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迈向了新的台阶。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现在的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充足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变得有趣而充满动力,才能真正调动小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开展有效的学习,将被动知识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过程,使得本身带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自己的讲解,按照自己的思路构造一个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一成不变的传授给学生们,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会导致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条件,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去构造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相关知识点时,可以拿把尺子让学生们互相测量身高,并汇报给教师,然后进行对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让学生们充分融到数学世界中,通过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程度,把握数学中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方式是通过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利用趣味性的情境导入方式,让其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必须采用情境教学导入的方式,使得知识点更加的简化,便于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例如在《圆的认识》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先制作各种不同的圆形轮子,让其在地上不断地滚动,在这样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在演示实验中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能够在地上平稳地滚动,而方形的物体却不能呢?学生们纷纷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展开课堂中要讲解的知识点,利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圆形的圆周上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在地上滚动时才会更加的平稳,反之,对方形和椭圆形的物体,在对比之后发现与圆形特点不一致,所以它们在地上就不能够平稳地滚动了。因此,通过借助情境导入方式,再提出相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知识点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道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
3开展课堂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比较小,想法还比较稚嫩,而且他们对于学习还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在他们的生活里,游戏显得格外重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把游戏融入进来,从而教会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玩,在游戏中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让学生挨个进行报数,当说到7的倍数的时候,喊过,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才艺表演等处罚方式。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及时检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方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应用直观教学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低,且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课本内容,且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直观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物直观是直观教学法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都是可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尤其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去观察、触摸。使学生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抽象知识的具象认知,为其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面积的意义”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黑板、桌面、课本等实物,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以此让学生寻找实物表面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帮助其探究“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采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使數学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为了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课本上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数学知识点中的生活情景,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们可以认识到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认真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内容。比如,生活中经常需要购买物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设置数学题:用白纸分别写上四张一元钱、两张五元钱、一张十元钱,一支钢笔六元钱,需要购买两支,提问有多少种组合方式能买到两支钢笔?学生们通过实际组合,就可以很轻松的回答出教师的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出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们不仅意识到数学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而且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不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可以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引入具体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我学习主动性,学会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广云.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9):158.
[2]王凤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提升策略初探[J].新校园旬刊,2018(5):174.
[3]陈英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初探[J].赢未来,2018(12):007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充足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变得有趣而充满动力,才能真正调动小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开展有效的学习,将被动知识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过程,使得本身带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自己的讲解,按照自己的思路构造一个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一成不变的传授给学生们,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会导致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条件,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去构造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相关知识点时,可以拿把尺子让学生们互相测量身高,并汇报给教师,然后进行对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让学生们充分融到数学世界中,通过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程度,把握数学中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方式是通过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利用趣味性的情境导入方式,让其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必须采用情境教学导入的方式,使得知识点更加的简化,便于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例如在《圆的认识》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先制作各种不同的圆形轮子,让其在地上不断地滚动,在这样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在演示实验中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能够在地上平稳地滚动,而方形的物体却不能呢?学生们纷纷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展开课堂中要讲解的知识点,利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圆形的圆周上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在地上滚动时才会更加的平稳,反之,对方形和椭圆形的物体,在对比之后发现与圆形特点不一致,所以它们在地上就不能够平稳地滚动了。因此,通过借助情境导入方式,再提出相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知识点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道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
3开展课堂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比较小,想法还比较稚嫩,而且他们对于学习还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在他们的生活里,游戏显得格外重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把游戏融入进来,从而教会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玩,在游戏中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让学生挨个进行报数,当说到7的倍数的时候,喊过,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才艺表演等处罚方式。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及时检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方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应用直观教学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低,且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课本内容,且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直观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物直观是直观教学法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都是可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尤其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去观察、触摸。使学生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抽象知识的具象认知,为其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面积的意义”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黑板、桌面、课本等实物,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以此让学生寻找实物表面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帮助其探究“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采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使數学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为了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课本上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数学知识点中的生活情景,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们可以认识到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认真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内容。比如,生活中经常需要购买物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设置数学题:用白纸分别写上四张一元钱、两张五元钱、一张十元钱,一支钢笔六元钱,需要购买两支,提问有多少种组合方式能买到两支钢笔?学生们通过实际组合,就可以很轻松的回答出教师的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出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们不仅意识到数学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而且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不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可以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引入具体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我学习主动性,学会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广云.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9):158.
[2]王凤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提升策略初探[J].新校园旬刊,2018(5):174.
[3]陈英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初探[J].赢未来,2018(1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