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党执政的新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和谐文化的精华, 使之向现代转化, 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论著,主要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以及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问题三方面做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强调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些论断给我国学术界研究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从总体上看,理论界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含义、内容入手,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和谐文化科学内涵问题
(一)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复杂,但它往往与哲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交织在一起,这就加大了解析的难度,加之与传统的和谐文化相比,现代和谐文化的内涵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故而,和谐文化的现代理论内涵成为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界定和谐文化的现代理论内涵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首先,从和谐文化的方法论角度,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它融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次,但从文化的层面解释和谐文化,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社会大多数人、各个社会阶层都能认同、掌握和消费的文化,在实际上讲的是用“和”的方式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但不排斥某些文化之间的斗争。也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文化系统自身的内容以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相互抵消的。<2>
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3>
诚然,学界还有另一种声音,即认为平等、自由、博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基础,但要实现之,还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上醒目地标明它们。
(二)和谐文化的特征
关于和谐文化的特征,综合学者们的概括,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包括“多元互补”、“兼容共存”、“和谐有序”、“活而不乱”等内容。“多元互补”是指和谐文化既有展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种不同素质的文化主张,更有体现全社会、全民族共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文化形态;“兼容共存”是指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和谐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活而不乱”,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文化都有足以维持自身生存、获得充分发展的一定空间。<4>
也有学者认为,先进性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
还有学者认为,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只有坚持民族性,和谐文化才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才会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只有坚持科学性,才会使文化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得以加强,才会有激发人们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性;只有坚持人民性,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才会日益深入人心<6>。
二、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
和谐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学术界对此的看法也不同。
马玉龙认为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社会,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具备和谐的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看人们是否具有和谐的理念和精神、和谐的行为方式。(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感。<7>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之于和谐社会的价值在于:(1)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8>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和谐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1)第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2)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3)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9>
张景臣认为:和谐文化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越突出、越明显。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10>
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和谐的价值,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具体来说,他们认为: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它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努力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体人民的重要价值取向。<11>
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精神支撑。和谐文化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方向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 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与整合功能。<12>
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问题
有点学者认为,发展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全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等。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运用。(2)树立和谐榜样,弘扬和谐精神。树立一批顾大局、讲团结、求和谐的榜样,使人们见贤思齐,学习榜样,争当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模范。要培育和谐人文精神,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提升人们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共创和谐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文学艺术出版要从千百年来我国民爱好和平统一、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创造更多的弘扬和谐文化精神的好作品,使人们吸取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精神力量。要通过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和谐人文精神,弘扬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和睦、人心和谐的美好生活,把人们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要加大对黄、赌、毒、凶杀、欺诈等精神垃圾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激发人们共创和谐。(3)树立和谐榜样,弘扬和谐精神。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起全社会能够认同的社会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长效制度。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与以法治人、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法律道德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渗透融入到社会行政管理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分配和各项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去,使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体现在日常行政社会管理之中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校规校纪、厂规厂纪、学生守则建立健全起来,使和谐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各级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和干部的选拔考察任用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的检查考评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机制建立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13>
也有的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同时,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崇尚和谐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共识;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舆论,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塑造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公民的和谐精神和文明素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和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14>
小结:
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同时和谐文化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今天我们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要充分利用好把握好和谐文化这个有利的工具,挖掘和谐的因子,让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注释:
<1>秦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5-10-18.
<2>任新社.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论坛,2006,(11).
<3>李德顺.用改革和发展营造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5-11-14.
<4>戚序.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理论学刊,2006(3):70-72.总第63期胡椿,董悦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综述第8卷
<5>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6-10-09.
<6>王传满.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7>韩东屏.论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12).
<8>赵敏安,丁法迎.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6,(7).
<9>贾建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11).
<10>张西立.和谐文化论纲[J].学习论坛,2006,(8).
<11>孙玉杰.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12>刘光峰,查昆岩.论和谐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建设途径[J].求实,2006,(11).
<13>吴春垒.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3).
<14>李艳中.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与推进[J].党政干部学刊,2006,(12).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强调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些论断给我国学术界研究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从总体上看,理论界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含义、内容入手,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和谐文化科学内涵问题
(一)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复杂,但它往往与哲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交织在一起,这就加大了解析的难度,加之与传统的和谐文化相比,现代和谐文化的内涵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故而,和谐文化的现代理论内涵成为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界定和谐文化的现代理论内涵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首先,从和谐文化的方法论角度,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它融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次,但从文化的层面解释和谐文化,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社会大多数人、各个社会阶层都能认同、掌握和消费的文化,在实际上讲的是用“和”的方式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但不排斥某些文化之间的斗争。也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文化系统自身的内容以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相互抵消的。<2>
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3>
诚然,学界还有另一种声音,即认为平等、自由、博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基础,但要实现之,还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上醒目地标明它们。
(二)和谐文化的特征
关于和谐文化的特征,综合学者们的概括,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包括“多元互补”、“兼容共存”、“和谐有序”、“活而不乱”等内容。“多元互补”是指和谐文化既有展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种不同素质的文化主张,更有体现全社会、全民族共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文化形态;“兼容共存”是指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和谐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活而不乱”,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文化都有足以维持自身生存、获得充分发展的一定空间。<4>
也有学者认为,先进性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
还有学者认为,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只有坚持民族性,和谐文化才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才会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只有坚持科学性,才会使文化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得以加强,才会有激发人们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性;只有坚持人民性,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才会日益深入人心<6>。
二、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
和谐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学术界对此的看法也不同。
马玉龙认为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社会,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具备和谐的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看人们是否具有和谐的理念和精神、和谐的行为方式。(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感。<7>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之于和谐社会的价值在于:(1)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8>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和谐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1)第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2)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3)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9>
张景臣认为:和谐文化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越突出、越明显。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10>
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和谐的价值,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具体来说,他们认为: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它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努力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体人民的重要价值取向。<11>
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精神支撑。和谐文化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方向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 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与整合功能。<12>
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问题
有点学者认为,发展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全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等。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运用。(2)树立和谐榜样,弘扬和谐精神。树立一批顾大局、讲团结、求和谐的榜样,使人们见贤思齐,学习榜样,争当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模范。要培育和谐人文精神,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提升人们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共创和谐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文学艺术出版要从千百年来我国民爱好和平统一、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创造更多的弘扬和谐文化精神的好作品,使人们吸取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精神力量。要通过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和谐人文精神,弘扬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和睦、人心和谐的美好生活,把人们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要加大对黄、赌、毒、凶杀、欺诈等精神垃圾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激发人们共创和谐。(3)树立和谐榜样,弘扬和谐精神。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起全社会能够认同的社会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长效制度。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与以法治人、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法律道德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渗透融入到社会行政管理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分配和各项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去,使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体现在日常行政社会管理之中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校规校纪、厂规厂纪、学生守则建立健全起来,使和谐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各级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和干部的选拔考察任用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的检查考评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机制建立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13>
也有的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同时,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崇尚和谐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共识;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舆论,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塑造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公民的和谐精神和文明素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和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14>
小结:
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同时和谐文化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今天我们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要充分利用好把握好和谐文化这个有利的工具,挖掘和谐的因子,让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注释:
<1>秦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5-10-18.
<2>任新社.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论坛,2006,(11).
<3>李德顺.用改革和发展营造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5-11-14.
<4>戚序.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理论学刊,2006(3):70-72.总第63期胡椿,董悦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综述第8卷
<5>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6-10-09.
<6>王传满.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7>韩东屏.论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12).
<8>赵敏安,丁法迎.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6,(7).
<9>贾建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11).
<10>张西立.和谐文化论纲[J].学习论坛,2006,(8).
<11>孙玉杰.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12>刘光峰,查昆岩.论和谐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建设途径[J].求实,2006,(11).
<13>吴春垒.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3).
<14>李艳中.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与推进[J].党政干部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