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中,更体现在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之中。倡导合作型学习方式,构建小组合作式管理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到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时常会遇到三种学习方式。即: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合作型学习。竞争型学习方式中个体与同伴的目标之间具有排斥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和消极的。个体型学习方式个体之间处于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合作型学习方式的团体成员有着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他们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所有成员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将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这种合作型学习方式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操作实践
1、科学划分小组,保证组间均衡
分组的基本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即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6人一组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层合作交流,同时,可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异组同质即分组要尽量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公平竞争,有利于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2、选拔培训组长,明确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要选拔小组长,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可以指定每组的A1、A2、B1、B2、C1、C2六位同学分别为各学科部长,六位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分工明确,每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如:进行学科基础知识过关检查时,A检查B,B检查C,A1和A2互检,这样达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
3、合理摆放桌椅,适时调整座次
桌椅的排列方式有很多种,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学情,或采取六人小组前三后三的方式,或采用六人小组前后一列的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这时需要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动态管理评价,量化考核激励
构建小组后,量化考核和评价必须要跟上。学期初,带领同学们讨论制定《班级管理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每天对各组的个人和集体表现进行量化评分,记录员负责记录在案,分数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班级公约中,量化计分包括多项内容,如“作业完成”、“纪律”、“卫生”、“体育”、“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应该制定有具体的奖扣分细则。
量化分数出来后,没有奖惩和激励措施,学生就不会将分数当回事。所以要利用好量化分数,用分数来进行表彰先进和惩罚后进。
评价和奖惩可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小组成员定期开展互评活动,互相找出其他伙伴的的优点、缺点,由小组长进行点评,找出本组内好的典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授予“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等称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根据小组量化总分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个人等。对倒数第一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处罚,如罚做一次清洁,或购买文具或书籍,赠送给量化总分第一的小组成员等等。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
1、增强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间的良性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得优胜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从而在组内形成合作的氛围,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3、塑造成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勵。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自信心。
4、学会自我教育,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到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时常会遇到三种学习方式。即: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合作型学习。竞争型学习方式中个体与同伴的目标之间具有排斥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和消极的。个体型学习方式个体之间处于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合作型学习方式的团体成员有着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他们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所有成员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将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这种合作型学习方式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操作实践
1、科学划分小组,保证组间均衡
分组的基本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即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6人一组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层合作交流,同时,可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异组同质即分组要尽量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公平竞争,有利于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2、选拔培训组长,明确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要选拔小组长,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可以指定每组的A1、A2、B1、B2、C1、C2六位同学分别为各学科部长,六位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分工明确,每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如:进行学科基础知识过关检查时,A检查B,B检查C,A1和A2互检,这样达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
3、合理摆放桌椅,适时调整座次
桌椅的排列方式有很多种,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学情,或采取六人小组前三后三的方式,或采用六人小组前后一列的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这时需要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动态管理评价,量化考核激励
构建小组后,量化考核和评价必须要跟上。学期初,带领同学们讨论制定《班级管理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每天对各组的个人和集体表现进行量化评分,记录员负责记录在案,分数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班级公约中,量化计分包括多项内容,如“作业完成”、“纪律”、“卫生”、“体育”、“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应该制定有具体的奖扣分细则。
量化分数出来后,没有奖惩和激励措施,学生就不会将分数当回事。所以要利用好量化分数,用分数来进行表彰先进和惩罚后进。
评价和奖惩可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小组成员定期开展互评活动,互相找出其他伙伴的的优点、缺点,由小组长进行点评,找出本组内好的典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授予“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等称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根据小组量化总分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个人等。对倒数第一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处罚,如罚做一次清洁,或购买文具或书籍,赠送给量化总分第一的小组成员等等。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
1、增强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间的良性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得优胜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从而在组内形成合作的氛围,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3、塑造成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勵。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自信心。
4、学会自我教育,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