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的中国古典美学——唐诗里“钟声”的美学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魏晋时人们沉迷在佛教的宗教性内容里,领悟不到钟声作为诗的意象内涵。而到了唐代,诗人们领悟了佛教的“空”的本质,从“钟声“中领悟到其真义。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唐诗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作者以涉“钟声”的唐诗为例,浅析唐代诗人是如何将钟声带入诗中,召唤人们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钟声;唐诗
  一、探讨佛教寺钟与唐诗结合的缘起
  中国的早期本土文化中,各国诸侯用古乐钟和朝钟代表王权,秦皇汉武也派人铸大钟代表皇权。降及汉代,许多富贵人家,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王勃在《滕王阁序》写到“阖闾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反应的正是富贵人家用钟代表权势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日常语言也被技术理性破坏了,它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不关心人的信仰、人与神的本质联系。而要拯救人类,恢复宗教,就必须先拯救语言,必须使诗人的语言起钟声作用,唤醒世人回到其本真存在上。也就是要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及钟声表达的宗教意义,最终完成向上帝阪依的历史旅程。
  然而古代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則是从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和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唐代开始的。在唐代,钟在诗歌中大量出现。《晚唐钟声》所提供的数据证明唐代诗人对钟声宠爱有加,这与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降及唐代,钟声在诗歌里大量出现。[1]
  二、唐诗里“佛钟”的禅宗美学思想解读
  (一)心境互依
  唐詩钟声的时间意义具有超越现实、体验永恒的领悟意义。诗人在诗心之思中对时间的体验,包含了对两种时间的体验:即自然的时间和绝对时间(历史时间)、短暂和永恒、生命和存在的体验。唐诗钟声具有具体的时间指示意义,但它同时又超越具体的时间限制,指向更为悠远广阔的绝对时间的感受。
  1、晨钟的警醒
  杜甫于开元二十九年《游龙门奉先诗》写道:“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位唐朝诗圣为梵寺悠扬的晨钟所吸引,又有“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这无不体现着诗圣对钟声钟爱有加。韩愈在《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也写到唐代:“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升于东”。杜甫、韩愈这样的大诗人似乎对钟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为何热衷于写晨钟,这与汉传佛教在中晚唐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安史之乱后,中原各地战乱四起,钟声的每一次撞击无不深深的震撼着诗人的心,激发出诗人对佛界超尘拔俗的深思。
  其实在唐代,不仅有杜甫、韩愈这样的文学巨匠讴歌晨钟,大批诗人吟咏佛教寺院的钟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韦应物在《答畅参军》中写道:“高树起栖鸦,晨钟满皇州。”武元衡在《秋日书怀》中写道“金貂玉铉奉君恩,夜漏晨钟老掖垣”。在这些诗歌中,晨钟都作为后面诗人抒发感悟做铺垫。在报时之外,有不同的警醒之意。
  2、暮钟的领悟
  在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寺》中:“山寺钟鸣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诗人在山寺中听到暮钟声,黄昏已渐渐迫近,在渡口处人们喧嚣着,纷纷扰扰的市井和山寺的幽静行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超脱的境界和隐逸情怀显而易见。这些领悟都是在诗人在暮钟的背景下体会到的。而孟浩然似乎对钟声特别的敏感,这正是由于钟声给人的那一种独特的感悟,才使得他对钟声情有独钟。
  对于暮钟的领悟,王维诗中的钟声似乎略胜一筹。王维在经过香积寺时,留下美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在此诗中,诗人虽不知积香寺,但是为了追寻心灵的那一份宁静,诗人在云雾缭绕深山密林中穿梭,高密的古树耸入天空,没有人迹的深山,找寻不到清晰的小径,在黄昏时分,诗人听到在森林中回响的从寺庙传来的悠悠钟声,此时的泉水,奇石,暮色都是一幅画面的组成部分,我们仿佛看见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那副寂静,神秘的幽静的深山古寺画卷。而浮出画面的钟声更让我们体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空远禅意,远离俗世的喧扰,去领悟暮钟的苍老。
  3、夜半钟的超然
  唐代寺院会半夜敲钟的习惯,忽如其来声声钟鸣,常常打破半夜的寂静,使旅途的人们惊觉而感到夜的深沉。所以,夜半钟声是唐代诗歌的另一种常见的时间形态。《枫桥夜泊》正是张继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引起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时所作。它其实是一首禅诗,诗人以七绝诗的手法,营造出世间意境,籍助寒山寺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寒山寺的钟声具有典型的禅宗文化的审美特征。
  诗人们之所以惯于静夜闻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它强调了夜的特殊时间意义,而是强化了钟声引起的心灵震撼力量,夜里的钟声创建一个安静的空间。放弃和否定现实世界中的寂静和对神秘的世界的追求。唐人谓“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也之所以成为诗意驰骋的天地,正意味着白昼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停息和对神性所居的“天外”追求。一切入世的喧嚣都被夜所笼罩,夜里的钟声已有了超越人生的意义,而具有象征的夜里钟声静静地鸣响。
  (二)钟声的梵意禅思与禅宗的顿悟
  “悟”作为禅宗修行的基本方法体现出禅宗的灵光。禅宗所强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宗旨在本质上与艺术思维有着密切联系。魏晋时代寺院虽然多,但是人们大多沉迷在佛教的宗教性内容里,并没有多少人领悟到钟声作为诗的意象内涵。只有领悟了佛教的“空”的本质,才能从“钟声”中领悟到其真义。而到了唐代,诗人们开始集体顿悟钟声的梵意禅思。
  其实钟声与梵意融合是伴随着佛学东渐就完成的。要解释以上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佛教在汉朝传入与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利用诗歌这一形式,来宣传佛教的禅意和观念与佛理。[2]
  进入唐朝,诗歌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佛教的诗僧在诗歌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成就,他们创作出了许多写梵钟佛意的名篇。刘长卿在《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写的“花间午时梵,春山云外钟”。唐诗里的钟声似乎都被传授成了特殊的语词,它散发着一种禅声梵意,传达着否定现实的信号,它消解的是人生的苦难,指向彼岸投入永恒的神蕴。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沉迷于写钟声,《全唐诗》记载着四十二篇提到过钟声的白诗。白居易在《寄韬光禅师》里写到:“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3]白居易认为钟声来自于“上界”,并沟通着天地人神,他赋予钟声一种神性语言的规定性。作为唐朝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刘长卿等在诗中运用疏钟表达的意向被同时代的诗人与后人接收,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诗人把钟声看作是有沟通人与神的功能,由此,钟声也被赋予了宗教的神性。
  禅宗认为,“悟”是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心理感悟,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之处,并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悟也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直觉思维和认计之方法,它可以未经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快捷地接触对象,无须解析外在客体,不必推理论证,仅凭着直观感觉而把握对象。直觉是一种敏感的自妇观照,是一种对外在现象的直觉感受能力和对内在本质的直接领悟能力。它从整体上,亡领神会地把握对象,进入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心理境界,这种妙悟式的直觉体验具有特殊效应。正是在这一点上,唐诗的钟声意象很好地禅宗表现了与美学的内在沟通。
  注释:
  [1]刘晓君:论《全唐诗》的钟声意象[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2]傅道彬:唐诗的钟声[J].文艺研究,1994(3):83-96.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其他文献
【摘要】:玉石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華传统文化也对世界的文化资源来说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玉石文化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中国的玉石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艺术巅峰。本文主要就是对语调的设计制作流程以及传统的玉雕样式进行了探讨,从而对当今玉雕设计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玉雕样式;玉雕设计;发展研究;传统  随着玉雕市场的不断扩大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但是一种客观实在,更是能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无论是色彩本身的明度纯度,还是色彩背后的象征寓意,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而将这些共同心理规律加以总结,便可以利用到生活中的各个专业领域。本文将把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领域和色彩的共同心理综合讨论,探索色彩心理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表现和运用,总结和归纳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色彩
期刊
【摘要】:古书画文物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重视古书画的妥善保管。由于在储藏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包括温度、光线、湿度等。因此,对于文博工作者来讲,应当如何实现对古代书画的有效保管,这是其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故此,本文就如何针对古书画文物进行科学的保管展开了论述,能够为博物馆书画文化保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古书画;文物;保护管理;收藏利用  引言  我国经过多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一个典型作品。它讲述了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的法国,一个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平民于连,通过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过程中与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产生爱恨纠葛的故事,揭示了19世纪法国阶级斗争不断,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生活画面。本文以对比司汤达本人与其笔下的于连所处时代背景、社
期刊
【摘要】:“首饰”究其定义和文化内涵在面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冲击下,在面对中国当代首饰艺术缺乏本体性的特征的事实下,究竟如何更好的摆脱对西方艺术首饰形式和理念的模仿,或许可以从不以佩戴性为主的“首饰”这一领域出发,探讨不以佩戴为主的意义及相关艺术首饰本质,将其当做一种现象去认识,来试图摸清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佩戴性;艺术首饰;艺术观念  一、不以佩戴性为主的“首饰”处于当代文化的场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的三十年巨变,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形成了一个庞杂的艺术生态圈。80、90后艺术家是艺术界的新生力量,80后已三十而立,而90后还处在努力奋斗、蓬勃向上阶段,他们必将书写21世纪之初重要一笔。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思考90后艺术个体在当下应有的艺术思维。  【关键词】:90后个体;反思;表达  一、当下艺术现状的分析  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
期刊
素可泰王朝,泰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也标志在13 世纪以前这遍土地上的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这一时期采取的统治手法是类似“父亲管制儿子”的非常具有血亲关系的统治方法。权力的至高者是普通百姓的父亲,同时普通人又像爱戴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和爱戴着自己国家王和王权。加之长期受佛教文化尤其是这一时期受印度教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服装也受外来文化较深。尤其是参加一些佛教节日和出席盛大的典礼
期刊
【摘要】:绘画与书法均是由对于事物的外形简单勾勒而产生,具有相同的起源,虽然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历程,但其本质上仍具有诸多相通的美学价值,本文从传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绘画与书法的发展历史,针对绘画与书法美学价值相通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绘画;书法;美学价值;互现  1.传统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对于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我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书画同源”的说法,所谓书画同源
期刊
【摘要】:仅仅通过传统的正式学习空间来培养人才的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設计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氛围为目的,为高校师生的校园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各种技术灵活运用到
期刊
【摘要】: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海与船一直是艺术家所热衷的题材。海与船是自然界中善于变化的事物。海水、阳光、周围的景物之间的绘画关系缤纷复杂。印象主义绘画中关于海与船的表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文以几幅作品分析简单地阐述下。  【关键词】:印象主义;海与船;创作技巧  一.西方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  印象主义画派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在油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派。它追求通过观察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