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龙江作为文化大省,在2010年重点建设了六个文化产业园区,黑龙江省现代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
黑龙江本土音乐文化品牌,旅游业、传媒业与音乐产业有效融合和省内院校人才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黑龙江音乐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
管见。
【关键词】黑龙江;音乐产业;发展策略
黑龙江作为文化大省,在2010年重点建设了六个文化产业园
区,黑龙江省现代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文中笔者从
黑龙江本土音乐文化品牌,音乐与相关产业融合、省内院校音乐
类人才资源整合这三个方面,对黑龙江音乐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
管见。
一、依托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打造黑龙江音乐文化品牌
黑龙江拥有大量杰出的音乐人才和音乐团体。1908年,哈尔
滨成立的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该乐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就通过举办音乐会、系列巡演扩大知名度,打开国内外市场,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哈响”音乐文化产业化的雏形。如今,哈
尔滨交响乐团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为建立哈尔滨“音乐之城”
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1961年哈尔滨市创办了“哈尔滨之夏音
乐会”,如今的“哈夏”已成为国家级文化活动。2012年举办了
第31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联合国授予哈尔滨“音乐之都”
为着力点,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主线,坚持“国际化、专业化、
群众化”的方向,紧紧围绕哈尔滨城市发展新战略,强化了“哈夏”
的国际化特色,这无疑又为哈尔滨建立了一张城市音乐文化品牌
的名片。自20世纪以来,音乐领域的审美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
原生态音乐纳入到研究视域,在这种音乐文化背景下,黑龙江地
域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如赫哲族的嫁令阔、伊玛堪,鄂伦春族的
赞达仁、摩苏昆,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等都活跃在舞台上,这无
疑为黑龙江树立了独特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品牌。
二、旅游、传媒等产业与音乐产业有机融合
当今社会的发展呈现的是融合与多元化的态势,音乐要形成
产业化,势必要与相关产业碰撞与融合。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
深圳等众多艺术区、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产业园都融合了相关
产业。如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就是以大型广场巡演、音乐舞蹈
史诗演出为主,辅以景点表演,节庆活动以及影视多媒体技术,
通过传媒产业进行营销策划,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旅游艺术表演产
业。成都的东区音乐公园也是通过各种产业相融合的创新实践,
抓住了成都本土的音乐资源和数字音乐发展趋势,把东区音乐公
园建设成为成都音乐产业的集散地。借于国内其他音乐文化产业
园区的成功经验,黑龙江省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是要经过几年的酝
酿和生产制作,逐渐通过核心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产业与其
它配套服务产业等,共同构筑成一个庞大的生产——经营——营
销——传媒(媒介)这样一个综合的、有效循环的产业链条,才
能使黑龙江的音乐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生产机制。
三、适时整合音乐人才资源,调整黑龙江省艺术院校人才
培养的思路
艺术院校与音乐产业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它是推动音乐产
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艺术院校为音乐产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创作
人才、表演人才和管理人才,艺术院校的教师也是音乐产业发展
的坚实力量。当前,黑龙江省内高校的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或是
隶属于高校的西洋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
舞蹈团比比皆是,丰富的音乐人才资源为黑龙江的音乐产业发展
储备着后备力量。然而,目前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存在重专业、
轻普及,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这种教育
模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不能兼具专业性、创作性、
创新性和社会普及性。这就要求院校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从施教者自身转变教育观念,扩大实践效果,寻求新的
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交叉学科,接受新的艺术审美标准。其次,
随着音乐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音乐产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大量匮
乏,这就要求施教者加大培养该类人才的比重,重视音乐专业的
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
复合型音乐产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艺术院校还应不断地培养
进行音乐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人才,这样才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综上所述,黑龙江音乐产业根植于各城市的空间,它通过有
形的物质载体,如音乐厅、展览馆、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音乐地
标类建筑承载着音乐元素的审美价值、道德教化、政治价值和经
济价值。音乐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地
深化城市的音乐素质,提升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拓宽和整合
城市音乐产业发展的思路,才能使音乐相关产业带来科学化的、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黑龙江本土音乐文化品牌,旅游业、传媒业与音乐产业有效融合和省内院校人才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黑龙江音乐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
管见。
【关键词】黑龙江;音乐产业;发展策略
黑龙江作为文化大省,在2010年重点建设了六个文化产业园
区,黑龙江省现代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文中笔者从
黑龙江本土音乐文化品牌,音乐与相关产业融合、省内院校音乐
类人才资源整合这三个方面,对黑龙江音乐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
管见。
一、依托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打造黑龙江音乐文化品牌
黑龙江拥有大量杰出的音乐人才和音乐团体。1908年,哈尔
滨成立的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该乐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就通过举办音乐会、系列巡演扩大知名度,打开国内外市场,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哈响”音乐文化产业化的雏形。如今,哈
尔滨交响乐团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为建立哈尔滨“音乐之城”
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1961年哈尔滨市创办了“哈尔滨之夏音
乐会”,如今的“哈夏”已成为国家级文化活动。2012年举办了
第31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联合国授予哈尔滨“音乐之都”
为着力点,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主线,坚持“国际化、专业化、
群众化”的方向,紧紧围绕哈尔滨城市发展新战略,强化了“哈夏”
的国际化特色,这无疑又为哈尔滨建立了一张城市音乐文化品牌
的名片。自20世纪以来,音乐领域的审美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
原生态音乐纳入到研究视域,在这种音乐文化背景下,黑龙江地
域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如赫哲族的嫁令阔、伊玛堪,鄂伦春族的
赞达仁、摩苏昆,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等都活跃在舞台上,这无
疑为黑龙江树立了独特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品牌。
二、旅游、传媒等产业与音乐产业有机融合
当今社会的发展呈现的是融合与多元化的态势,音乐要形成
产业化,势必要与相关产业碰撞与融合。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
深圳等众多艺术区、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产业园都融合了相关
产业。如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就是以大型广场巡演、音乐舞蹈
史诗演出为主,辅以景点表演,节庆活动以及影视多媒体技术,
通过传媒产业进行营销策划,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旅游艺术表演产
业。成都的东区音乐公园也是通过各种产业相融合的创新实践,
抓住了成都本土的音乐资源和数字音乐发展趋势,把东区音乐公
园建设成为成都音乐产业的集散地。借于国内其他音乐文化产业
园区的成功经验,黑龙江省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是要经过几年的酝
酿和生产制作,逐渐通过核心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产业与其
它配套服务产业等,共同构筑成一个庞大的生产——经营——营
销——传媒(媒介)这样一个综合的、有效循环的产业链条,才
能使黑龙江的音乐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生产机制。
三、适时整合音乐人才资源,调整黑龙江省艺术院校人才
培养的思路
艺术院校与音乐产业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它是推动音乐产
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艺术院校为音乐产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创作
人才、表演人才和管理人才,艺术院校的教师也是音乐产业发展
的坚实力量。当前,黑龙江省内高校的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或是
隶属于高校的西洋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
舞蹈团比比皆是,丰富的音乐人才资源为黑龙江的音乐产业发展
储备着后备力量。然而,目前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存在重专业、
轻普及,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这种教育
模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不能兼具专业性、创作性、
创新性和社会普及性。这就要求院校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从施教者自身转变教育观念,扩大实践效果,寻求新的
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交叉学科,接受新的艺术审美标准。其次,
随着音乐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音乐产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大量匮
乏,这就要求施教者加大培养该类人才的比重,重视音乐专业的
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
复合型音乐产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艺术院校还应不断地培养
进行音乐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人才,这样才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综上所述,黑龙江音乐产业根植于各城市的空间,它通过有
形的物质载体,如音乐厅、展览馆、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音乐地
标类建筑承载着音乐元素的审美价值、道德教化、政治价值和经
济价值。音乐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地
深化城市的音乐素质,提升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拓宽和整合
城市音乐产业发展的思路,才能使音乐相关产业带来科学化的、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