旁逸斜出,或扶摇直上,或纵横穿插,展现出古拙清绝之态。枝条上点点梅花,错落自然,疏密有致。或独立寒冬,含苞欲放;或傲霜斗雪,争奇斗艳,表现出奇丽冷艳的姿色。仿佛寒气中喷出冷香,使人想起“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诗句。图中笔墨秀润,虚实相间,构图稳定,法度谨严,金石之味浓郁。落款为“戊寅秋立秋后一日,奉家骧先生正之,罗振玉。”下钤“振玉长寿”白文印。此“戊寅”为1938年,此“家骧先生”即阮家骧,江苏淮安人氏,系罗氏同乡至友。是时罗氏正在抚顺,见故友来访,分外高兴,故写此图赠之(见图6)。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