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系逐渐完善,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将数学引用于实际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92-02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目的是要研究一套适合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去传授数学课本上的死知识,更应该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思维方式。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不能立即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去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剖析,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过度的依赖老师,能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考体系。
1 营造开放性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应该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是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模式,三五人成一小组,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的话,同学们针对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最后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这类问题就会有更深的印象,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就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解决的办法。
2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手法难免有些传统,老套,老师过于注重课本上的死知识,通俗的说就是念课本,因此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會受到限制,学生只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不接触其他知识和习题,他们的数学思维不能很好的发散,虽然此时并不会看出来有什么影响,但是等到接触更深奥的数学问题,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就会受到限制,自己就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改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问题理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信心,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去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并结合决问题。同时,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解答,不能因为学生的错问而不端正自己的态度,否则就会磨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有很多学生在“0”的问题上常常会迷惑,在一个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在计算算数平方根时,根号下也不能为0,以致于学生在算三角函数时,认为式子中只要有零结果就为零,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同学们,也不能因为简单的问题而不愿意讲解,而是应该针对这类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彻底弄明白这类问题。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教学中,老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如果遇到难题,老师讲解不应过于细致,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否则,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次懂了,但是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还是解决不了,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远不如学生自己思考几分钟的效果好。
例如,遇到较难的函数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解不出来答案,但是教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即使最后没有解出来,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体系,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了。
4 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中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以一些数学问题为载体,有目的的加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传达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理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创建一些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体验到自主探索问题的乐趣,产生一种自豪快乐的情绪,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使自己更有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学情境应尽可能的貼近实际生活,这样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探究欲望。
例如,七年级数学的“绝对值”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背景,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自己创设让学生可以获得本节知识的背景材料。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周末,李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西行30千米,到滨海沙滩,下午她又向东行4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海滨沙滩、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李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8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假如没有这样的情境,学生计算这类问题难免会觉得枯燥,但是在这种实际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5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能否有效的进行最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何井山.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J].文理导航(中旬),2014,(10):5-5.
[2] 郁胜芹.培养问题意识强化逻辑思维——谈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5,(6):175.1673-2162..
[3] 龙永升.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浅谈[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6):105-105.
关键词: 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92-02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目的是要研究一套适合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去传授数学课本上的死知识,更应该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思维方式。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不能立即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去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剖析,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过度的依赖老师,能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考体系。
1 营造开放性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应该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是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模式,三五人成一小组,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的话,同学们针对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最后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这类问题就会有更深的印象,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就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解决的办法。
2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手法难免有些传统,老套,老师过于注重课本上的死知识,通俗的说就是念课本,因此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會受到限制,学生只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不接触其他知识和习题,他们的数学思维不能很好的发散,虽然此时并不会看出来有什么影响,但是等到接触更深奥的数学问题,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就会受到限制,自己就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改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问题理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信心,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去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并结合决问题。同时,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解答,不能因为学生的错问而不端正自己的态度,否则就会磨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有很多学生在“0”的问题上常常会迷惑,在一个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在计算算数平方根时,根号下也不能为0,以致于学生在算三角函数时,认为式子中只要有零结果就为零,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同学们,也不能因为简单的问题而不愿意讲解,而是应该针对这类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彻底弄明白这类问题。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教学中,老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如果遇到难题,老师讲解不应过于细致,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否则,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次懂了,但是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还是解决不了,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远不如学生自己思考几分钟的效果好。
例如,遇到较难的函数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解不出来答案,但是教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即使最后没有解出来,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体系,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了。
4 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中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以一些数学问题为载体,有目的的加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传达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理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创建一些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体验到自主探索问题的乐趣,产生一种自豪快乐的情绪,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使自己更有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学情境应尽可能的貼近实际生活,这样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探究欲望。
例如,七年级数学的“绝对值”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背景,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自己创设让学生可以获得本节知识的背景材料。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周末,李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西行30千米,到滨海沙滩,下午她又向东行4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海滨沙滩、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李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8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假如没有这样的情境,学生计算这类问题难免会觉得枯燥,但是在这种实际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5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能否有效的进行最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何井山.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J].文理导航(中旬),2014,(10):5-5.
[2] 郁胜芹.培养问题意识强化逻辑思维——谈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5,(6):175.1673-2162..
[3] 龙永升.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浅谈[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6):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