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富有感情色彩、内涵和魅力的就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诗词文化,古诗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艳压群芳。在初中开展古诗词教学,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情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汲取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培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88-01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通常对诗文进行逐句释译,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能顺利地答题即可,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这样的教学与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宗旨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失去了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1.查阅诗词背景,了解历史知识和社会形态
众所周知,文学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环境,同样诗歌亦不能脱离于现实,它往往存活于某一段鲜活的历史之中,它向我们诉说着社会的形形色色。尤其是诗词作品,在短小的篇幅不仅交代背景、经历,要想读懂诗词,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深切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掌握诗词的厚度、容量和深邃的内涵,如同喝酒一样,越喝越觉得甘醇、越品越觉得香冽,这正是诗词文化之所以让人如痴如醉、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之一。例如,在《春夜洛城闻笛》诗词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的时候,自行去查阅作者写这篇诗时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晚在旅店住宿听到有人吹奏《折杨柳》这首曲子,其悠扬婉转的笛子声从远处传来,不免勾起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一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思乡名篇。让学生体味到大气豪迈的诗仙,也有其侠骨柔情的一面,從而使学生和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相通,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思想和内容,体会到作者情真意切的思乡之情。
2.精品细读,体味诗词的文字内涵和魅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学生精读细读、反复琢磨地去品味,是古诗文教学的不二法宝和重要手段。初读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对文字后面的典故、社会背景、诗词的思想和内涵都一无所知,仅仅依靠文本释义去揣测,对诗词的大意通常只是一知半解,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十分笼统和模糊。“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当再次仔细品读诗词,就会逐字逐句进行斟酌,体味每一个用字的技巧,和作者的心境去做对比,从而对诗句的理解更加具体和全面。最后,反复地进行品读,发现比之前的感悟要更深刻,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就会逐渐向作者靠拢,有助于学生加强情感的投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境,从而逐渐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例如,古诗词中很多读音和现代发音区别非常大,初读时可能不甚注意,当再次品读,就会逐渐关注这一细枝末节,并做单独的记录进行区分。同时,有很多的字词的古今义完全不一样,要注意仔细甄别并多积累。如《敕勒歌》诗句中“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发音都与现在不一致。《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中“走”的现代意思是行走或者散步,而古义却是“逃跑”之意。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现代意思是指男方的配偶,而古诗文的意思是泛指妻子和儿女。只有我们弄清了诗句中这些字词古今义的区别,才能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继而体会诗词的内涵。
3.借助图影视展开想象,体味诗词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诗歌语言凝炼、短小精悍,寥寥几句就勾画出一幅美丽且朦胧的意境和画面,令人如痴如醉、徜徉其中而无法自拔。品诗句,想画面,是古人交给我们鉴赏诗词意境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诗词的途径和方法较之以前更具有优越和便利的条件。在深入开展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浓郁的诗词氛围中凝神静气,在品读和揣摩中展开自己丰富想象力,去模拟和还原与诗词相吻合的意象,在情境交融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从而身心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中,汲取诗词中的精华养料,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步修炼,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时候,笔者一边用多媒体播放杭州西湖白堤的春景,一边播放诗词名家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点评。在学生赏析后,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诗词的文字内容去想象和还原刚才的场景,从而将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有机地结合起来,调配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使学生的思维在动静交融中,形成一幅美丽、清晰、鲜活的江南春景,从而完全感悟到诗的意境,在身心体验中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一举多得的功效。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通过背诵而熟记于心,还要使学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释词达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历史创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想,在想象中还原诗词的真实意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培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88-01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通常对诗文进行逐句释译,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能顺利地答题即可,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这样的教学与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宗旨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失去了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1.查阅诗词背景,了解历史知识和社会形态
众所周知,文学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环境,同样诗歌亦不能脱离于现实,它往往存活于某一段鲜活的历史之中,它向我们诉说着社会的形形色色。尤其是诗词作品,在短小的篇幅不仅交代背景、经历,要想读懂诗词,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深切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掌握诗词的厚度、容量和深邃的内涵,如同喝酒一样,越喝越觉得甘醇、越品越觉得香冽,这正是诗词文化之所以让人如痴如醉、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之一。例如,在《春夜洛城闻笛》诗词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的时候,自行去查阅作者写这篇诗时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晚在旅店住宿听到有人吹奏《折杨柳》这首曲子,其悠扬婉转的笛子声从远处传来,不免勾起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一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思乡名篇。让学生体味到大气豪迈的诗仙,也有其侠骨柔情的一面,從而使学生和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相通,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思想和内容,体会到作者情真意切的思乡之情。
2.精品细读,体味诗词的文字内涵和魅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学生精读细读、反复琢磨地去品味,是古诗文教学的不二法宝和重要手段。初读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对文字后面的典故、社会背景、诗词的思想和内涵都一无所知,仅仅依靠文本释义去揣测,对诗词的大意通常只是一知半解,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十分笼统和模糊。“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当再次仔细品读诗词,就会逐字逐句进行斟酌,体味每一个用字的技巧,和作者的心境去做对比,从而对诗句的理解更加具体和全面。最后,反复地进行品读,发现比之前的感悟要更深刻,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就会逐渐向作者靠拢,有助于学生加强情感的投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境,从而逐渐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例如,古诗词中很多读音和现代发音区别非常大,初读时可能不甚注意,当再次品读,就会逐渐关注这一细枝末节,并做单独的记录进行区分。同时,有很多的字词的古今义完全不一样,要注意仔细甄别并多积累。如《敕勒歌》诗句中“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发音都与现在不一致。《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中“走”的现代意思是行走或者散步,而古义却是“逃跑”之意。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现代意思是指男方的配偶,而古诗文的意思是泛指妻子和儿女。只有我们弄清了诗句中这些字词古今义的区别,才能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继而体会诗词的内涵。
3.借助图影视展开想象,体味诗词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诗歌语言凝炼、短小精悍,寥寥几句就勾画出一幅美丽且朦胧的意境和画面,令人如痴如醉、徜徉其中而无法自拔。品诗句,想画面,是古人交给我们鉴赏诗词意境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诗词的途径和方法较之以前更具有优越和便利的条件。在深入开展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浓郁的诗词氛围中凝神静气,在品读和揣摩中展开自己丰富想象力,去模拟和还原与诗词相吻合的意象,在情境交融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从而身心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中,汲取诗词中的精华养料,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步修炼,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时候,笔者一边用多媒体播放杭州西湖白堤的春景,一边播放诗词名家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点评。在学生赏析后,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诗词的文字内容去想象和还原刚才的场景,从而将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有机地结合起来,调配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使学生的思维在动静交融中,形成一幅美丽、清晰、鲜活的江南春景,从而完全感悟到诗的意境,在身心体验中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一举多得的功效。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通过背诵而熟记于心,还要使学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释词达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历史创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想,在想象中还原诗词的真实意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