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贺敬之曾有一句诗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老汉说话嗦。”人老了,有时说话时一句话重复好几遍,显得唠叨、嗦,难免会讨人嫌。但这并不是说,说话嗦就是不好,如果在说话时一味强调简洁、干脆,并不一定有效,在某些场合,需要借助嗦,才能够起到不同一般的效果。
从前有一个裁缝,辛辛苦苦地省下钱来,供他儿子念大学,他自己仍旧做工。有一次,儿子写信回家要钱,裁缝不认识字,请隔壁一个杀猪的看信。那个屠户也只认得几个字,就草草地念道:“爸爸,要钱,赶快寄钱来。”裁缝听了很生气,以为儿子从小学念到中学,从中学念到大学,还一点也不懂礼貌。后来,有一位乡村老师来了,问裁缝为什么生气,裁缝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老师说:“拿信给我看看。”老师看了信,说道:“你错了,这信上明明写着:父亲大人膝下,我知道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钱,不过近来有几种必不可少的书籍和物件要买,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袜子也烂了,希望大人能寄给我10块钱,我很感激;如果能寄20块钱,那更感激不尽。”裁缝听了很高兴,问老师道:“信上真是这样写的吗?如果是这样,我马上就寄50块钱去。”
我们不清楚儿子在信里到底是怎么写的,但如果照着屠户的说法,儿子说话就太干脆太直截了当了,一点客套也不讲,也难怪做父亲的要生气。而照老师的说法,儿子说话很客气,而且详细说明要钱的原委,话虽然说得有点嗦,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做父亲的也理解了儿子的苦衷,儿子要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表情达意
说话交谈的功能主要在表情达意上。有时候在向对方表达感情如谈情说爱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或“我喜欢你”,并不一定能打动对方。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新奇或独特的感受,标新立异才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谈情说爱也要充分表达,像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的那番经典表白,虽然有些油嘴滑舌,但青年人就是喜欢,他们喜欢说明白说清楚,而不怕嗦。所以要让对方充分理解你的情感,就要多嗦几句,以便让对方明白,说话的重复、嗦,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意而为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小说《社戏》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我”小时候在看社戏时,曾焦急万分地等着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老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可以说是嗦的典型了,但在这里,鲁迅借助嗦,把一个孩子的焦急性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如果只简单地写一句“从九点看到十二点,叫天还没有来”,人物的心态就表达不了,味道也就乏了。我们在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如约会时,好不容易等来了对方,不必埋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很诚恳地说:“我从早上等到了中午,从中午等到了傍晚,从傍晚的五点等到了六点,从六点等到了六点半,从六点半等到七点……我的诚意天可以作证,地可以作证,那边卖饮料的阿姨也可以作证。”只要诚心诚意,想来对方不会怪你油腔滑调,反而会认为你很会说话吧。
多角度说明
老人说话嗦,可能是怕对方忘了什么,所以反复叮嘱。同样,我们要想让别人知道说话的要点在哪里,也要反复说明,突出所讲的重点。当然在说话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说明。有时为了说服别人,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在需要着重强调要表达的意思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嗦”几句,这是一种反复渲染的说话方式。
《水浒传》里,写花和尚鲁智深伸张正义,三拳打死强占民女的流氓“镇关西”时,就用了多个角度的描写手法,作了一番精彩的形容:先是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是从人的味觉的角度来写;后是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是从人的视觉角度来写;第三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如此反复渲染,使我们读来觉得畅快淋漓,情绪得到了完全的宣泄。
说话的多角度说明,能够把事情说得全面,从而增强说服力。有一位先生到书店想要买本管理类的书,但不知道哪本书合适,请教一位营业员,营业员就不厌其烦地介绍,这本书如何如何,那本书如何如何,比较起来,这本书适用于学生,那本书适用于职员,先生如果自己想学,那本书比较适用。营业员如果光说这本书好,那本书也好,就等于没说,而现在这样从两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说服力就有了,对方也能够容易接受。
从前有一个裁缝,辛辛苦苦地省下钱来,供他儿子念大学,他自己仍旧做工。有一次,儿子写信回家要钱,裁缝不认识字,请隔壁一个杀猪的看信。那个屠户也只认得几个字,就草草地念道:“爸爸,要钱,赶快寄钱来。”裁缝听了很生气,以为儿子从小学念到中学,从中学念到大学,还一点也不懂礼貌。后来,有一位乡村老师来了,问裁缝为什么生气,裁缝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老师说:“拿信给我看看。”老师看了信,说道:“你错了,这信上明明写着:父亲大人膝下,我知道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钱,不过近来有几种必不可少的书籍和物件要买,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袜子也烂了,希望大人能寄给我10块钱,我很感激;如果能寄20块钱,那更感激不尽。”裁缝听了很高兴,问老师道:“信上真是这样写的吗?如果是这样,我马上就寄50块钱去。”
我们不清楚儿子在信里到底是怎么写的,但如果照着屠户的说法,儿子说话就太干脆太直截了当了,一点客套也不讲,也难怪做父亲的要生气。而照老师的说法,儿子说话很客气,而且详细说明要钱的原委,话虽然说得有点嗦,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做父亲的也理解了儿子的苦衷,儿子要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表情达意
说话交谈的功能主要在表情达意上。有时候在向对方表达感情如谈情说爱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或“我喜欢你”,并不一定能打动对方。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新奇或独特的感受,标新立异才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谈情说爱也要充分表达,像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的那番经典表白,虽然有些油嘴滑舌,但青年人就是喜欢,他们喜欢说明白说清楚,而不怕嗦。所以要让对方充分理解你的情感,就要多嗦几句,以便让对方明白,说话的重复、嗦,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意而为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小说《社戏》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我”小时候在看社戏时,曾焦急万分地等着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老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可以说是嗦的典型了,但在这里,鲁迅借助嗦,把一个孩子的焦急性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如果只简单地写一句“从九点看到十二点,叫天还没有来”,人物的心态就表达不了,味道也就乏了。我们在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如约会时,好不容易等来了对方,不必埋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很诚恳地说:“我从早上等到了中午,从中午等到了傍晚,从傍晚的五点等到了六点,从六点等到了六点半,从六点半等到七点……我的诚意天可以作证,地可以作证,那边卖饮料的阿姨也可以作证。”只要诚心诚意,想来对方不会怪你油腔滑调,反而会认为你很会说话吧。
多角度说明
老人说话嗦,可能是怕对方忘了什么,所以反复叮嘱。同样,我们要想让别人知道说话的要点在哪里,也要反复说明,突出所讲的重点。当然在说话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说明。有时为了说服别人,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在需要着重强调要表达的意思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嗦”几句,这是一种反复渲染的说话方式。
《水浒传》里,写花和尚鲁智深伸张正义,三拳打死强占民女的流氓“镇关西”时,就用了多个角度的描写手法,作了一番精彩的形容:先是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是从人的味觉的角度来写;后是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是从人的视觉角度来写;第三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如此反复渲染,使我们读来觉得畅快淋漓,情绪得到了完全的宣泄。
说话的多角度说明,能够把事情说得全面,从而增强说服力。有一位先生到书店想要买本管理类的书,但不知道哪本书合适,请教一位营业员,营业员就不厌其烦地介绍,这本书如何如何,那本书如何如何,比较起来,这本书适用于学生,那本书适用于职员,先生如果自己想学,那本书比较适用。营业员如果光说这本书好,那本书也好,就等于没说,而现在这样从两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说服力就有了,对方也能够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