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仰视着我,你看到的王石只是个符号,这个符号充斥着被世俗反复夸耀的成功,却跟我毫无关系。真正靠近自己,你明白那些融进你生命的,不是万科,不是珠穆朗玛,或者乞力马扎罗,而是走向它们和告别它们时,留下的脚印。正是这样的经历,而非名字,决定了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和一个独一无二的你。用你的经历,定义自己。”
——王石
当一身黑衣的王石,与象征着欲望的眼镜蛇对视、在迷宫中独自前行,于冰面上恣意漂移、在大漠中扬起滚滚黄沙,并用沙哑的嗓音,举重若轻地缓缓道出这段“内心独自”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吉普找王石当代言,真是绝配!这个胡子拉碴的老男人帅呆了!”
虽然在探险的名人国中,王石不算有钱,欧美商界大玩家多矣,《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前不久就单枪匹马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但对于中国的新富人群来说,很多企业家赚到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王石不仅重新定义了—个自己,而且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意义。以其白手起家、放弃股权、征服世界七大峰,六十高龄远赴哈佛游学,毫无争议地成为一部“拥有财富,实现自我”的励志剧,极具启蒙色彩。他曾说:“我登山,是给中国年过半百的男人最大的刺激。”而今他则声称:“60岁是上老年大学的年纪,却跟16岁的人一块儿混,这是另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一种更不动声色的咄咄逼人的表达。”
人生第三座高峰
7点起床,瑜伽;
8点早餐,探讨案例;
10点-11点文理学院:现代战争起源(中东部分);
11点-12点:与指导教授谈专题提纲;
12点半-14点:MIT中国经济讲座;
14点半-16点:口语课;
16点15-17点半:中国中世纪佛教;同Cz、w晚餐谈至22点;返公寓做功课至黎明……
这是王石在啥佛的一张作息表。
在这座几近封闭的“现代修道院”里,信奉的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为了争分夺秒,他的早晨经常伴随着尖锐的汽笛声开始,冲杯红茶,烤片面包、切半个西柚,总计2.5分钟,吃早餐3分钟。午餐还是一杯袋泡红茶,几片黑面包,一瓣橙子、两颗草莓,外加一根酸黄瓜或者一勺煮豆子。上一堂课还未结束,必须提前不动声色地把书包理好,一结束就往另一个系飞奔,刚推门而入,教授已经开讲。晚上还留有大量作业,导致他从来不敢再安排应酬。“只要晚上安排应酬,学习就得熬到三四点,要不第二天的课就坏事儿,完全跟不上。”紧锣密鼓的节奏,让他时常哀叹:“有些疲劳,时间不够用。”“翘课吧,太累了。”“时间衔接以分钟计,行走匆匆。”
都这把年纪了,为何还要跟一堆“小屁孩”混在一起,自讨苦吃?
偶然因素是2010年年初北京一个活动上,哈佛大学中国基金的主任饭桌上的随口一问。
必然因素,则是王石想弄明白:“社会在转型,万科在转型,我个人也在转型,如何面对新的变动局面。”所以每逢有人问他:“管理万科重要,还是去海外留学重要?”他会反问:“星期一重要,还是星期二重要?”
王石是80年代第一批下海的企业家。经历20年的大浪淘沙,如今还能保持长青的少之又少,而万科是其中一家。记者问他秘诀何在?他曾说是自己有年龄优势,实际上他们的平均年龄差距并不明显。后来还是老王自己总结出来:“作为万科的创始人,之所以没有被急剧变化的市场所抛弃,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不断读书、学习,适应市场大潮变化的结果。”
这是他的一张购书单,可一窥王石的精神世界:《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适应》,《环境的演化:自然简史》,《蓝色星球:海羊自然史》,《万物简史导读》,《物种起源》,《终极理论——科学可以这样看》,《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艺术科学》,《通往天国的阶梯》,《疯狂实验室》,《爱因斯坦宇宙观:老人的玩具》,《图解水经注》,《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玻璃世界》,《凝冻的音乐——科学家随笔》,《看风云舒卷——科学家随笔》,《彼此的抵达——科学家随笔》,《穿越地平线——科学家随笔》,《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轮回:历史、技术、科学、文化》,《双轨:现代世界的意外起源》,《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心灵的嵌齿轮:维恩图德故事》,《大秘密》,《更大的秘密》,《最大的秘密》,《称量灵魂:漫谈人类对自然认识》,《方舟子带你走进科学》,《圣餐食谱》,《绕着地球吃》。
老王酷爱读书。“服兵役期间,正是求知欲望强烈的年龄,让大姐寄来高中课本,白天颠簸路途,晚上被窝里借手电筒亮光自学高中数理化,虽说枯燥,却也一页一页硬翻了下去,复员时,数学、物理自觉得过了关,化学却是一头雾水。那时部队读物很有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几乎翻烂了,偶尔获得斯汤达《红与黑》、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爱不释手。大学三年期间,对专业不感兴趣,时间用在自学英语和政治经学上。”
毕业后王石从事的是铁道工程,政治经济学和英语派不上用场。但三年后,他却因为有英语的基础,得以转行到外贸部门,从而有机缘了解市场情报、通过贩玉米赚回第一桶金。
万科创业之初,老王利用公务去香港的机会购买财会、企管书籍。头两年,白天辛苦一天,回到住处无论多晚也要自学两个小时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凉喜发现国内出版界开始大量出版“禁书”,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尤其是张五常先生的《卖橘者说》,以及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他引为“开启心智”之作。珠峰登顶,他带了萨瓦特尔的《哲学的邀请》。穿越库木库里约12天行程,他也带了五本书:戴蒙德《崩溃》、弗朗索瓦《圣人无意》、畏研吾《负建筑》、爱迪生《丘吉尔》、罗维特《一九三三》,其中《一九三三》为精读。
“作为万科的董事长,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方法,才能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不被淘汰。就像登山一样,读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但在异国他乡读书,这跟他过去60年的经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35年前学习英文,至今只会阅读不能听讲,所谓哑巴英语。曾尝试口语交流,仅停留在旅游问路、餐馆吃饭、礼貌问候阶段。”于是每天早晨复习英语口语课,有时玩心大起,逼着自家的猫起来“陪读”。
赴美之前,他引用洛克菲勒的一段话为自己打气:“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去了之后发现,对很多人而言,平凡的事,到他那儿,果然都变得相当“不平凡”:
“突然发现原来在国内的我已是半残废。做企业快30年了,工作都有秘书给你安排,出行都有司机接送,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突然到了那儿,自己要去解决吃、住、行等基础性的问题。去银行办信用卡,因为在国内没有办卡的经验,足足跑了五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去超市买东西,搭地铁,乘公交,经常搭错车,搭错方向;每天晚上一边温习功课一边烧水泡咖啡,结果那只烧水壶被烧红了三次,塑料壶盖都烧化了……” 第一年王石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都在跟语言较劲了。英文学校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比他女儿还要小十五六岁,西方教学又是以案例分析和游戏互动形式展开的,而单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他哪是那些小孩子的对手,很快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每星期一考试,60分钟考试时间,到59分钟时,整个房间就剩下王石一个人。哈佛的主课,王石基本上听不懂。他聘请了一位陪读,上课帮他记笔记,到晚上才知道当事人在讲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月。到了第三个月,就换成王石听完讲座,回来再用两个半小时英文复述今天听到了什么,陪读再告诉他,完全听错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时候他白天要做作业,晚上再这么一讨论,基本上每天都至少要折腾到凌晨两点钟。早上起来还要自己做饭,他生平第一次感觉到脑袋累。
但他仍然硬着头皮往前走,四个月后,已经能听懂六七成,从此不再借助翻译。到了第三个学期,整个人开始放松,真正“游”于学中、宛如新生。淅淅沥沥的小雨,都能让他欣喜地感慨:“学习满满,精神饱满地接受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就像沐浴雨露的旺盛生命充分吸收大自然赏赐的养分……”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但王石显然想要另外一种活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因为人都是要死的。”这是王石的原话。既然无去拉长生命的长度,他决计要把宽度过得丰富多彩。就像那个关于鹰的经典故事:鹰的寿命是70岁,在40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翅膀变得十分沉重,摆在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痛苦的涅槃。老鹰会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羽毛—根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得30年的新生。
“一个执掌万科征服珠峰的英雄在啥佛语言学校当差等生,从上课一句听不懂雇人记笔记到世界论坛用英语讲演,王石兄翻越了他第三座人生高峰。他说游学在啥佛再一年,再去伦敦一年,中东一年,然后再继续热爱的航海,人生就是要有不满足与好奇心。”爱佑华夏的理事长王兵听完王石的游学经历,感慨不已。
貌似喧嚣,实则寂然
当年登雪山,传言王石退出江湖;现在去美国学习,隐退猜测又起。尽管老王一再强调自己天天上班,哪来的隐退?但是和依然在公司兢兢业业的“老帅”张瑞敏、柳传志相比,自从1999年“禅让”之后,王石确实经常“不理朝政”,纵情于山水、学堂。
很多人认为,王石在企业家中活得这么忠于自我,是源自军人家庭出身的他,骨子里的特立独行。一位山友说,王石登山很不喜欢走成形的路,他喜欢自己带一把砍刀,一边开路一边走。他创业,也是因为年轻的自己一直处于被选择、被动的状态,而创业能让他自由地选择人生。
王石从不掩饰自己的虚荣心和爱出风头。
当他成功完成了“7+2”的探险计划,记者把录音笔伸到面前,问他站在南极极点是什么心情时,本该给一句豪言壮语的他,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2010年在西藏山南的青朴山飞伞,王石从七八米高的地方栽了下去,折了两根肋骨,究其原因,听到下面围观姑娘们的尖叫,老王头脑—热,表演欲上来了,忘记西藏高地空气阻力小,还按照先前低海拔系数计算下降速度,结果滑翔伞一刹车,瞬间失速。
王石的母亲是—位锡伯族的女子,待字闺中的时候就因为要读书,虽然没闹到自杀的地步,但也可谓是斗争激烈。管教起儿女来,也是相当地权威和有气魄。
在王石登山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岳父母都非常担心,唯独这位老太太镇定自若:“有什么好担心的!”王石听后相当自豪:“这就是我妈!”
然而人们很少注意到,英雄主义的王石,其内心深处,隐藏着清醒的忧患意识。
就像他自己所言:“谁都是一样的,你看他越强势,他一定会有越弱的—面。”
被王石视为思想家和好友的冯仑曾经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而王石则这么解释自己当年放弃股权的行为:“‘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向来有仇富心态。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把自己摆在—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像我如此爱出风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如果很有钱,弄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默不作声地赚钱,或两袖清风实现一番事业,我选择后者。”
在另一个时间,他也这么表达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等于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没有危险,那危险其实大了。经常某个人默默无闻,一上胡润财富榜,不到一年咣当就下去了。所以在中国来讲,要想名利双收,不是没可能,但风险非常大。那我这个又不愿意委曲求全,所以我选择一样。”
他的老战友J,曾和他同为新疆空军部队同一个联队的尖子,两人还曾形成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J复员后接手一座亏损的小化肥厂,将其改造成焦化厂,生意风风火火,成了当地的改革人物。但在5年前,因涉嫌贪污被“双规”,很快转成拘留起诉,定性贪污罪。J不服上诉省高院,高院责成再审,原法院维持原判,再上诉,几经周折,2005年12月判刑13年。当这位战友的故事在王石脑海中萦绕不去的时候,他也画了一个问号:“是冤枉,还是罪有应得呢?”
“貌似喧嚣,实则寂然。”这是吴晓波的观察,“他的另类在中国企业家中无出其右,很有点‘欧洲顽主’英国维珍集团CEO理查德-布朗森的做派,可是在这样的闹腾中,是否隐约浮动着这位智商出众、内心高傲然而却有所恐惧的中年男人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所充满的那份忐忑?”
1995年,医生在王石的腰椎处发现血管瘤,判定他下半生也许都将在轮椅上度过。1997年,王石终于在万科十几年来第一次休了一个月的长假,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旅游、登山生涯。
王石曾说:“比起上山来,下山其实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你上山成功,下山失败,上山的意义也就被冰冻在暴风雪中了。”
横向比较同为80年代第一批下海的企业家们,或者“进去了”,或者销声匿迹,或者还在商场劳心劳力,而王石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带有强烈的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探索,以及树立的新生活方式标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后万科时代”,化为“万科精神”的营养源泉。
寻找灵魂的台阶
见过王石的人,都惊叹这位气场如此强大的人,不意如此温文尔雅。很难想象到,当年王石在万科内部,可是有“王老虎”之称。创业初期的他,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1999年以前,万科三天一次大硝烟,两天一次小硝烟,有过一怒之下把杯子拍碎的记录。其爆发之态,导致他主动和下属说话的时候,对方都会不由自主出现腿发软的后遗症。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他登山 之时,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回去一看,怎么表情都那么严肃。
如今松弛下来的王石,真正有了欣赏花花草草的闲心和童心。在他的博客中,发得最多的就是蓝天、白云、“家有宠物”、一花一世界。即使在匆匆赶路,看到憨态可掬的小松鼠,也会忍不住停留片刻,然后拔腿就跑……
王石出行都会带一只泰迪熊。在壹基金发起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上,王石亮出了陪伴他的小熊:“蓝色小熊虽然沉默不语,但它和我一起,体验过8012米希夏邦马的缺氧,在湍急的金沙江中完成漂流,共同经历过库木库里沙漠的炙热与干渴。”
他也曾一时兴起给狗狗穿上熊猫服,还幻想,狗狗能飞吗?
如此温情流露,可能和他的干部家庭出身有关。
正如盖茨的母亲是旧M董事,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王石也有—位“虎父”。在王石的传记《王石这个人》中,解放初期,他的父亲已经是处级干部。
“在郑州上中学的时候,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老师很希望摆些花,但那个时候是没有那么多花可找的,买花更不可能。于是王石自告奋勇把自己家里的花借出去,学校的老师高兴地踩着三轮车去王石家取花。王石觉得这事实在自豪,认为自己帮了学校很大—个忙,可没想到有同学跑来问他:‘你家是养花的吗?怎么没听你说过啊?’王石很懊恼。这个时候他才有些明白,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别人是有些不太一样的。”
也许是从小甚得父母宠爱、生活中从来不缺钱的他,让他身上少了一丝黄光裕式的戾气,保留了许多宽厚和童心,对金钱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
早在退伍那年,他就敢把所有积蓄一分不剩地花在摄影器材上。这是他在探险、读书之外的第三大爱好。他镜头里的光影、植物、昆虫,总能让人联想起他始终关注的生命、时间、自然规律。
在“7+2”探险途中,王石摄影器材非常齐备,几乎占了随身装备的三分之一。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强烈的高山反应和剧烈的头疼,去搜寻、拍摄壮观的极限世界。
在穿越世界海拔最高沙漠库木库里的时候,除了书,他还拎着—个亮晶晶的大金属箱子,装着电脑、摄影器材。
对摄影如此痴迷,以至于网友咒老王还没死,他都能保持心平气和,一碰到别人评价他的摄影作品惨不忍睹,就忍不住跳出来要理论两句。
在老王的摄影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总有各色苹果:红的,青的,腐烂的……像静物一样摆拍,乐此不疲。
这就是王石,“地产一哥”,一个“王式”的男人。
——王石
当一身黑衣的王石,与象征着欲望的眼镜蛇对视、在迷宫中独自前行,于冰面上恣意漂移、在大漠中扬起滚滚黄沙,并用沙哑的嗓音,举重若轻地缓缓道出这段“内心独自”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吉普找王石当代言,真是绝配!这个胡子拉碴的老男人帅呆了!”
虽然在探险的名人国中,王石不算有钱,欧美商界大玩家多矣,《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前不久就单枪匹马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但对于中国的新富人群来说,很多企业家赚到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王石不仅重新定义了—个自己,而且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意义。以其白手起家、放弃股权、征服世界七大峰,六十高龄远赴哈佛游学,毫无争议地成为一部“拥有财富,实现自我”的励志剧,极具启蒙色彩。他曾说:“我登山,是给中国年过半百的男人最大的刺激。”而今他则声称:“60岁是上老年大学的年纪,却跟16岁的人一块儿混,这是另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一种更不动声色的咄咄逼人的表达。”
人生第三座高峰
7点起床,瑜伽;
8点早餐,探讨案例;
10点-11点文理学院:现代战争起源(中东部分);
11点-12点:与指导教授谈专题提纲;
12点半-14点:MIT中国经济讲座;
14点半-16点:口语课;
16点15-17点半:中国中世纪佛教;同Cz、w晚餐谈至22点;返公寓做功课至黎明……
这是王石在啥佛的一张作息表。
在这座几近封闭的“现代修道院”里,信奉的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为了争分夺秒,他的早晨经常伴随着尖锐的汽笛声开始,冲杯红茶,烤片面包、切半个西柚,总计2.5分钟,吃早餐3分钟。午餐还是一杯袋泡红茶,几片黑面包,一瓣橙子、两颗草莓,外加一根酸黄瓜或者一勺煮豆子。上一堂课还未结束,必须提前不动声色地把书包理好,一结束就往另一个系飞奔,刚推门而入,教授已经开讲。晚上还留有大量作业,导致他从来不敢再安排应酬。“只要晚上安排应酬,学习就得熬到三四点,要不第二天的课就坏事儿,完全跟不上。”紧锣密鼓的节奏,让他时常哀叹:“有些疲劳,时间不够用。”“翘课吧,太累了。”“时间衔接以分钟计,行走匆匆。”
都这把年纪了,为何还要跟一堆“小屁孩”混在一起,自讨苦吃?
偶然因素是2010年年初北京一个活动上,哈佛大学中国基金的主任饭桌上的随口一问。
必然因素,则是王石想弄明白:“社会在转型,万科在转型,我个人也在转型,如何面对新的变动局面。”所以每逢有人问他:“管理万科重要,还是去海外留学重要?”他会反问:“星期一重要,还是星期二重要?”
王石是80年代第一批下海的企业家。经历20年的大浪淘沙,如今还能保持长青的少之又少,而万科是其中一家。记者问他秘诀何在?他曾说是自己有年龄优势,实际上他们的平均年龄差距并不明显。后来还是老王自己总结出来:“作为万科的创始人,之所以没有被急剧变化的市场所抛弃,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不断读书、学习,适应市场大潮变化的结果。”
这是他的一张购书单,可一窥王石的精神世界:《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适应》,《环境的演化:自然简史》,《蓝色星球:海羊自然史》,《万物简史导读》,《物种起源》,《终极理论——科学可以这样看》,《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艺术科学》,《通往天国的阶梯》,《疯狂实验室》,《爱因斯坦宇宙观:老人的玩具》,《图解水经注》,《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玻璃世界》,《凝冻的音乐——科学家随笔》,《看风云舒卷——科学家随笔》,《彼此的抵达——科学家随笔》,《穿越地平线——科学家随笔》,《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轮回:历史、技术、科学、文化》,《双轨:现代世界的意外起源》,《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心灵的嵌齿轮:维恩图德故事》,《大秘密》,《更大的秘密》,《最大的秘密》,《称量灵魂:漫谈人类对自然认识》,《方舟子带你走进科学》,《圣餐食谱》,《绕着地球吃》。
老王酷爱读书。“服兵役期间,正是求知欲望强烈的年龄,让大姐寄来高中课本,白天颠簸路途,晚上被窝里借手电筒亮光自学高中数理化,虽说枯燥,却也一页一页硬翻了下去,复员时,数学、物理自觉得过了关,化学却是一头雾水。那时部队读物很有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几乎翻烂了,偶尔获得斯汤达《红与黑》、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爱不释手。大学三年期间,对专业不感兴趣,时间用在自学英语和政治经学上。”
毕业后王石从事的是铁道工程,政治经济学和英语派不上用场。但三年后,他却因为有英语的基础,得以转行到外贸部门,从而有机缘了解市场情报、通过贩玉米赚回第一桶金。
万科创业之初,老王利用公务去香港的机会购买财会、企管书籍。头两年,白天辛苦一天,回到住处无论多晚也要自学两个小时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凉喜发现国内出版界开始大量出版“禁书”,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尤其是张五常先生的《卖橘者说》,以及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他引为“开启心智”之作。珠峰登顶,他带了萨瓦特尔的《哲学的邀请》。穿越库木库里约12天行程,他也带了五本书:戴蒙德《崩溃》、弗朗索瓦《圣人无意》、畏研吾《负建筑》、爱迪生《丘吉尔》、罗维特《一九三三》,其中《一九三三》为精读。
“作为万科的董事长,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方法,才能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不被淘汰。就像登山一样,读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但在异国他乡读书,这跟他过去60年的经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35年前学习英文,至今只会阅读不能听讲,所谓哑巴英语。曾尝试口语交流,仅停留在旅游问路、餐馆吃饭、礼貌问候阶段。”于是每天早晨复习英语口语课,有时玩心大起,逼着自家的猫起来“陪读”。
赴美之前,他引用洛克菲勒的一段话为自己打气:“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去了之后发现,对很多人而言,平凡的事,到他那儿,果然都变得相当“不平凡”:
“突然发现原来在国内的我已是半残废。做企业快30年了,工作都有秘书给你安排,出行都有司机接送,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突然到了那儿,自己要去解决吃、住、行等基础性的问题。去银行办信用卡,因为在国内没有办卡的经验,足足跑了五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去超市买东西,搭地铁,乘公交,经常搭错车,搭错方向;每天晚上一边温习功课一边烧水泡咖啡,结果那只烧水壶被烧红了三次,塑料壶盖都烧化了……” 第一年王石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都在跟语言较劲了。英文学校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比他女儿还要小十五六岁,西方教学又是以案例分析和游戏互动形式展开的,而单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他哪是那些小孩子的对手,很快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每星期一考试,60分钟考试时间,到59分钟时,整个房间就剩下王石一个人。哈佛的主课,王石基本上听不懂。他聘请了一位陪读,上课帮他记笔记,到晚上才知道当事人在讲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月。到了第三个月,就换成王石听完讲座,回来再用两个半小时英文复述今天听到了什么,陪读再告诉他,完全听错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时候他白天要做作业,晚上再这么一讨论,基本上每天都至少要折腾到凌晨两点钟。早上起来还要自己做饭,他生平第一次感觉到脑袋累。
但他仍然硬着头皮往前走,四个月后,已经能听懂六七成,从此不再借助翻译。到了第三个学期,整个人开始放松,真正“游”于学中、宛如新生。淅淅沥沥的小雨,都能让他欣喜地感慨:“学习满满,精神饱满地接受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就像沐浴雨露的旺盛生命充分吸收大自然赏赐的养分……”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但王石显然想要另外一种活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因为人都是要死的。”这是王石的原话。既然无去拉长生命的长度,他决计要把宽度过得丰富多彩。就像那个关于鹰的经典故事:鹰的寿命是70岁,在40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翅膀变得十分沉重,摆在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痛苦的涅槃。老鹰会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羽毛—根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得30年的新生。
“一个执掌万科征服珠峰的英雄在啥佛语言学校当差等生,从上课一句听不懂雇人记笔记到世界论坛用英语讲演,王石兄翻越了他第三座人生高峰。他说游学在啥佛再一年,再去伦敦一年,中东一年,然后再继续热爱的航海,人生就是要有不满足与好奇心。”爱佑华夏的理事长王兵听完王石的游学经历,感慨不已。
貌似喧嚣,实则寂然
当年登雪山,传言王石退出江湖;现在去美国学习,隐退猜测又起。尽管老王一再强调自己天天上班,哪来的隐退?但是和依然在公司兢兢业业的“老帅”张瑞敏、柳传志相比,自从1999年“禅让”之后,王石确实经常“不理朝政”,纵情于山水、学堂。
很多人认为,王石在企业家中活得这么忠于自我,是源自军人家庭出身的他,骨子里的特立独行。一位山友说,王石登山很不喜欢走成形的路,他喜欢自己带一把砍刀,一边开路一边走。他创业,也是因为年轻的自己一直处于被选择、被动的状态,而创业能让他自由地选择人生。
王石从不掩饰自己的虚荣心和爱出风头。
当他成功完成了“7+2”的探险计划,记者把录音笔伸到面前,问他站在南极极点是什么心情时,本该给一句豪言壮语的他,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2010年在西藏山南的青朴山飞伞,王石从七八米高的地方栽了下去,折了两根肋骨,究其原因,听到下面围观姑娘们的尖叫,老王头脑—热,表演欲上来了,忘记西藏高地空气阻力小,还按照先前低海拔系数计算下降速度,结果滑翔伞一刹车,瞬间失速。
王石的母亲是—位锡伯族的女子,待字闺中的时候就因为要读书,虽然没闹到自杀的地步,但也可谓是斗争激烈。管教起儿女来,也是相当地权威和有气魄。
在王石登山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岳父母都非常担心,唯独这位老太太镇定自若:“有什么好担心的!”王石听后相当自豪:“这就是我妈!”
然而人们很少注意到,英雄主义的王石,其内心深处,隐藏着清醒的忧患意识。
就像他自己所言:“谁都是一样的,你看他越强势,他一定会有越弱的—面。”
被王石视为思想家和好友的冯仑曾经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而王石则这么解释自己当年放弃股权的行为:“‘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向来有仇富心态。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把自己摆在—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像我如此爱出风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如果很有钱,弄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默不作声地赚钱,或两袖清风实现一番事业,我选择后者。”
在另一个时间,他也这么表达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等于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没有危险,那危险其实大了。经常某个人默默无闻,一上胡润财富榜,不到一年咣当就下去了。所以在中国来讲,要想名利双收,不是没可能,但风险非常大。那我这个又不愿意委曲求全,所以我选择一样。”
他的老战友J,曾和他同为新疆空军部队同一个联队的尖子,两人还曾形成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J复员后接手一座亏损的小化肥厂,将其改造成焦化厂,生意风风火火,成了当地的改革人物。但在5年前,因涉嫌贪污被“双规”,很快转成拘留起诉,定性贪污罪。J不服上诉省高院,高院责成再审,原法院维持原判,再上诉,几经周折,2005年12月判刑13年。当这位战友的故事在王石脑海中萦绕不去的时候,他也画了一个问号:“是冤枉,还是罪有应得呢?”
“貌似喧嚣,实则寂然。”这是吴晓波的观察,“他的另类在中国企业家中无出其右,很有点‘欧洲顽主’英国维珍集团CEO理查德-布朗森的做派,可是在这样的闹腾中,是否隐约浮动着这位智商出众、内心高傲然而却有所恐惧的中年男人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所充满的那份忐忑?”
1995年,医生在王石的腰椎处发现血管瘤,判定他下半生也许都将在轮椅上度过。1997年,王石终于在万科十几年来第一次休了一个月的长假,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旅游、登山生涯。
王石曾说:“比起上山来,下山其实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你上山成功,下山失败,上山的意义也就被冰冻在暴风雪中了。”
横向比较同为80年代第一批下海的企业家们,或者“进去了”,或者销声匿迹,或者还在商场劳心劳力,而王石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带有强烈的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探索,以及树立的新生活方式标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后万科时代”,化为“万科精神”的营养源泉。
寻找灵魂的台阶
见过王石的人,都惊叹这位气场如此强大的人,不意如此温文尔雅。很难想象到,当年王石在万科内部,可是有“王老虎”之称。创业初期的他,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1999年以前,万科三天一次大硝烟,两天一次小硝烟,有过一怒之下把杯子拍碎的记录。其爆发之态,导致他主动和下属说话的时候,对方都会不由自主出现腿发软的后遗症。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他登山 之时,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回去一看,怎么表情都那么严肃。
如今松弛下来的王石,真正有了欣赏花花草草的闲心和童心。在他的博客中,发得最多的就是蓝天、白云、“家有宠物”、一花一世界。即使在匆匆赶路,看到憨态可掬的小松鼠,也会忍不住停留片刻,然后拔腿就跑……
王石出行都会带一只泰迪熊。在壹基金发起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上,王石亮出了陪伴他的小熊:“蓝色小熊虽然沉默不语,但它和我一起,体验过8012米希夏邦马的缺氧,在湍急的金沙江中完成漂流,共同经历过库木库里沙漠的炙热与干渴。”
他也曾一时兴起给狗狗穿上熊猫服,还幻想,狗狗能飞吗?
如此温情流露,可能和他的干部家庭出身有关。
正如盖茨的母亲是旧M董事,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王石也有—位“虎父”。在王石的传记《王石这个人》中,解放初期,他的父亲已经是处级干部。
“在郑州上中学的时候,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老师很希望摆些花,但那个时候是没有那么多花可找的,买花更不可能。于是王石自告奋勇把自己家里的花借出去,学校的老师高兴地踩着三轮车去王石家取花。王石觉得这事实在自豪,认为自己帮了学校很大—个忙,可没想到有同学跑来问他:‘你家是养花的吗?怎么没听你说过啊?’王石很懊恼。这个时候他才有些明白,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别人是有些不太一样的。”
也许是从小甚得父母宠爱、生活中从来不缺钱的他,让他身上少了一丝黄光裕式的戾气,保留了许多宽厚和童心,对金钱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
早在退伍那年,他就敢把所有积蓄一分不剩地花在摄影器材上。这是他在探险、读书之外的第三大爱好。他镜头里的光影、植物、昆虫,总能让人联想起他始终关注的生命、时间、自然规律。
在“7+2”探险途中,王石摄影器材非常齐备,几乎占了随身装备的三分之一。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强烈的高山反应和剧烈的头疼,去搜寻、拍摄壮观的极限世界。
在穿越世界海拔最高沙漠库木库里的时候,除了书,他还拎着—个亮晶晶的大金属箱子,装着电脑、摄影器材。
对摄影如此痴迷,以至于网友咒老王还没死,他都能保持心平气和,一碰到别人评价他的摄影作品惨不忍睹,就忍不住跳出来要理论两句。
在老王的摄影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总有各色苹果:红的,青的,腐烂的……像静物一样摆拍,乐此不疲。
这就是王石,“地产一哥”,一个“王式”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