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题。”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认识和体会美术文化韵味的基础,也是实现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本。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问题意识相结合?该问题还未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渗透美术作品的文化元素,奠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
基于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各不相同,若在美术作品中渗透其文化元素,对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很有帮助。举例来说,《文艺复兴三杰》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又如,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讲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新生的辉煌气势之外,还要讲名作的背后故事和它的三改曲折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对美术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介绍,学生对作品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多疑惑。教师要给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想问。
二、设置美术欣赏中的提问环节,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乐趣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设置多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置提问环节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因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问更加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如果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信心和乐趣,得不到问题解决的效能感。如果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得不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已有水平,符合学生美术心理发展的最近学习区。例如欣赏《最后的晚餐》时,学生的原有知识是知道犹大这一人物,但不知道十三个人物中哪个是犹大,这也是学生最大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抓住其兴趣点,使学生主动提问,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认识并领会达·芬奇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以此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性格的伟大成就。
三、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欣赏绘画就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同时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但学生提问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并且让学生体验到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在绘画欣赏中,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在其他学生或教师看来显得毫无意义。但是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和尊重,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提出该问题的背后原因。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全班同学思考该生的问题,从而创建相互尊重的班级氛围。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营造了创设问题的环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提问的自主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特别是动画、声音,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深化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和艺术美充分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学生各种积极因素,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可以精选大量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开阔其艺术眼界,使其接受美的熏陶。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开展音乐与美术的对比欣赏,又如在欣赏课《瓷器风韵》的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流行歌曲——周杰伦的《青花瓷》,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在此基础上导入授课内容,使整堂课都贯穿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让学生在中国陶瓷作品中感受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
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只有冲破权威的束缚,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术课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欣赏油画《蒙娜丽莎》时,我问:蒙娜丽莎美不美?答案各不相同,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请他们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再让学生把蒙娜丽莎与同学所崇拜的现代明星作比较,让学生说说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什么美?达·芬奇要表现的是什么美?学生对于这幅画的理解会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会对画本身的构图、布局、线条、色彩等提出问题,也会对油画背后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它和作者的想法或书本的解释不同,但这都是学生基于思考和讨论的结果,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意蕴,并对他们的怀疑和批判给予肯定。
六、鼓励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提问
虽然在展示课本中的若干件代表性作品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讨论、分析、评赏,不断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促进了学生的提问意识,但是美术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且源自生活。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参与美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美术原理,将课堂中的问题意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带领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建设的历史,引导学生对建筑建设的美术原理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会基于自己对美术知识原理和建筑建设的理解,思索建筑物中所蕴含的美术原理。
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和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改善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担负起的责任。美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欣赏课真正地成为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 辛,谢 孟.艺术欣赏概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奚天鹰,李永正.美术(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一、渗透美术作品的文化元素,奠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
基于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各不相同,若在美术作品中渗透其文化元素,对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很有帮助。举例来说,《文艺复兴三杰》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又如,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讲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新生的辉煌气势之外,还要讲名作的背后故事和它的三改曲折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对美术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介绍,学生对作品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多疑惑。教师要给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想问。
二、设置美术欣赏中的提问环节,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乐趣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设置多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置提问环节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因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问更加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如果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信心和乐趣,得不到问题解决的效能感。如果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得不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已有水平,符合学生美术心理发展的最近学习区。例如欣赏《最后的晚餐》时,学生的原有知识是知道犹大这一人物,但不知道十三个人物中哪个是犹大,这也是学生最大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抓住其兴趣点,使学生主动提问,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认识并领会达·芬奇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以此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性格的伟大成就。
三、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欣赏绘画就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同时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但学生提问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并且让学生体验到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在绘画欣赏中,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在其他学生或教师看来显得毫无意义。但是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和尊重,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提出该问题的背后原因。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全班同学思考该生的问题,从而创建相互尊重的班级氛围。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营造了创设问题的环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提问的自主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特别是动画、声音,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深化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和艺术美充分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学生各种积极因素,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可以精选大量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开阔其艺术眼界,使其接受美的熏陶。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开展音乐与美术的对比欣赏,又如在欣赏课《瓷器风韵》的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流行歌曲——周杰伦的《青花瓷》,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在此基础上导入授课内容,使整堂课都贯穿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让学生在中国陶瓷作品中感受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
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只有冲破权威的束缚,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术课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欣赏油画《蒙娜丽莎》时,我问:蒙娜丽莎美不美?答案各不相同,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请他们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再让学生把蒙娜丽莎与同学所崇拜的现代明星作比较,让学生说说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什么美?达·芬奇要表现的是什么美?学生对于这幅画的理解会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会对画本身的构图、布局、线条、色彩等提出问题,也会对油画背后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它和作者的想法或书本的解释不同,但这都是学生基于思考和讨论的结果,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意蕴,并对他们的怀疑和批判给予肯定。
六、鼓励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提问
虽然在展示课本中的若干件代表性作品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讨论、分析、评赏,不断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促进了学生的提问意识,但是美术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且源自生活。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参与美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美术原理,将课堂中的问题意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带领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建设的历史,引导学生对建筑建设的美术原理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会基于自己对美术知识原理和建筑建设的理解,思索建筑物中所蕴含的美术原理。
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和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改善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担负起的责任。美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欣赏课真正地成为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 辛,谢 孟.艺术欣赏概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奚天鹰,李永正.美术(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