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中学阶段,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作当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为大国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挖掘潜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全新时代、高速发展时代的青年,思想更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生活,高科技时代正在扑面而来,一切守旧拘泥的事物和思想,都在悄然淘汰。俨然,创新成了高精尖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正是通过创新,成就了自己,也影响着社会。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不走寻常路,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勇气和胆识渐渐形成。中学阶段,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语文上的创新,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让学生成为不因循守旧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作当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为大国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新教学,培植创新种子
要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理念。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浸润在网络中长大的,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甚至比教师还要来得多。他们思想早熟,思维敏捷,可以自由在书本和网络中切换思维模式。如果,他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要比从教师和课堂上更为丰富和新奇,那么,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被网络吸引过去。如果教师还是死板老套地教学,左手课本,右手教参,不停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那些陈词滥调,那些古板套路,迟早会遭到学生厌弃的。因此,教师的理念要及时改变,尤其是语文教学,知识点琐碎,知识面宽广,更需要教师富有奇思妙想,用新颖的课堂和方式去感染、影响学生,在学生心里播种下创新的种子。学生看到教师的创意活动,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的想法,长期下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创新思维:我也可以有创意。
教师把课堂变得新鲜一点。以往的语文课堂,都是老师讲授,老师板书。在学习《最后一课》过程中,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分析,笔者把讲授分析交给学生,让他们说出韩麦尔这样的老师形象,让他们谈谈对他的看法,说说他的优点和缺点。笔者让学生扮演上课教师,站到讲台前讲,同时,请他板书,写出他用简练的文字,板书出他认为的课文重点。当然,这些需要预先布置好,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也可以把作业布置得有创意一点,比如改写结局,重新拟题,创作小诗等。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出考题。
教师的花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思维
早期,有人把中國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作比较,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学生做题的能力高于外国学生,而到了高等教育,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远不如外国学生了。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一症结所在,国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要环节。学生的大胆质疑,对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学生的质疑能力表现为:不迷信书本,挑战权威,多角度思考问题,“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敢于说“不”。让学生敢于去拥有这样的能力,并且习惯去这样思考问题。
笔者在教《呼兰河传》时,对其中的一段经典片段进行了质疑教育。课文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一小节是课文最经典的片段,教师提问,“这段该用什么年龄的什么口气去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是用小女孩天真烂漫的语气去朗读。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还可以用什么语气去读?”在短暂的沉默思考后,有学生举手回答,还可以用中年萧红的无奈凄凉的口气去读。教师让该生范读一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三、 积极鼓励,促进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给予的应该是超出平常几倍的奖励和赞美。点子,就是金子。创意,是无价的。对于学生积极创新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保护那份最可贵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思维火花,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句、丰富的表情、赞许的眼神、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来表达对学生的赞美:“哇,你的回答真的太有个性了!”“天啊,这么天才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位大侠如此聪明,简直令人崇拜!”没有学生会抵挡得住这些溢美之词,小小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喜悦,渐渐地会热爱上语文,更积极地思考。
课堂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可以用更具体直观的手段来激励他们。比如,对于学生的作文创作,教师可以印发给全班学生,人手一份,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当作范本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也可以张贴在教室,供人阅览。也可以通过家校通、微信群、家长会等多个平台,充分展出,以资鼓励。也可以实行奖品激励。总之,教师的鼓励,必定会像一把大火,燃烧起学生对于创造的热情。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去做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还可以通过马云、刘强东等当下名人的事例,激励学生眼光要放长远,思维要开阔,做一个富有胆略、“狂”一点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作者简介:戚秋玲,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市秦邮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挖掘潜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全新时代、高速发展时代的青年,思想更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生活,高科技时代正在扑面而来,一切守旧拘泥的事物和思想,都在悄然淘汰。俨然,创新成了高精尖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正是通过创新,成就了自己,也影响着社会。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不走寻常路,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勇气和胆识渐渐形成。中学阶段,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语文上的创新,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让学生成为不因循守旧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作当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为大国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新教学,培植创新种子
要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理念。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浸润在网络中长大的,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甚至比教师还要来得多。他们思想早熟,思维敏捷,可以自由在书本和网络中切换思维模式。如果,他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要比从教师和课堂上更为丰富和新奇,那么,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被网络吸引过去。如果教师还是死板老套地教学,左手课本,右手教参,不停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那些陈词滥调,那些古板套路,迟早会遭到学生厌弃的。因此,教师的理念要及时改变,尤其是语文教学,知识点琐碎,知识面宽广,更需要教师富有奇思妙想,用新颖的课堂和方式去感染、影响学生,在学生心里播种下创新的种子。学生看到教师的创意活动,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的想法,长期下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创新思维:我也可以有创意。
教师把课堂变得新鲜一点。以往的语文课堂,都是老师讲授,老师板书。在学习《最后一课》过程中,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分析,笔者把讲授分析交给学生,让他们说出韩麦尔这样的老师形象,让他们谈谈对他的看法,说说他的优点和缺点。笔者让学生扮演上课教师,站到讲台前讲,同时,请他板书,写出他用简练的文字,板书出他认为的课文重点。当然,这些需要预先布置好,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也可以把作业布置得有创意一点,比如改写结局,重新拟题,创作小诗等。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出考题。
教师的花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思维
早期,有人把中國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作比较,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学生做题的能力高于外国学生,而到了高等教育,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远不如外国学生了。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一症结所在,国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要环节。学生的大胆质疑,对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学生的质疑能力表现为:不迷信书本,挑战权威,多角度思考问题,“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敢于说“不”。让学生敢于去拥有这样的能力,并且习惯去这样思考问题。
笔者在教《呼兰河传》时,对其中的一段经典片段进行了质疑教育。课文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一小节是课文最经典的片段,教师提问,“这段该用什么年龄的什么口气去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是用小女孩天真烂漫的语气去朗读。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还可以用什么语气去读?”在短暂的沉默思考后,有学生举手回答,还可以用中年萧红的无奈凄凉的口气去读。教师让该生范读一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三、 积极鼓励,促进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给予的应该是超出平常几倍的奖励和赞美。点子,就是金子。创意,是无价的。对于学生积极创新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保护那份最可贵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思维火花,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句、丰富的表情、赞许的眼神、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来表达对学生的赞美:“哇,你的回答真的太有个性了!”“天啊,这么天才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位大侠如此聪明,简直令人崇拜!”没有学生会抵挡得住这些溢美之词,小小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喜悦,渐渐地会热爱上语文,更积极地思考。
课堂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可以用更具体直观的手段来激励他们。比如,对于学生的作文创作,教师可以印发给全班学生,人手一份,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当作范本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也可以张贴在教室,供人阅览。也可以通过家校通、微信群、家长会等多个平台,充分展出,以资鼓励。也可以实行奖品激励。总之,教师的鼓励,必定会像一把大火,燃烧起学生对于创造的热情。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去做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还可以通过马云、刘强东等当下名人的事例,激励学生眼光要放长远,思维要开阔,做一个富有胆略、“狂”一点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作者简介:戚秋玲,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市秦邮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