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企业元素的学校,建校50多年来,学校几代人始终以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和教育管理者的思维,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产品、经营、科研、教学”四位一体的办学形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融合、产训互通、自我循环、同步促进、校企共赢的办学之路,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宏源模式”。
一、基本情况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隶属于无锡宏源集团,是一所具有现代纺机制造行业特色的、以培养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数控加工、计算机网络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现代物流、护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技工院校。为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于1986年创办了一家具有独立法人的校办企业——无锡宏源针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系列短纤维倍捻机、部分高速弹力丝机主关零部件以及钣金件加工,产品远销印度、土耳其、菲律宾等国。
二、基本做法
1.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发展建设经验
学校实行校、企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学校和校办企业实现了学校校长和企业法人、组织机构、战略愿景、资源管理、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的“六个统一”。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校办企业按照法人模式独立运营,设有技术、财务、营销、生产等部门。企业技术部门根据用户反馈,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财务和学校财务合并办公,但企业账目独立。每年营销部门按照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计划确定销售任务,接单后交由生产部组织安排生产,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与学校实际已经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做到了学校办学与企业运行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结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工人相结合。
2.收益分配情况
校办企业每年经营收入由学校统筹用于學校和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年度规划、产品销售指标决定投入,主要用于设备改造、升级,新设备引进,每年所得收益一般约30%投入企业再发展。其余收入全部反哺教育教学,专项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职员工福利等,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融合发展。
3.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情况
学校开创的“四位一体、校企融合、错位发展”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企业的设备投入、产品开发,都走“专、精、特”的发展道路,紧贴市场、企业需求,努力实现与其他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错位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企业产品为龙头引领学校各项教学计划实施,增强技工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校办企业主导产品倍捻机、罗位、皮辊、钣金加工分别对应了机械装配与自动控制、数控加工、柔性加工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校把这些专业进行分解,企业产品加工需要什么技能,学生就学什么技能,这样学生在校几年,经过理论、实习到正式上岗,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办学目标,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学校是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校办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能第一时间获悉社会及行业的前沿资讯,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及动态、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产品需求信息,能有效提升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企业科研为载体,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发展上台阶。校办企业以产品研发、降本增效为导向,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教科研平台,使更多的专业教师能参与到企业的科研活动中。同时校办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也能参与到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他教学活动,如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宣讲等,充分体现了校企融合发展的内涵。校办企业成为了师资队伍培养的基地,反过来这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近年来,笔者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的科研,已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三、主要成效
学校通过校办企业,使学校在企业、行业中多了触角,为学校实训基地及专业建设、市场人才需求等提供了最前沿的信息,同时也把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最新的需求带到学校,引领和指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柔性加工生产线、模具制造工厂情景、倍捻机安装调试车间、罗拉加工生产车间等实训场所就是这样建设起来的。校企融合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首席技师,成立了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大师工作室,一批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校办企业一线职工的高技能人才占比约75%。学校被评为江苏省20佳“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物流公共实训基地、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被评为无锡市现代机械制造公共实训基地、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中得到充分认可,曾于2007年被原劳动部作为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十大典型进行推广。
四、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
多年来笔者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矛盾: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企业面临市场产品的竞争、经济效益的压力,需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效益,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而学校要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承担学校大量的培训任务,需要占用宝贵的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两者有时不能兼顾。二是生产任务和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企业对外签订的销售合同时间和数量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执行,延误完成会发生客户投诉和经济损失。而教学计划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和实操训练,才能让学生通过技能鉴定,顺利毕业。合作过程中两者之间常常会产生冲突。
五、解决的路径、方法与建议
一是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优化考核方案。针对企业成本因培养而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的情况,从管理和考核机制上进行调整。企业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完善考核要求,在考核生产经营收益的同时,把承接学院的教学培训任务、教科研、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融合进去,做到企业经营和教学的统一考核。学院获得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时,同样也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需求,增添设备兼顾学校专业建设和今后实际生产经营,不断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升企业赢利水平,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二是将企业自主评价方法推广到在校生技能水平测试。对已经在企业中实施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议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中逐步推行,在校学生可通过有规模的校办企业开展技能鉴定考核。可根据学制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兼顾企业生产和学生技能训练。
(作者单位:无锡宏源技师学院)
一、基本情况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隶属于无锡宏源集团,是一所具有现代纺机制造行业特色的、以培养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数控加工、计算机网络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现代物流、护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技工院校。为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于1986年创办了一家具有独立法人的校办企业——无锡宏源针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系列短纤维倍捻机、部分高速弹力丝机主关零部件以及钣金件加工,产品远销印度、土耳其、菲律宾等国。
二、基本做法
1.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发展建设经验
学校实行校、企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学校和校办企业实现了学校校长和企业法人、组织机构、战略愿景、资源管理、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的“六个统一”。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校办企业按照法人模式独立运营,设有技术、财务、营销、生产等部门。企业技术部门根据用户反馈,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财务和学校财务合并办公,但企业账目独立。每年营销部门按照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计划确定销售任务,接单后交由生产部组织安排生产,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与学校实际已经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做到了学校办学与企业运行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结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工人相结合。
2.收益分配情况
校办企业每年经营收入由学校统筹用于學校和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年度规划、产品销售指标决定投入,主要用于设备改造、升级,新设备引进,每年所得收益一般约30%投入企业再发展。其余收入全部反哺教育教学,专项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职员工福利等,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融合发展。
3.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情况
学校开创的“四位一体、校企融合、错位发展”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企业的设备投入、产品开发,都走“专、精、特”的发展道路,紧贴市场、企业需求,努力实现与其他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错位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企业产品为龙头引领学校各项教学计划实施,增强技工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校办企业主导产品倍捻机、罗位、皮辊、钣金加工分别对应了机械装配与自动控制、数控加工、柔性加工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校把这些专业进行分解,企业产品加工需要什么技能,学生就学什么技能,这样学生在校几年,经过理论、实习到正式上岗,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办学目标,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学校是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校办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能第一时间获悉社会及行业的前沿资讯,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及动态、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产品需求信息,能有效提升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企业科研为载体,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发展上台阶。校办企业以产品研发、降本增效为导向,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教科研平台,使更多的专业教师能参与到企业的科研活动中。同时校办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也能参与到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他教学活动,如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宣讲等,充分体现了校企融合发展的内涵。校办企业成为了师资队伍培养的基地,反过来这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近年来,笔者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的科研,已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三、主要成效
学校通过校办企业,使学校在企业、行业中多了触角,为学校实训基地及专业建设、市场人才需求等提供了最前沿的信息,同时也把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最新的需求带到学校,引领和指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柔性加工生产线、模具制造工厂情景、倍捻机安装调试车间、罗拉加工生产车间等实训场所就是这样建设起来的。校企融合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首席技师,成立了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大师工作室,一批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校办企业一线职工的高技能人才占比约75%。学校被评为江苏省20佳“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物流公共实训基地、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被评为无锡市现代机械制造公共实训基地、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中得到充分认可,曾于2007年被原劳动部作为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十大典型进行推广。
四、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
多年来笔者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矛盾: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企业面临市场产品的竞争、经济效益的压力,需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效益,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而学校要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承担学校大量的培训任务,需要占用宝贵的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两者有时不能兼顾。二是生产任务和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企业对外签订的销售合同时间和数量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执行,延误完成会发生客户投诉和经济损失。而教学计划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和实操训练,才能让学生通过技能鉴定,顺利毕业。合作过程中两者之间常常会产生冲突。
五、解决的路径、方法与建议
一是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优化考核方案。针对企业成本因培养而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的情况,从管理和考核机制上进行调整。企业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完善考核要求,在考核生产经营收益的同时,把承接学院的教学培训任务、教科研、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融合进去,做到企业经营和教学的统一考核。学院获得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时,同样也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需求,增添设备兼顾学校专业建设和今后实际生产经营,不断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升企业赢利水平,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二是将企业自主评价方法推广到在校生技能水平测试。对已经在企业中实施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议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中逐步推行,在校学生可通过有规模的校办企业开展技能鉴定考核。可根据学制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兼顾企业生产和学生技能训练。
(作者单位:无锡宏源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