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作用农村经济的路径与实效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影响储蓄率和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和四维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运行效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农村经济发展正相关;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冲击作用,而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储蓄率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冲击。因此,我国应在健全农村金融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村储蓄—投资转化速度和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和质量,培育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非正式金融机构,以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效率;农村经济发展;AK模型;VAR模型;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农村储蓄率
  中图分类号:F30;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1-0035-10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1986)、卢卡斯(1988)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之后,都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邓莉 等,2005)。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需要有金融中介来动员居民储蓄,聚集金融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董晓林 等,2004;张颖慧,200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同样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无论是在信贷总量方面,还是在信贷服务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社会资金均流向效益较高的非农部门,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刘健 等,2008)。缺乏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以及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村金融问题是当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关于农村金融的文献主要集中讨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张兵(2002)和安翔(2005)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没有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此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靠性(赵洪丹,2011)。同时,我国的农村经济并没有伴随着农村金融的迅速发展而发展,二者之间出现了极其不协调的状况(邱美琴,2005;魏朗,2007),而对于两者之间不协调的原因,现有文献也并没有做出解释。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所致。但是,现有文献大多是从农村金融投入的绝对量上来分析,很少针对其运行效率进行研究。中国的农村金融在运行效率上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那么短期内它们之间又是如何波动?农村金融运行效率是否和当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那又存在几期的滞后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出发,分析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即农村金融主要通过怎样的路径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从运行效率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供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支持。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经济结构是解密中国增长的逻辑起点,也是寻求公平增长的重要考量,结构与增长的恰合是理解中国高增长奇迹出现的关键,而经济结构扭曲问题的集中爆发则是引导中国进入低增长时代的原因。文章通过对中国特质加以梳理,从中寻求中国区域实践的特征事实和机理逻辑,强调经济结构是区域增长的“深层原因”,更进一步明确省市边界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适宜空间尺度,要素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配置是塑形中国梯度发展格局
期刊
摘 要:中国和苏联的市场化转型走了不同的道路,经济绩效也有很大不同,转型成效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转型的“初始条件”不同,还是由于选择的转型路径和政策不同?基于“后发优势”理论,采用反事实分析架构,对中苏转型“初始条件”的比较分析表明:从工业化的历史、战略及所形成的结构和体制上看,中国和苏联在市场化转型之初有很多相似之处,“初始条件”区别并不大,苏联与中国一样具有“后发优势”,而且苏联具有更好的“后发优
期刊
摘 要:基于不同部门异质性显著存在的事实,以我国统计CPI的8大部门为例,采用2002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4季度的数据,考察部门外生供给冲击与总供给冲击对于整体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食品部门供给冲击对于整体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最大,并且不同部门的外生供给冲击对于整体通货膨胀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在此基础上,条件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食品部门、衣着部门供给冲击以及总供给冲击在推动整体通货膨胀波动中扮演着
期刊
摘 要: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
期刊
摘 要: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傳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
期刊
摘 要:作为保障单位的家庭和作为保障资源的土地对农民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而“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养老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保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社区,尤其是农转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探索和发展农村社区综合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服务平台和粘合剂的作用,调动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
期刊
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
期刊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34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往年低,但还是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化过程之中,工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传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接近“天花板”,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消费需求向下企稳,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流动性不足,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
期刊
摘要:以餐饮业为调研对象,用结构方程方法探索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的细分维度对服务忠诚的影响。研究表明:服务质量的各细分维度对于服务忠诚的影响大多都是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各个细分维度作中介来实现的,对服务忠诚具有直接影响的服务质量因素只有安全性因素;服务质量的移情性维度对感知价值的各维度均具显著影响,有形性维度对感知价值的价格、质量和社会维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可靠性维度与感知价值的情感维度相关,响应性维度
期刊
摘要: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