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改变以往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教学体会求教于大家。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互动”?又从哪些方面进行“ 互动”呢?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激发互动
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例如: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等能力(行动)。
2、自主表演法——在学生能有感情(心动)地歌唱(口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脑动)表演(行动)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诸如:快乐游戏法、谜语竞猜法、写谱比赛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归纳法……等,也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总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乐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时,课前我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我作为火车乘客一员,参与学生们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味教师“主宰”的情景下,学生们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还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带给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各自的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发挥各具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触媒催化作用,以及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主动的能动作用与反应。
2、情感交流的互动。重在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谐振”。
3、信息流的互动。重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畅通渠道的调控与疏导作用。同时更重在发展学生积极主动传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师与生间的互动。重在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
5、生与生间的互动。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評价与被评价间的互动。重在民主协商、发展导向、共勉激励、反馈调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互动”?又从哪些方面进行“ 互动”呢?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激发互动
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例如: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等能力(行动)。
2、自主表演法——在学生能有感情(心动)地歌唱(口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脑动)表演(行动)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诸如:快乐游戏法、谜语竞猜法、写谱比赛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归纳法……等,也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总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乐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时,课前我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我作为火车乘客一员,参与学生们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味教师“主宰”的情景下,学生们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还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带给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各自的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发挥各具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触媒催化作用,以及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主动的能动作用与反应。
2、情感交流的互动。重在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谐振”。
3、信息流的互动。重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畅通渠道的调控与疏导作用。同时更重在发展学生积极主动传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师与生间的互动。重在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
5、生与生间的互动。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評价与被评价间的互动。重在民主协商、发展导向、共勉激励、反馈调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