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诗词是人类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是文学的桂冠。诗人高洪波说“诗的声音是天籁。”叶嘉莹先生说“人生天地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诗咏情言志,怡情益趣。中华民族是诗词的故乡,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10篇。优美的诗,丰富了孩子的视野,陶冶了孩子的情操,滋润了孩子的童年,为孩子终生打下诗意的基础。
  可惜,我国目前的诗词教学现状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从2009年起,我跟踪本校学生,做了如下跟踪调查。
  在我校,一二年级要求必背古诗19首,学生实际背诵超过19首的有100%,达到《标准》要求的50首的有20%;三四年级必背古诗21首,达标的100%,达到《标准》要求的50首的有10%;五六年级32首,达标的90%,达到《标准》要求的60首的有2%。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是在递减的。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歌教学探究。
  二、破解难题
  (一)“请君为我侧耳听”——吟诵诗词谈古论今
  我国的诗歌,产生于周代,那时先民们在劳动中口口相传,故有《诗经》。此后千年,从《楚辞》到《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代小令,明清诗词,直到现代诗、朦胧诗和先锋诗,无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诗,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
  在我们的课本选入的课本里,从《诗经》到《乐府》歌谣,无一涵盖。人教课本十二册,读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以后,我问学生,你喜爱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吗?想不到学生答,不喜欢。我问原因,学生答,读不懂。南宋的辛弃疾距离我们现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的时代背景,辛弃疾的情怀,今天的小学生们很难感同身受。借助多媒体,我先播放了徐健顺先生吟诵的《西江月》,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吟诵,当他们懂得用最古朴的声音来吟诵,一个披发行吟、被贬乡间的诗人形象,一个在举国上下“暖风熏得游人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寂寞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
  “不读诗,无以言”,中国诗词既是诗又是歌,可吟诵,可传唱。它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文化的血脉里,生生不息。决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根。
  2015年起,我借鉴蒙学教育的特点,根据人教版的要求,从《三字经》《声律启蒙》《千字文》等古典蒙学教材中,选择部分作为学生早读的资料,让孩子从此和古典诗文为伴,让古诗词教学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书声朗朗,播下诗的种子,明天,我们将萌发诗的花朵,结出诗的果实,那是中华文明的诗意传承。
  (二)“凤凰台上凤凰游”——信息化教学 传承文明
  大数据时代,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更无法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难题。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在40多人的大课堂,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落实。信息化教学的运用,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困难。
  诗歌是有韵的文字、无声的音乐。从《诗经》到《乐府》到《宋词》,无一不是歌唱的语言。那么如何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呢?在讲授《西江月》的时候,我先给《西江月》配乐,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吟唱,并和学生讨论由此而来的感受。课后,让学生以弹唱的形式,把自己的作品,发到公共账号里。第二天就有学生用《梁祝》给《相见欢》配乐,用吕思清的《思乡曲》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对于优秀作品,我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让学生互相打赏,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赞和赏,是同伴之间最好的评奖。
  王国维先生自称“与花鸟共忧乐”。理解古诗,学习古词,我也需要学生有“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的同理心。中国现代诗歌的陨落,和我们的古诗教学的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在学习了《西江月》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诗,以自己喜爱的方式,介绍给同学,并上传到网络空间。当晚,就有学生发回作业。有人抄写了一首《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旁边配图,“疲惫不堪的老马,风尘仆仆的战士,无边无际的小路。”看到这里,我知道他已经懂得了这首诗的意境。甚至,他还有了自己的见解。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诗词的教学,学生学习诗词的形式多样了,读诗品词的热情高了,学习160首诗词,就如囊中探物。“一帘晚日看收进,杨柳春风百媚生”,信息技术让诗词教学有了新的空间。
  (三)“直到城头总是花”——自主学习 教学相长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里,教师是讲台上最神圣的角色,没有教师的教,就没有学生的学,“学”在“教”之后,有“教”才有“学”。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被空前地质疑,我们教的知识真的有那么纯粹吗?我们的教,必须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手段吗?
  《颠覆课堂》和《与大数据同行》这两本书都给了我们相同的答案。“未来50%的学生将选择混合性学习。”即,网络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根据教育学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混合性学习,将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最好的诠释。
  诗词教学,也许是最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教育家顾随先生说过,“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由此可见,无法感动学生的诗不是好诗。正如叶嘉颖所说的“兴发感动”,更是我们学习古诗,所一再强调的“赋比兴”,“兴”为三字之首。
  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了教师定材料,学生学习,一旦学生学不会,我们不会反思教学和教材的不足,而是把问题指向了学生本身,认为学生不用功,不努力,或者天资不聪颖。这显然有欠公平。因为这里的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自主性的学习很难产生。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们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
  学习完《西江月》之后,学生可以此为词牌,自由阅读古诗词,他们还可以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探讨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文或者古文改写。只要理解了诗意词意形式不限。在这样宽松的课堂上,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诗词,进行改编创作。因为被诗词所打动,所以,他们要学着写诗填词。也许,他们的作品不完美,但真挚感人。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诗词教学,实现了诗词教学的“能读,能懂,能写”的多重目标。
  三、总结
  “日暮江山急,绿水去何长。”古诗词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古诗词教学,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字、音、画的同步,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视频,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视听,激发了孩子读诗品词写诗填词的热情,古诗词教学,有望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顾随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雷抒雁:《远古的回声》,昆仑出版社.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
  维克托【英】:《与大数据同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摘要]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教师应该避免孤立落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解释素养,首先要理清其内涵,然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新材料与研究成果,再“配套”落实史料实证等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孤立落实;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4-0068-02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是
【考题回放】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满分作文】  记住这一天  一考生  月亮孤零零地挂在天上,我也孤零零地坐在窗前,月亮的银光照射在我脸上,似乎把我的心照得更酸更痛。我的嘴里咸咸的,是泪吗?我怎么会哭了
当前,教师们在反思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时,都喜欢大谈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学生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而把一堂课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教学目标给忽略了,忘记了“‘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也就是说,许多教师经常不明白一堂语文课究竟应教给学生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1]  《说
[摘 要]生活情境是以学生生活为素材创设的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教师应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以此来推进教学,实现生“动”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真感受和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生活情境;案例;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
[模拟金题]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烂一片,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  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  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悄悄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  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  让我
1996年,美国出台了《国家k-12科学教育标准》,但在十多年间,人类对于科学已有了新认识,加之《国家k-12科学教育标准》并不系统,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美国开始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自2010年7月推出《科学教育标准框架(草案)》,2011年7月19日正式颁布了《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框架:实践、交叉概念及核心观念》(简称《新框架》)。这是美国出台《全美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的第
[摘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审导语、审标题和审要求,以培养他们的精细化审题意识,使他们明确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写作的要求、方向和范围;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社会、拓宽思路和聚焦小事来达到个性化立意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挖思想之井,觅写作之径。  [关键词]精细化审题;个性化立意;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4-
我只是很想念妈妈,想让她回家。我画的那个雪人,也很想念她的妈妈呀。  女儿半岁时,老公的事业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原本在老家生活的我,只得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托付给婆婆照管,来到广东和他打拼。但公司因经营不善最终倒闭,没办法,我俩只得靠打工维持生计。打工的日子苦不堪言,我们一熬就是7年。  一转眼,女儿已上小学二年级。我待在她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但思念无处不在,为了缓解相思,我特意用电脑和女儿视频。冬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可以让学生透过历史知识发现历史中人与事的逻辑与规律。在《北宋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分析逻辑,生成智慧。  [关键词]初中历史;追问;历史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7501  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读史才可以明智呢?笔者给出的答案是:于
[摘 要]“三步五生”课堂与“让学引思”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践行“三步五生” 是实现“让学引思”的最佳途径。要践行“三步五生”,实现“让学引思”,教师应坚持课前导学、课堂研学、课后拓学。  [关键词]三步五生;让学引思;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7401  2016年我市教育局围绕“让学引思”课堂改革展开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