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分析政府部门在高职“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与现状入手,认真解析了政府作为在高职“校企合作”中三个不当之处的表现与成因。对政府在加强高职“校企合作”中应当尽快落实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关键词:农业高职;政府;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当务之急
1.农业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们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活力之所在。然而,许多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上付出不少,却收效甚微,除了少数成功案例外,各地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并不是尽如人意,或者说令人忧虑,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出两条,一是相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并不高,二是“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而造成此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企业本身,也不在高职院校,而在于各级政府。
2.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中的政府因素
作为政府部门,在农业高职“校企合作”中受到的批评较多,其主要的表现和原因如下:
(1)责权不清,管理有些混乱
目前,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同时受到了自上而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已经造成了不同级别政府和同级政府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校企合作”的现象。一时间,管理“校企合作”的政府机构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多,但是其协调一致性较差。高职“校企合作”中有些事情好多部门都在管,并且是同时在管;而有些事情,却是谁也不想管,谁也没有管。
(2)约束太多,管理太细太多
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是公立性质,政府是投资主体,资产设备的调配权和基建投资的审批权掌握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手中,高职院校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决定权,在很多具体事项上处于被动无奈的境地。然而,我国高职较大范围的“校企合作”都要涉及到场地、设备、资金和设施等具体问题,在学校向上级部门提出相关申请时,其手续太多、规则太细、时间太长、成本太高、难度太大。或者说,行政性束缚太多,已经导致政府部门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上管得太多、卡得过细等。
(3)缺乏沟通,管理出现空白
因由政府出台的,用于协调校企双方的沟通激励机制的陈旧,加上相关监督保障性法律法规的缺失,就企业而言,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既不能获得税收优惠或资金支持,又难以通过合作在短时间内改善其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还要抽出技术较好的员工对学生传授技艺,更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吃、住、行、管等具体问题,势必导致“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一头热而企业一头冷的尴尬境地。
3.政府在优化高职“校企合作”质量方面的当务之急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政府对高职的“校企合作”应该担负起健全机制、建立法规、加强管理的职能,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扶持保障、责任监督,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评价鉴定、奖惩激励。主要的具体做法是:
(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
就“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而言,其根本利益有三: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可将企业资源作为校方的实习资源,从而弥补学校实践场所缺乏与实验建设经费不足等瓶颈;二是可加强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的纵横联系,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三是通过高职学生在企业进行见习、学习或培训,可大大缩短高职在校学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进行角色转换的时间、成本和效益。
就“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而言,其最终目标也有三:一是为企业解决了正规、年轻技术人才相对偏少等实际问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本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又为企业储备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人才;三是可及时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合作共享校企经济信息等。
因此,要想有针对地搞好高职的“校企合作”,先得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具体联系和交流上下功夫。就要继续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深度。目前,应尽快解决相应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政策与法规的细则化问题,使宏观决策具有微观层面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加大立法力度,完善制度措施,建立能有效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机构评判和监督,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散乱和流于形式的状况,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提高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或参考。例如,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
(2)重视宣传,与时俱进
目前,困扰高职“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就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由政府出面,将平等互利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及时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把“校企合作”的成效纳入各类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国家级和地方各级“校企合作”成果项目奖励机制,对通过“校企合作”取得巨大成果的项目和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全社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的“校企合作”氛围。
具体联系到我国农业高职的情况,主要的做法是二个确保:
一是确保参与“校企合作”各方的责任与权力。例如,由政府出面,指导学院实行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理事会管理制度,设立校企合作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院共建顶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好不好,企业也有评价权”的目标。 二是确保“校企合作”过程的开放与长久。当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这样的“校企合作”不仅关系不稳定,也使学校负担过重,难以持久坚持。所以,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就必须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不仅要促使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和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更是深入到每个角落,从而使校企双方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多个维度上来增加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协调管理,各得其所
为防止“多头”管理和协调校企间的冲突与分歧,各级政府首先应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经费、督导和评估等工作,以杜绝管理上的重复或空白;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利用发挥其中高级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作用;再者,制订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和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标准,以方便以后的考核或评价。
虽然各地已经出台的“校企合作”促进法规明确了“校企合作”的范围、各方的责权利,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应由相关的政策来补充。例如:政府公共财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为“校企合作”的日常运转提供部分经费;对于接受学生实习、老师挂职锻炼的企业提供减免税收、优惠信贷等强有力的具体措施。
(4)加强监督,奖优罚劣
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可以保证“校企双方”较为顺利地沿着既定目标、方式运行,确保合作内容的实现,保证校企双方应有的主体地位、 发言权和应该享有的利益,而且可以强行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
或者说,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对“校企合作”中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给予奖励,对其中的落后者,尤其是不作为者,依法给予适当地处罚,所有这些,必将有力的推动高职“校企合作”事业的开展,也定将对优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永春、唐忠平、娄军委.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作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8卷第3期,2006.06
[2] 钟卫.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 范强.浅谈校企合作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3-04.
[4] 丛峰、杨成.论政府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 丁夏君.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题.要让企业.有利可图[J].中国教育报,2012-05-16.
关键词:农业高职;政府;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当务之急
1.农业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们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活力之所在。然而,许多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上付出不少,却收效甚微,除了少数成功案例外,各地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并不是尽如人意,或者说令人忧虑,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出两条,一是相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并不高,二是“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而造成此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企业本身,也不在高职院校,而在于各级政府。
2.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中的政府因素
作为政府部门,在农业高职“校企合作”中受到的批评较多,其主要的表现和原因如下:
(1)责权不清,管理有些混乱
目前,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同时受到了自上而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已经造成了不同级别政府和同级政府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校企合作”的现象。一时间,管理“校企合作”的政府机构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多,但是其协调一致性较差。高职“校企合作”中有些事情好多部门都在管,并且是同时在管;而有些事情,却是谁也不想管,谁也没有管。
(2)约束太多,管理太细太多
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是公立性质,政府是投资主体,资产设备的调配权和基建投资的审批权掌握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手中,高职院校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决定权,在很多具体事项上处于被动无奈的境地。然而,我国高职较大范围的“校企合作”都要涉及到场地、设备、资金和设施等具体问题,在学校向上级部门提出相关申请时,其手续太多、规则太细、时间太长、成本太高、难度太大。或者说,行政性束缚太多,已经导致政府部门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上管得太多、卡得过细等。
(3)缺乏沟通,管理出现空白
因由政府出台的,用于协调校企双方的沟通激励机制的陈旧,加上相关监督保障性法律法规的缺失,就企业而言,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既不能获得税收优惠或资金支持,又难以通过合作在短时间内改善其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还要抽出技术较好的员工对学生传授技艺,更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吃、住、行、管等具体问题,势必导致“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一头热而企业一头冷的尴尬境地。
3.政府在优化高职“校企合作”质量方面的当务之急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政府对高职的“校企合作”应该担负起健全机制、建立法规、加强管理的职能,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扶持保障、责任监督,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评价鉴定、奖惩激励。主要的具体做法是:
(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
就“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而言,其根本利益有三: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可将企业资源作为校方的实习资源,从而弥补学校实践场所缺乏与实验建设经费不足等瓶颈;二是可加强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的纵横联系,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三是通过高职学生在企业进行见习、学习或培训,可大大缩短高职在校学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进行角色转换的时间、成本和效益。
就“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而言,其最终目标也有三:一是为企业解决了正规、年轻技术人才相对偏少等实际问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本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又为企业储备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人才;三是可及时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合作共享校企经济信息等。
因此,要想有针对地搞好高职的“校企合作”,先得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具体联系和交流上下功夫。就要继续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深度。目前,应尽快解决相应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政策与法规的细则化问题,使宏观决策具有微观层面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加大立法力度,完善制度措施,建立能有效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机构评判和监督,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散乱和流于形式的状况,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提高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或参考。例如,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
(2)重视宣传,与时俱进
目前,困扰高职“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就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由政府出面,将平等互利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及时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把“校企合作”的成效纳入各类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国家级和地方各级“校企合作”成果项目奖励机制,对通过“校企合作”取得巨大成果的项目和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全社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的“校企合作”氛围。
具体联系到我国农业高职的情况,主要的做法是二个确保:
一是确保参与“校企合作”各方的责任与权力。例如,由政府出面,指导学院实行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理事会管理制度,设立校企合作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院共建顶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好不好,企业也有评价权”的目标。 二是确保“校企合作”过程的开放与长久。当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这样的“校企合作”不仅关系不稳定,也使学校负担过重,难以持久坚持。所以,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就必须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不仅要促使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和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更是深入到每个角落,从而使校企双方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多个维度上来增加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协调管理,各得其所
为防止“多头”管理和协调校企间的冲突与分歧,各级政府首先应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经费、督导和评估等工作,以杜绝管理上的重复或空白;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利用发挥其中高级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作用;再者,制订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和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标准,以方便以后的考核或评价。
虽然各地已经出台的“校企合作”促进法规明确了“校企合作”的范围、各方的责权利,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应由相关的政策来补充。例如:政府公共财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为“校企合作”的日常运转提供部分经费;对于接受学生实习、老师挂职锻炼的企业提供减免税收、优惠信贷等强有力的具体措施。
(4)加强监督,奖优罚劣
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可以保证“校企双方”较为顺利地沿着既定目标、方式运行,确保合作内容的实现,保证校企双方应有的主体地位、 发言权和应该享有的利益,而且可以强行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
或者说,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对“校企合作”中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给予奖励,对其中的落后者,尤其是不作为者,依法给予适当地处罚,所有这些,必将有力的推动高职“校企合作”事业的开展,也定将对优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永春、唐忠平、娄军委.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作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8卷第3期,2006.06
[2] 钟卫.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 范强.浅谈校企合作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3-04.
[4] 丛峰、杨成.论政府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 丁夏君.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题.要让企业.有利可图[J].中国教育报,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