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城是用武力征服,此举用在教育中定为不妥,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有违教育教学法规。攻心是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寻找良药。罚酒不吃吃敬酒!此举用在教育中定为上策。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这个道理。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每个班总会有几个或是一部分学习上的困难生或者后进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表述的差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关键是首先做到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首先我们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主要特征为: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大部分差生的共同特征。他们上学是由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学校学习。他们常认为“我是为家长学”,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混一纸毕业证,混一天算一天,混毕业为止。我们有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你在学校别乱搞,一定要把毕业证混到手!”正因为如此,这些学生不明确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努力、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等特征。这是所有科目差生的共同之处,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二、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和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如果没有中考压力的话,他将不学历史。这是一位品学皆优学生的真实想法。至于差生来说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有的学生表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常感到开卷则了然,闭卷则茫然,出现学前忘后的现象,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差,准确性低。他们的注意力差,无论是上课或做作业都难以聚精会神,带有明显情绪,抗干扰的能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三、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颠三倒四。另外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形不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造成学习困难。
四、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差。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习惯,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常感到不适应,认为初中历史难学而望而却步。其实这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中没有形成思维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作为差生来说由于存在上述的特征,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复杂的历史概括分析、对新旧知识的归纳,就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学习障碍。实践使我认识到,转变差生的关键,最困难的不是仅在道理上,而更要在情感上爱学生,爱差生,看到其可爱之处,你是真爱他们,还是表面上做文章,学生都可以体验出来,只有真诚爱他们,教育他们才有效果。
我任教的802班一个女生,该生平时表现得很懒散,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外出甚至回家几天不到校。前几天,她趁着门卫不注意,竟然把被子、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书籍等通通搬回家去了,然后打电话告诉我说不读书了!一个十三四岁的花季小女孩不读书上学,回家能干什么呢?当时我很着急,马上打电话给家长了解情况。得知她们家的一个特殊情况,她爸爸结婚晚,三十八岁才结婚,爸爸妈妈都60多岁了,有一个姐姐已经上大学了,不想读书的是小女儿才十三岁。于是,我想是否可以通过亲情来感动感化这个小女生。我找到了她姐姐的电话,打电话和她姐姐进行了沟通,她姐姐知道后也很着急,说,她准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承担起家的责任,一定要负担起妹妹读书的责任。第三天,学生和家长都来到了学校,家长是典型的中国农村老农的形象,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看得出,为了两个孩子上学,他们十分辛苦。我没有斥责孩子,而是拉着孩子的手,握在她爸爸的手上,轻轻地告诉孩子:“傻丫头!看看你爸爸!爸爸老了吗?你今年13岁,爸爸63了,你23岁时,爸爸多大了?”孩子嗫嚅着说,“73了!”我继续说:“是啊,爸爸73了,你才长大成人,还不知道成家立业没有,也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孩子,你想不想孝顺你的爸妈呢?想不想今后能好好的照顾年迈的爸妈安享晚年呢?想不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的家让爸妈享福呢?”孩子回答说:想!“可是,你现在不读书,只能走打工的路,出去打工,你必将远离爸妈,一年能见到一次就了不起了,要是爸妈病了,想你了,那咋办?如果你也和姐姐一样努力读书,争取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有稳定的家,有稳定的家就意味着你有能力照顾好爸妈,你说是吗?”孩子嚎啕大哭声泪俱下,抽抽噎噎地抱着她爸爸说“爸爸爸爸!我错了,我再也不逃学了,我一定要努力读书,今后和姐姐一起好好地孝敬你们!”我当时眼泪夺眶而出,一席语重心长的谈话还真起作用了,同时放心了,今后,这个孩子不会再让我再让她爸妈担心了!
老师家长的压力,只会让孩子表面听话,个别的甚至会逆反,而让孩子感动了内心,他们会激发出无穷的动力督促自己顽强拼搏发奋努力!但我清醒地知道:转变一个孩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还需要我们各科老师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智慧,但我们会静静地等待,等待这些晚开的花儿有朝一日尽情绽放! 世界上最稚嫩的是孩子的心。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充满爱意,去保护这一颗颗稚嫩的心。尤其是对那些在班级里处于弱势的群体,更应该倾注满腔爱心。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每个班总会有几个或是一部分学习上的困难生或者后进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表述的差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关键是首先做到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首先我们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主要特征为: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大部分差生的共同特征。他们上学是由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学校学习。他们常认为“我是为家长学”,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混一纸毕业证,混一天算一天,混毕业为止。我们有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你在学校别乱搞,一定要把毕业证混到手!”正因为如此,这些学生不明确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努力、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等特征。这是所有科目差生的共同之处,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二、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和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如果没有中考压力的话,他将不学历史。这是一位品学皆优学生的真实想法。至于差生来说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有的学生表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常感到开卷则了然,闭卷则茫然,出现学前忘后的现象,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差,准确性低。他们的注意力差,无论是上课或做作业都难以聚精会神,带有明显情绪,抗干扰的能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三、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颠三倒四。另外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形不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造成学习困难。
四、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差。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习惯,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常感到不适应,认为初中历史难学而望而却步。其实这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中没有形成思维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作为差生来说由于存在上述的特征,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复杂的历史概括分析、对新旧知识的归纳,就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学习障碍。实践使我认识到,转变差生的关键,最困难的不是仅在道理上,而更要在情感上爱学生,爱差生,看到其可爱之处,你是真爱他们,还是表面上做文章,学生都可以体验出来,只有真诚爱他们,教育他们才有效果。
我任教的802班一个女生,该生平时表现得很懒散,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外出甚至回家几天不到校。前几天,她趁着门卫不注意,竟然把被子、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书籍等通通搬回家去了,然后打电话告诉我说不读书了!一个十三四岁的花季小女孩不读书上学,回家能干什么呢?当时我很着急,马上打电话给家长了解情况。得知她们家的一个特殊情况,她爸爸结婚晚,三十八岁才结婚,爸爸妈妈都60多岁了,有一个姐姐已经上大学了,不想读书的是小女儿才十三岁。于是,我想是否可以通过亲情来感动感化这个小女生。我找到了她姐姐的电话,打电话和她姐姐进行了沟通,她姐姐知道后也很着急,说,她准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承担起家的责任,一定要负担起妹妹读书的责任。第三天,学生和家长都来到了学校,家长是典型的中国农村老农的形象,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看得出,为了两个孩子上学,他们十分辛苦。我没有斥责孩子,而是拉着孩子的手,握在她爸爸的手上,轻轻地告诉孩子:“傻丫头!看看你爸爸!爸爸老了吗?你今年13岁,爸爸63了,你23岁时,爸爸多大了?”孩子嗫嚅着说,“73了!”我继续说:“是啊,爸爸73了,你才长大成人,还不知道成家立业没有,也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孩子,你想不想孝顺你的爸妈呢?想不想今后能好好的照顾年迈的爸妈安享晚年呢?想不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的家让爸妈享福呢?”孩子回答说:想!“可是,你现在不读书,只能走打工的路,出去打工,你必将远离爸妈,一年能见到一次就了不起了,要是爸妈病了,想你了,那咋办?如果你也和姐姐一样努力读书,争取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有稳定的家,有稳定的家就意味着你有能力照顾好爸妈,你说是吗?”孩子嚎啕大哭声泪俱下,抽抽噎噎地抱着她爸爸说“爸爸爸爸!我错了,我再也不逃学了,我一定要努力读书,今后和姐姐一起好好地孝敬你们!”我当时眼泪夺眶而出,一席语重心长的谈话还真起作用了,同时放心了,今后,这个孩子不会再让我再让她爸妈担心了!
老师家长的压力,只会让孩子表面听话,个别的甚至会逆反,而让孩子感动了内心,他们会激发出无穷的动力督促自己顽强拼搏发奋努力!但我清醒地知道:转变一个孩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还需要我们各科老师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智慧,但我们会静静地等待,等待这些晚开的花儿有朝一日尽情绽放! 世界上最稚嫩的是孩子的心。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充满爱意,去保护这一颗颗稚嫩的心。尤其是对那些在班级里处于弱势的群体,更应该倾注满腔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