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报道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陕西日报》和《华商报》为期一年报道中的陕西省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两种媒体新闻报道中建构的陕西大学生村官形象进行描述及对比分析。
  关键词:陕西日报;华商报;媒介形象;陕西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050-02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05年起,全国各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至今,陕西省的5000名大学生村官已经深入农村工作一年至两年,任期已经过半,受众往往通过陕西媒体陆续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报道了解情况。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事物及其重要性判断。媒体报道是对社会某一群体形象的呈现,人们对某一群体的了解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形象再现,也反映了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意义建构。
  
  一、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某省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特色和研究可操作性,便于同省不同属性媒体进行报道差异研究。本研究文本全部来自《陕西日报》和《华商报》为期一年的以 “大学生村官”為主要内容的新闻。《陕西日报》作为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是陕西最权威的主流媒体。而《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突出市民化和生活化,是陕西畅销的都市报。鉴于二者不同属性,在报道中会呈现不同的基调与手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即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数目统计与分析,得出陕西媒体对陕西大学生村官报道的数量与比例。另外,通过对媒体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陕西日报》和《华商报》不同属性媒体对陕西大学生村官报道的差异。
  (三)样本采集
  笔者将研究样本采集的时间跨度定为一年,即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目的是为保证样本的覆盖面。选择这样的时间段是因为,2008年陕西省选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已上任一年多,第二批上任近半年,媒体报道始于2009年,且每一年的招聘工作从2月展开,报道相对集中。
  
  
  
  二、媒体报道中的大学生村官媒介形象分析
  
  (一)角色属性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社会机制的督促者,媒体对于“议程设置”功能的把握,直接影响受众对社会的认知。政府作为最大规模的上层舆论源,主流媒体肩负着“沟通上下”的重要责任,对于陕西大学生村官形象的“议程设置”充分发挥了宣传引领和带动表率的作用。通过对二者媒体52个报道样本的研究发现,陕西省媒体报道的都是积极的正面形象,没有一个消极形象。
  从媒体报道内容上来看,一部分为各级政府关于陕西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区县动态、村官选聘、政府举措通告等,大学生村官呈被动适应工作的形象;另一部分为积极工作的主动形象;调查性报道和评论不能反映其角色属性,定为中立角色。经过统计得到表2:
  在52个研究样本中,政府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通告与举措性新闻占总研究样本的34.62%。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实现角色转变,陕西各市、县区推出了各项措施,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考勤考核等制度,突出报道岗前培训、多岗锻炼、考核评优等措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转变角色、融入群众。这类报道使大学生村官被动地适应各级政府为他们创造的环境和条件。而以“大学生村官”为主角的新闻报道占总研究样本的51.92%,多为他们在乡村的工作成绩、当地乡村的改变、工作得到基层干部的高度认可的报道。这类典型报道共23个,占85.19%。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官”主动角色和适应性角色比例相差不大,反映大学生村官的主动角色的形象的报道数量太少[1]。
  
  
  
  (二)形象分析
  分析以“大学生村官”为主角的27个新闻报道,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关于陕西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工作经历和绩效的报道占大多数;关于创业的报道很少;而涉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个人事件报道,如生病、婚姻等的数量少之又少,无法反映他们任职期间的问题和困惑。
  1.陕西大学生村官创业。创业是大学生村官们最关心的话题。从研究文本中可以看出,多数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持积极支持态度,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既可磨练意志,也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它不仅是锻炼和发展人才的最佳途径,也为大学生村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分流途径。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很难在27个新闻报道样本中看到关于大学生村官在创业是否有问题和困惑,对他们自身发展是否有帮助的描述。研究样本中关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内容只占到了18.52%,使陕西大学村官的形象更显被动。
  2.陕西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经历和绩效。这一主题成为媒体报道陕西大学生村官的最主要内容,占27个研究样本的74.07%。其报道方式多为记录陕西XXX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的工作内容和取得成绩:任职前村民不理解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调整心态适应角色——工作中取得成绩,如修路、推广科技知识、带领村民致富,并获得村民支持。报道充满赞扬与歌颂的色彩,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奉献青春”、“不怕吃苦”、“建功立业”、“扎根”等。在这样的报道中,媒介充分发挥了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3.陕西大学生村官个人自身的报道。陕西大学村官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一年多来反映他们生存状态和工作生活问题的报道,以及关系村官自身发展的报道少之又少,笔者看到在27个研究样本中,只有两则新闻:为了挽救一位大学生村官的生命《陕西日报》(2008-8-6第1版)
  大学生村官办“红色婚礼”《华商报》(2009-11-20A18版)
  这两则新闻都采用小版面报道,即一张照片附加几句文字介绍,而关于大学生村官真实生存状况的报道几乎没有。
  笔者仅能通过媒体上的4个调查性报道获知陕西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最真实的感受。其中最具权威的调查统计是2009年底陕西省社科院调研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对100个样本村的大学生村官采取了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图表反映出了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状态[2]。调查问卷涉及七大方面,即大学生村官求职动机、大学生村官发展前景、合同到期后是否会留下、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条件、对工作付出与收入的满意度、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3]。这些数据反映了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往往和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报道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三)媒体报道的差异研究
  从研究样本分析来看,《陕西日报》报道内容更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正面形象,从而达到宣传学习的效果。报道文本中刻画出了一系列优秀大学生村官形象,如穆美丽、毛海涛、王晓音以及夫妻大学生村官叶伟强、谢丹丹。而《华商报》报道的侧重点则不同,内容更显亲切,拉近了大学生村官与受众的距离,其关注点不局限于工作经历和绩效。作为陕西省内不同属性的两大报刊,二者报道角度和手法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陕西日报》和《华商报》推行议程设置的引导方式不同:前者通过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来引导;后者通过大众意愿的表达,关注市民意见进行设置。
  三、结 语
  陕西大学生村官群体是媒体报道大学生村官媒介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媒体报道的来源。当代陕西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媒介形象,总体上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村官工作开展顺利。虽然这样的形象符合社会价值观,但报道内容过于单一,对陕西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待遇、创业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以及陕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等方面鲜有报道,并不能全面反映陕西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形象。问题的关键是在农村如何把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关注的[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是社会对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在未来生活的忽视。随着学界和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逐渐关注,媒介建构完善的舆论氛围,大学生村官将更好适应自己的岗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喜顺.村官成长的舞台越宽到农村就业的才越多[N].陕西日报,2009-3-24.
  [2] 张金阳.农村社会中人际传播意愿的不对称性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舆论基调[OL].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 GB/22114/44110/142321/10952629.html.
  [3] 刘梦超,潘杰义,马钥.陕北农村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及改进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22).
  [4] 蔡骐,谢莹.文化研究中视野中的传媒研究[J].新闻与传播,2004(10).
其他文献
本文设置汶川地震中陕西灾区发生新媒体通讯中断后的特定媒介环境为场景,以媒介环境中的陕西大学生的媒介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假设命题——“当代大学生存在新媒体依赖”,并在论证此命题后,通过分析问卷还原突发事件中高校群体建立的新传播模式。  一、研究动机及方法  本文的假设背景——“大学生的新媒体依赖”,以美国学者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论为理论依据,延伸至当今大学校园媒体环境提出的假设。该假设命题将通过问卷
期刊
广播夜话节目在全国许多电台都有开办,例如福建台的“大蓬夜话”,湖北台的“今夜不寂寞”,以及陕西台的“长安夜话”等,都很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也取得广泛的口碑和一定经济收益。不过,夜话节目在收获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遭遇发展的瓶颈,现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广播夜话节目的问题    1.从夜话节目本身来看   ①节目发展趋向同质化  夜话节目的“同”,主要集中表现在夜话的形态、内容层次和运营方式三个方
期刊
新闻故事化,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潜在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而具体到“电视新闻故事化”这一说法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即利用电视的试听手段从人们平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题材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意,从而达到情理相交融的艺术效果,揭示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新闻事件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优
期刊
进入2010年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①的标签,迅速在网络蹿红。“性别反串”很快波及了另一个电视选秀类节目——青海卫视“九阳绿色中国花儿朵朵”,它在成都海选中遭遇了反串的“围剿”,很多男选
期刊
《今传媒》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期刊史上的“这一个”。它的前身是1992年元月创刊的《报刊之友》,其最初定位并经过十余年努力实践探索,成为“我国惟一一份以报刊审读为主的刊物”(梁衡先生语)。2004年中央整顿党政部门办报办刊,它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并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划转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同时更名为《今传媒》。几年来,它从专项经费供给变为走市场自负盈亏,在摸爬滚打中坚守并塑造有利于与百
期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商,耐克公司的品牌运营之道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但在2004年以及2008年,耐克品牌在中国遇到了危机,一则是由NBA当红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主演的电视广告“恐惧斗室”因含有亵渎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最终被停播,另外一则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作为非奥运官方合作商的耐克公司原指望借助刘翔吸引人气,却出现意外。前者是耐克公司在舆论压力下选择道歉,后者则凭借“人性化”的
期刊
主持人语: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对些许栏目进行调整,力图以更专业的眼光、更独特的视角,站在传媒行业的最前沿,为广大传媒人士提供一个更为专业的交流平台。广纳名家名文,擢拔学术新秀,坚持本刊传统品牌栏目,创新传媒特色专栏,主要针对传媒中的主流现象、大媒体的成败事实,做深度的全面的主题研究,打造成为具有普及性、公益性、大众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栏目。为纪念这一新的转折,借“传媒大讲坛”开栏之际,本期特约中国传
期刊
身处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具备深厚法学素养和牢固的法治价值观;知识基础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着眼于这一目标,《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从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对新闻界的各种新闻策划论说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甄别和评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新闻策划的特点、评析
期刊
公共新闻运动在新闻学者和新闻从业者中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它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是对政府和公民、新闻机构和受众间日益扩大的分歧的回应。也就是政治选举中选民参与的下降,更普遍的说,是公民参与本地社区事务的衰退,这被视做公民普遍退出民主进程的例证。同样,学者和记者们经常批评新闻机构对政治运动的赛马式报道,认为公众对选举的漠不关心证明公众对以媒体为中介的政治话语的普遍不满。作为回应,许多新闻机构尝试
期刊
(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主任)  主持人语:承蒙《今传媒》杂志社之邀,自本期开始 “传媒与法”栏目由我主持,至此开篇之际,特向社会各界发出邀请:我们热忱欢迎各界贤哲参与《今传媒》及“传媒与法”栏目,不吝赐稿。以传承中华文明、拓新传媒视野、践行和谐社会理论、投身西部大开发,参与陕西经济建设为使命的《今传媒》人,将按以下方针为“传媒与法”栏目基本方向与传播内容:    一、维护文化传媒人的合法权益,关注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