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孢菇在生物分类学上隶属于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俗称洋蘑菇,简称蘑菇。双孢菇质地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无污染,为绿色食品,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普及、产量最大的菇种之一。2796双孢菇是国内目前较为先进的高产、优质、高效食用菌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其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在市场上售价4~6元/kg,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菇棚建造
跨度8m,长56m,脊高3.2m,后墙高2.5m,墙厚40cm,墙体用水泥砖块垒成;后屋面长1.5m,采用塑料薄膜包玉米秸做成,上面压土,厚约50cm前屋面为微拱式,高1.2m,棚内设水泥支柱,后墙通风口大刀40cm×40cm,距地面高1.5m,间距3~4m;天窗大小50cm×50cm,脊顶处每3m一个,前排支柱上侧每6m一个。采用无滴聚乙烯棚膜,草苫厚3cm-5cm,宽1.2m~1.4m,长度比前屋面长0.5m。固定薄膜用8号铁丝,与墙接触处垫木板或砖,间距40cm。
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堆制 通常在播种前20天左右开始堆料,依据双孢菇对温度的要求和我区气候特点,一般播种时间在8月25日前后,建堆时间在8月5日前后为宜。堆料场地应选择地势高、平坦、排水好、环境清洁,远离鸡棚、畜舍等,靠近水源、菇棚的地方。
堆料前先将麦秸截成20~25cm长小段(稻草可直接使用),然后用浸泡、浇水等方法使草料吸足水分,含水量要达到70%左右,手握草把有水滴下。注意要让草料均匀湿透,不能有干枓。堆前干粪要打碎过筛,新鲜粪可提前闷3~5天,然后打碎,尽量做到没有粪块,堆前2~3天将粪调湿,要求含水量60%~65%,粪内若有虫卵应提前杀灭。
2、建堆与翻堆 建堆是将粪肥和秸秆混合,一般建堆方法是一层草一层粪逐层堆叠,堆形多为长方体,堆宽2~2.3m,高1.5~1.7m。堆长视原料多少而定。翻堆的目的是使培养料均匀发酵。通过翻堆调节堆内水分和酸碱度,改善堆内气体条件及营养成分,保证发酵正常运行。
优质培养料的标准是:质地松软,呈咖啡色,麦秸不烂但一拉即断,无氨味,无臭味,含水量60%,手握成团,一抖即散,pH7~7.5。
三、培养料进棚、消毒、铺枓
料进棚前一天,在料堆四周表面喷洒0.1%氧化乐果或0.5%敌敌畏杀虫,喷5%甲醛溶液(兑水20倍)杀杂菌。为高杀虫杀菌效果,喷药后在料堆上盖塑料膜,保持6小时。喷药时间最好选在晴天,中午前后,以提高效果。
检查堆料,若氨气较重,应翻动料堆散发氨气;若水分低于60%应补足水分,若水分高于60%应去掉多余水分。
培养料进棚后,封闭菇棚,先向棚内喷洒0.5%敌敌畏或0.3%乐果溶液,之后喷5%甲醛溶液消毒杀菌,保持24小时。然后打开棚门及通气口通风降温,散发药气。
将棚内药气排除后关闭通风口,将培养料均匀铺于床面上,厚20cm左右。若培养料氨臭味浓,还应翻动料,通风散发氨气。铺料的同时拣出料中较大粪块,除去杂物。
四、播种
当料内温度在28℃以下且不再升高时即可播种。播种日气温较高时应选下午气温下降时播种,因为夜间较合适的温度有利于菌种萌发生长。一般每m2培养料用500ml瓶装麦粒菌种一瓶。
麦粒菌种可采用播法,具体做法是先取2/3菌种撒在培养料面,然后轻轻抖动培养料,使菌种沉入料内5cm左右,再将剩余菌种撒在料面,将料面拍平压实。
播种后在棚内放鼠药,挂敌敌畏棉球等以防鼠害及虫害。
五、播种后覆土前发菌管理
播种3~4天后,菌丝逐渐吃料,此时应逐渐增加通风量,适当降低湿度,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并抑制杂菌发生。通风时间一般选取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阴天风小时,通风时间长些,晴天风大时通风时间短些,使棚内保持空气清新。为防料面失水过多,可盖报纸等,具体做法是用1%石灰水将报纸喷湿但不积水,注意时常抖动报纸,以利换气,不宜直接向培养料喷水。
播种后7天,全面检查菌床。若发现菌种不活,需补种新种,并尽可能将不活菌种从培养料中剔除,若有菌种感染杂菌,要及时剔除并补种新种,若培养料长有毛霉等杂菌,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控制其发展,并撒石灰料消毒,杂菌较重时需将受污染培养料拿走深埋。若有螨类等害虫。要及时杀灭,可在棚内挂敌敌畏、乐果棉球除虫。
播种后10天左右,菌丝旺盛生长并大量吃料,应将报纸揭去,同时间隔撬动培养料,增加料内气体交换,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
发菌阶段应将菇棚盖好,用草帘等遮光。发菌阶段气温偏高。若培养料水分蒸发多,会在棚膜上形成大量水珠,又反滴在培养料上,极易使菌丝“淹死’,并引起杂菌污染。
六、覆土
覆土是双孢菇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必要条件,不覆土就不能出菇。
选用毛细孔多,吸水持水性好、喷水不易散、不板结、无虫卵、无杂菌及草根等的壤土、黏壤土为好。一般取耕作层以下土壤制成土粒,大土粒直径1.5cm左右,小土粒直径0.7cm左右。
以每100m2栽培面积计,用土量约3m3(其中大土粒占70%,小土粒占30%)掺入50kg磷肥,1%石灰粉,加水调湿至无白心,抓起成团,撒开即散,不沾手,pH7~7.5。所用土粒用甲醛、敌敌畏等杀菌杀虫。
覆土前将培养料稍撬动,以增加料内氧气供应。并检查料内有否螨类、杂菌等,若有发现应及时处理,可喷0.5%敌敌畏溶液等杀虫。然后将料面拉平。若培养料失水过多,可以在覆土前2~3天轻喷pH8左右的石灰清水,增加含水量。覆土时将准备好的土粒均匀铺在料面上,做到厚薄一致无间隙。覆土厚度一般为3cm左右。
七、覆土后出菇前发菌管理
覆土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之间,温度保持在20~25℃,早晚适当通风换气,从覆土后第二天开始调整覆土水分,喷水最好选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应掌握轻喷勤喷原则,避免水流人培养料内,2~3天内使覆土水分调到18%~20%,即抓起成团,撒开不散,不沾手。以后结合通风换气逐渐降低土粒表层水分,使菌丝在土粒间蔓延生长。
覆土后10天左右,当菌丝长出土粒与土层齐平时,加大通气量,降低温度至15~17℃,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即结菇)转化。此阶段,若菇棚湿度太大,温度偏高,通气不足等均会造成冒菌丝,结菌块现象。另外,若覆土太薄,也会产生冒菌丝,结菌块,如发生此种情况,先除去菌丝块,再覆一薄层土,约1cm左右。
八、秋菇管理
一般来讲,秋菇占整个栽培期产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做好秋菇管理是取得高产的重要一环。当菌丝与土齐平时,早晚打开通风口及棚门,加大通风换气,白天可打开背风一侧通风口,结合通风轻喷水调节湿度。2~3天后即有原基形成,再经2~3天后原基逐渐发育成小菇蕾,此时应向床面喷一次重水,即2~3天内使土粒含水量达到18%~20%,同时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并注意通风换气。待菇蕾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再喷一次重水,使土层含水量达到20%左右,在以后菇生长阶段,经常向棚内床面及四周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可减少通风,使菇迅速生长。采收前2天,一般不再喷水,以保证菇的质量。如遇19℃以上高温,应提前喷重水,当温度在15℃以下时推迟喷重水。
当一茬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剔除断根,补土填穴。增加通风换气,加快转潮。遇床面较干时,可轻喷水增加水分。秋菇总的喷水原则是:看菇喷水,菇多多喷,菇少少喷;生长前期多喷,采收前少喷,采收时不喷。
秋菇三茬菇以后,培养料中养分失去很多,可通过合理追肥补充。一般应选用低浓度营养液,多次轻喷。
一、菇棚建造
跨度8m,长56m,脊高3.2m,后墙高2.5m,墙厚40cm,墙体用水泥砖块垒成;后屋面长1.5m,采用塑料薄膜包玉米秸做成,上面压土,厚约50cm前屋面为微拱式,高1.2m,棚内设水泥支柱,后墙通风口大刀40cm×40cm,距地面高1.5m,间距3~4m;天窗大小50cm×50cm,脊顶处每3m一个,前排支柱上侧每6m一个。采用无滴聚乙烯棚膜,草苫厚3cm-5cm,宽1.2m~1.4m,长度比前屋面长0.5m。固定薄膜用8号铁丝,与墙接触处垫木板或砖,间距40cm。
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堆制 通常在播种前20天左右开始堆料,依据双孢菇对温度的要求和我区气候特点,一般播种时间在8月25日前后,建堆时间在8月5日前后为宜。堆料场地应选择地势高、平坦、排水好、环境清洁,远离鸡棚、畜舍等,靠近水源、菇棚的地方。
堆料前先将麦秸截成20~25cm长小段(稻草可直接使用),然后用浸泡、浇水等方法使草料吸足水分,含水量要达到70%左右,手握草把有水滴下。注意要让草料均匀湿透,不能有干枓。堆前干粪要打碎过筛,新鲜粪可提前闷3~5天,然后打碎,尽量做到没有粪块,堆前2~3天将粪调湿,要求含水量60%~65%,粪内若有虫卵应提前杀灭。
2、建堆与翻堆 建堆是将粪肥和秸秆混合,一般建堆方法是一层草一层粪逐层堆叠,堆形多为长方体,堆宽2~2.3m,高1.5~1.7m。堆长视原料多少而定。翻堆的目的是使培养料均匀发酵。通过翻堆调节堆内水分和酸碱度,改善堆内气体条件及营养成分,保证发酵正常运行。
优质培养料的标准是:质地松软,呈咖啡色,麦秸不烂但一拉即断,无氨味,无臭味,含水量60%,手握成团,一抖即散,pH7~7.5。
三、培养料进棚、消毒、铺枓
料进棚前一天,在料堆四周表面喷洒0.1%氧化乐果或0.5%敌敌畏杀虫,喷5%甲醛溶液(兑水20倍)杀杂菌。为高杀虫杀菌效果,喷药后在料堆上盖塑料膜,保持6小时。喷药时间最好选在晴天,中午前后,以提高效果。
检查堆料,若氨气较重,应翻动料堆散发氨气;若水分低于60%应补足水分,若水分高于60%应去掉多余水分。
培养料进棚后,封闭菇棚,先向棚内喷洒0.5%敌敌畏或0.3%乐果溶液,之后喷5%甲醛溶液消毒杀菌,保持24小时。然后打开棚门及通气口通风降温,散发药气。
将棚内药气排除后关闭通风口,将培养料均匀铺于床面上,厚20cm左右。若培养料氨臭味浓,还应翻动料,通风散发氨气。铺料的同时拣出料中较大粪块,除去杂物。
四、播种
当料内温度在28℃以下且不再升高时即可播种。播种日气温较高时应选下午气温下降时播种,因为夜间较合适的温度有利于菌种萌发生长。一般每m2培养料用500ml瓶装麦粒菌种一瓶。
麦粒菌种可采用播法,具体做法是先取2/3菌种撒在培养料面,然后轻轻抖动培养料,使菌种沉入料内5cm左右,再将剩余菌种撒在料面,将料面拍平压实。
播种后在棚内放鼠药,挂敌敌畏棉球等以防鼠害及虫害。
五、播种后覆土前发菌管理
播种3~4天后,菌丝逐渐吃料,此时应逐渐增加通风量,适当降低湿度,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并抑制杂菌发生。通风时间一般选取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阴天风小时,通风时间长些,晴天风大时通风时间短些,使棚内保持空气清新。为防料面失水过多,可盖报纸等,具体做法是用1%石灰水将报纸喷湿但不积水,注意时常抖动报纸,以利换气,不宜直接向培养料喷水。
播种后7天,全面检查菌床。若发现菌种不活,需补种新种,并尽可能将不活菌种从培养料中剔除,若有菌种感染杂菌,要及时剔除并补种新种,若培养料长有毛霉等杂菌,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控制其发展,并撒石灰料消毒,杂菌较重时需将受污染培养料拿走深埋。若有螨类等害虫。要及时杀灭,可在棚内挂敌敌畏、乐果棉球除虫。
播种后10天左右,菌丝旺盛生长并大量吃料,应将报纸揭去,同时间隔撬动培养料,增加料内气体交换,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
发菌阶段应将菇棚盖好,用草帘等遮光。发菌阶段气温偏高。若培养料水分蒸发多,会在棚膜上形成大量水珠,又反滴在培养料上,极易使菌丝“淹死’,并引起杂菌污染。
六、覆土
覆土是双孢菇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必要条件,不覆土就不能出菇。
选用毛细孔多,吸水持水性好、喷水不易散、不板结、无虫卵、无杂菌及草根等的壤土、黏壤土为好。一般取耕作层以下土壤制成土粒,大土粒直径1.5cm左右,小土粒直径0.7cm左右。
以每100m2栽培面积计,用土量约3m3(其中大土粒占70%,小土粒占30%)掺入50kg磷肥,1%石灰粉,加水调湿至无白心,抓起成团,撒开即散,不沾手,pH7~7.5。所用土粒用甲醛、敌敌畏等杀菌杀虫。
覆土前将培养料稍撬动,以增加料内氧气供应。并检查料内有否螨类、杂菌等,若有发现应及时处理,可喷0.5%敌敌畏溶液等杀虫。然后将料面拉平。若培养料失水过多,可以在覆土前2~3天轻喷pH8左右的石灰清水,增加含水量。覆土时将准备好的土粒均匀铺在料面上,做到厚薄一致无间隙。覆土厚度一般为3cm左右。
七、覆土后出菇前发菌管理
覆土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之间,温度保持在20~25℃,早晚适当通风换气,从覆土后第二天开始调整覆土水分,喷水最好选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应掌握轻喷勤喷原则,避免水流人培养料内,2~3天内使覆土水分调到18%~20%,即抓起成团,撒开不散,不沾手。以后结合通风换气逐渐降低土粒表层水分,使菌丝在土粒间蔓延生长。
覆土后10天左右,当菌丝长出土粒与土层齐平时,加大通气量,降低温度至15~17℃,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即结菇)转化。此阶段,若菇棚湿度太大,温度偏高,通气不足等均会造成冒菌丝,结菌块现象。另外,若覆土太薄,也会产生冒菌丝,结菌块,如发生此种情况,先除去菌丝块,再覆一薄层土,约1cm左右。
八、秋菇管理
一般来讲,秋菇占整个栽培期产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做好秋菇管理是取得高产的重要一环。当菌丝与土齐平时,早晚打开通风口及棚门,加大通风换气,白天可打开背风一侧通风口,结合通风轻喷水调节湿度。2~3天后即有原基形成,再经2~3天后原基逐渐发育成小菇蕾,此时应向床面喷一次重水,即2~3天内使土粒含水量达到18%~20%,同时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并注意通风换气。待菇蕾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再喷一次重水,使土层含水量达到20%左右,在以后菇生长阶段,经常向棚内床面及四周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可减少通风,使菇迅速生长。采收前2天,一般不再喷水,以保证菇的质量。如遇19℃以上高温,应提前喷重水,当温度在15℃以下时推迟喷重水。
当一茬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剔除断根,补土填穴。增加通风换气,加快转潮。遇床面较干时,可轻喷水增加水分。秋菇总的喷水原则是:看菇喷水,菇多多喷,菇少少喷;生长前期多喷,采收前少喷,采收时不喷。
秋菇三茬菇以后,培养料中养分失去很多,可通过合理追肥补充。一般应选用低浓度营养液,多次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