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实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可划分为以学术为取向的质量观、以素质为取向的质量观、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和以创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四个维度。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呈现质量目标人本化、质量实现主体化、质量评价多元化等特点。
[关键词]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自助式”培养
[作者简介]郭荣祥(1964-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评建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何凤(1957-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评建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通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28-03
大众化高等教育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话语权似乎只掌握在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和学者手中①。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感受似乎被遗忘了。我们认为,研究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怎样满足学生视角多样化质量观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实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不同的判断主体就有不同的质量观。在学生的视野中,高等教育如果能满足其个体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与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性生长与主体性的主动构建、弘扬与提升,其质量就是高的②。我们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 “为了追求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或素质”“为了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为了自己创业”等方面。因此,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我们将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划分成如下维度。
(一)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学术理想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的反映。持此质量观者,强调知识的学术价值,对知识的探求、真理的渴望完全出于其本性的需要。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递与创造的活动,其质量应表现为,在知识传递与创造过程中,学生个体进行某一知识、专业与阶段学习时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阶段进一步学习、深造、研究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③。这种质量观,看重的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智慧工作中心,以其独特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塑造文人雅士、培育学术精英为特色,突出科学、公正、水平、质量的外显标志,不管社会、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大学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在教育目的、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等方面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己任④。
(二)以素质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素质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个体素质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持此质量观者,关注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程度,关注高等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它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个体的一切能力,人的多才多艺、人的志趣和才能的多方面发掘和发挥。认为高等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文化、文明的传递与继承,提高人接受、享用和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在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社会和世界中发现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质量观是生命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绎。它关注个体需要和生命质量,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关注对象是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状态,其次才是社会和经济。在其看来,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其价值在于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素养、实现人的价值⑤。
(三)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
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就业目标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当前,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理想工作,仍然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动机的主流。持此价值观的学生,除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之外,最现实的是满足就业的需求。他们更关注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契合程度,要求人才培养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弹性化、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质量标准来进行,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得到本专业职业所需的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能力与素质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就业取向的社会定位使得高等教育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职业性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职业能力形成的需求替代了原来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的传统。多样化的质量观促成了精英教育质量标准的改良,使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⑥。
(四)以创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创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创业目标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持此质量观的学生,强调从事相关事业的策划、开办、拓展的锻炼,希望学校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创业教育渗透、结合、强化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其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捕捉市场的灵感和眼光、诚信实干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经营组织管理能力⑦,通过自己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取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通过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立新企业,将创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和理想。
二、“自助式”培养是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的理想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高等教育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质量需求呢?我们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流水线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培养,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二是“模块+选修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界,高等教育开始注意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在高校逐步实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模块+选修式”,学生除了修读所学专业规定“模块”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有了一定选择修读部分课程的自由。目前,虽然各高校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的需求。因此,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兴趣、个性需要和价值取向,在学校的指导下,“点菜”修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到饭店吃饭,饭店提供菜单,吃什么由顾客决定,饭店只有建议权。由于顾客拥有点菜的绝对支配权,因而可以吃到最合自己口味的饭菜⑧。
“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学校提供“菜单”。“菜单”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的体现,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丰富“菜单”内涵,孕育新型课程与学科。第二,学生按需“点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需要、价值取向自助“点菜”修读。第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学生提供所修课程前后关联性,某专业应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指导,帮助学生系统修读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第四,学校设立毕业标准。学生获得规定学分,所修课程或教学环节达到某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的模糊相关度(如60%),即可毕业。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自助式”培养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均由自己根据需要、兴趣自由选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生涯,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导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第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需求是人行动的动力,当人存在某种需求时,相应的区域就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引导人去行动。如果人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对抗情绪或出现软弱无力的状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本来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学生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件、通用件一样,没有个性。“自助式”培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其个性的充分施展。第三,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对学生实施人才培养,以“价值→需求”为取向。这里“价值”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根据其价值取向实施人才培养,以满足学校认为最合理的客体的需求;而“自助式”培养以“需求→满足→价值”为取向,这里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人才培养是学生在主体个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其主体价值取向的过程⑨。第四,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选择专业。专业有固定的修读课程和内容,专业与课程或教学环节间是包含关系。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修读内容,学生所修专业很难再变更。而“自助式”培养,学生并不需要先选择专业,而是根据主体需求修读课程或教学环节,最后学校根据学生所修读课程和教学环节同专业课程模块进行匹配,反过来认定其所修的专业。这样,学生就有了灵活调整专业的自由权。
三、“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在质量目标、质量实现、质量评价上均发生了变化。
(一)质量目标人本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是按照教学计划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社会、用人单位希望高等教育对不同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程度来衡量的⑩。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彰显。这时,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学生作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养下完成一定阶段的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发展情况,其质量目标的实现由学生是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来衡量。
(二)质量实现主体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主导的,学生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从学生出发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对学生固有潜质的发展与完善的追求看做重于对外部功利目的或知识的追求,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权,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的主要制定者。
(三)质量评价多元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为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的教材。而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学生在获得学习自由、自主进行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高等教育再也无法、也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方面,前者更多地看重结果性的外部因素,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将更多地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菜单”、学习条件、服务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
[注释]
①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OL].http://dlib2.edu.cnki.net/kns50,2010-01-18.
②③郭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66,67.
④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70.
⑤欧科良,黎利云.人本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1.
⑥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1.
⑦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2.
⑧⑨辛朋涛.道尔顿制与“菜单式”班级授课制的结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43,44.
⑩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58.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
[关键词]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自助式”培养
[作者简介]郭荣祥(1964-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评建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何凤(1957-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评建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通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28-03
大众化高等教育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话语权似乎只掌握在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和学者手中①。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感受似乎被遗忘了。我们认为,研究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怎样满足学生视角多样化质量观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实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不同的判断主体就有不同的质量观。在学生的视野中,高等教育如果能满足其个体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与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性生长与主体性的主动构建、弘扬与提升,其质量就是高的②。我们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 “为了追求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或素质”“为了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为了自己创业”等方面。因此,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我们将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划分成如下维度。
(一)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学术理想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的反映。持此质量观者,强调知识的学术价值,对知识的探求、真理的渴望完全出于其本性的需要。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递与创造的活动,其质量应表现为,在知识传递与创造过程中,学生个体进行某一知识、专业与阶段学习时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阶段进一步学习、深造、研究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③。这种质量观,看重的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智慧工作中心,以其独特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塑造文人雅士、培育学术精英为特色,突出科学、公正、水平、质量的外显标志,不管社会、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大学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在教育目的、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等方面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己任④。
(二)以素质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素质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个体素质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持此质量观者,关注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程度,关注高等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它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个体的一切能力,人的多才多艺、人的志趣和才能的多方面发掘和发挥。认为高等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文化、文明的传递与继承,提高人接受、享用和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在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社会和世界中发现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质量观是生命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绎。它关注个体需要和生命质量,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关注对象是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状态,其次才是社会和经济。在其看来,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其价值在于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素养、实现人的价值⑤。
(三)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
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就业目标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当前,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理想工作,仍然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动机的主流。持此价值观的学生,除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之外,最现实的是满足就业的需求。他们更关注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契合程度,要求人才培养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弹性化、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质量标准来进行,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得到本专业职业所需的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能力与素质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就业取向的社会定位使得高等教育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职业性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职业能力形成的需求替代了原来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的传统。多样化的质量观促成了精英教育质量标准的改良,使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⑥。
(四)以创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创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创业目标实现为价值取向的质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持此质量观的学生,强调从事相关事业的策划、开办、拓展的锻炼,希望学校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创业教育渗透、结合、强化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其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捕捉市场的灵感和眼光、诚信实干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经营组织管理能力⑦,通过自己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取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通过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立新企业,将创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和理想。
二、“自助式”培养是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的理想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高等教育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质量需求呢?我们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流水线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培养,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二是“模块+选修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界,高等教育开始注意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在高校逐步实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模块+选修式”,学生除了修读所学专业规定“模块”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有了一定选择修读部分课程的自由。目前,虽然各高校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的需求。因此,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兴趣、个性需要和价值取向,在学校的指导下,“点菜”修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到饭店吃饭,饭店提供菜单,吃什么由顾客决定,饭店只有建议权。由于顾客拥有点菜的绝对支配权,因而可以吃到最合自己口味的饭菜⑧。
“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学校提供“菜单”。“菜单”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的体现,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丰富“菜单”内涵,孕育新型课程与学科。第二,学生按需“点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需要、价值取向自助“点菜”修读。第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学生提供所修课程前后关联性,某专业应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指导,帮助学生系统修读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第四,学校设立毕业标准。学生获得规定学分,所修课程或教学环节达到某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的模糊相关度(如60%),即可毕业。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自助式”培养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均由自己根据需要、兴趣自由选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生涯,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导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第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需求是人行动的动力,当人存在某种需求时,相应的区域就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引导人去行动。如果人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对抗情绪或出现软弱无力的状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本来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学生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件、通用件一样,没有个性。“自助式”培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其个性的充分施展。第三,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对学生实施人才培养,以“价值→需求”为取向。这里“价值”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根据其价值取向实施人才培养,以满足学校认为最合理的客体的需求;而“自助式”培养以“需求→满足→价值”为取向,这里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人才培养是学生在主体个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其主体价值取向的过程⑨。第四,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选择专业。专业有固定的修读课程和内容,专业与课程或教学环节间是包含关系。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修读内容,学生所修专业很难再变更。而“自助式”培养,学生并不需要先选择专业,而是根据主体需求修读课程或教学环节,最后学校根据学生所修读课程和教学环节同专业课程模块进行匹配,反过来认定其所修的专业。这样,学生就有了灵活调整专业的自由权。
三、“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在质量目标、质量实现、质量评价上均发生了变化。
(一)质量目标人本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是按照教学计划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社会、用人单位希望高等教育对不同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程度来衡量的⑩。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彰显。这时,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学生作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养下完成一定阶段的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发展情况,其质量目标的实现由学生是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来衡量。
(二)质量实现主体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主导的,学生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从学生出发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对学生固有潜质的发展与完善的追求看做重于对外部功利目的或知识的追求,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权,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的主要制定者。
(三)质量评价多元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为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的教材。而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学生在获得学习自由、自主进行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高等教育再也无法、也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方面,前者更多地看重结果性的外部因素,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将更多地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菜单”、学习条件、服务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
[注释]
①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OL].http://dlib2.edu.cnki.net/kns50,2010-01-18.
②③郭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66,67.
④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70.
⑤欧科良,黎利云.人本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1.
⑥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1.
⑦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2.
⑧⑨辛朋涛.道尔顿制与“菜单式”班级授课制的结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43,44.
⑩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58.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