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古典诗词中,乡愁写得最美的莫过于周邦彦的《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每次吟咏,它总能让我清晰地嗅到梦里水乡那丝丝缕缕、淡雅而又灵动的气息:温润的清晨,三五成群的雀儿唤醒窗外杨柳如烟的往事;芙蓉浦上,一个老者、一盘棋、一个钓竿,日偏西……它教我用一生的时光沉醉于对故乡的守望。
于是,我搜集了大量“得荷之神韵”的图片;我下载了檐头小鸟探头探脑、呼朋引伴的视频;我录制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我就差像3D、4D那般让学生切身体验沉香缭绕、荷香缕缕了——我信心满满,自觉腾挪跌宕间,网络了“独步词坛”的全部。
我拎着鼠标登上讲台,意气风发,期待着自己拼炒的视听盛宴可以让学生收获得盆满钵溢。
整堂课,我负责点鼠标,学生负责看热闹。教室里也会不时响起“哇!”“天!”的赞叹。一节课下来,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是袖手兀坐,空首而归。
带着遗憾,在资深教师的点拨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的这节课只是一堂“信息技术”秀,有色,有香,而韵味全无。
语文课的命门是文字,豪华落尽,荆钗布裙,照样可以演绎异彩纷呈的人生。
现代化的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应该有个黄金分割点。务求整合得得鱼忘筌,妙合无垠才好。
可惜的是,年少轻狂的我最初不懂这些,试图用“极左”扭转“极右”,结果,我戕害了《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每次吟咏,它总能让我清晰地嗅到梦里水乡那丝丝缕缕、淡雅而又灵动的气息:温润的清晨,三五成群的雀儿唤醒窗外杨柳如烟的往事;芙蓉浦上,一个老者、一盘棋、一个钓竿,日偏西……它教我用一生的时光沉醉于对故乡的守望。
于是,我搜集了大量“得荷之神韵”的图片;我下载了檐头小鸟探头探脑、呼朋引伴的视频;我录制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我就差像3D、4D那般让学生切身体验沉香缭绕、荷香缕缕了——我信心满满,自觉腾挪跌宕间,网络了“独步词坛”的全部。
我拎着鼠标登上讲台,意气风发,期待着自己拼炒的视听盛宴可以让学生收获得盆满钵溢。
整堂课,我负责点鼠标,学生负责看热闹。教室里也会不时响起“哇!”“天!”的赞叹。一节课下来,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是袖手兀坐,空首而归。
带着遗憾,在资深教师的点拨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的这节课只是一堂“信息技术”秀,有色,有香,而韵味全无。
语文课的命门是文字,豪华落尽,荆钗布裙,照样可以演绎异彩纷呈的人生。
现代化的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应该有个黄金分割点。务求整合得得鱼忘筌,妙合无垠才好。
可惜的是,年少轻狂的我最初不懂这些,试图用“极左”扭转“极右”,结果,我戕害了《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