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本·拉登家族也是如此。虽然奥萨马·本·拉登是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头目,但本·拉登家族却是沙特著名的正当大财团,其成员从事的行业及生活方式多样化,并且大多早已宣布和奥萨马·本·拉登脱离关系。
前段时间,中国实德集团曾经和本·拉登家族合作的消息,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名“老非洲”,我曾在非洲许多国家工作生活过,并且从事过不同的行业,先后接触过多个本·拉登家族的成员。说实话,一开始接触时,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但很快便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实际上,本·拉登家族枝繁叶茂,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搞恐怖活动的奥萨马·本·拉登是这个家族里的另类。
做倒爷的拉登
第一次和“拉登”接触是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大约是2002年-2003年的事。
当时,我以首席翻译兼秘书的身份为浙江某大型民营建筑集团驻当地办事处工作,该办事处正负责两个当地大型住房营建项目,每天都需要大量水泥。那时,阿尔及利亚的经济模式酷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是所谓双轨制,水泥供应分“计划内”和“计划外”。前者的价钱只有后者1/6、甚至1/10,但要凭批文自己去位于阿爾及尔市郊的水泥厂大门口提货,后者则要到黑市上去买,甚至靠进口。
阿尔及利亚刚刚经历了反恐内战,街上不时有军警和装甲车,我们的工地有武装宪兵保护。战后的阿尔及利亚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建设热潮期,同时动工的大型项目实在太多,“计划内”水泥一时间处于“有计划、无水泥”的尴尬阶段,我们的工地也不例外。尽管住房部的水泥批文印章齐全,并且是每天都可按定量领取的循环批文,但去水泥厂十次会有六七次扑空。不是不卖,是真的没货。就是在这种尴尬中,“阿尔及尔·拉登”与我在水泥厂提货处门口撞上。
这位“拉登”自称是奥萨马·本·拉登的兄弟。熟悉他的人说,他俩其实不过是堂兄弟,而且阿拉伯人家族规模大得出奇,可以称作兄弟的亲戚,怕是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不过,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常和本·拉登见面。这或许不假,他保存着和拉登的合影。合影里的拉登很年轻,虽也有大胡子,额头上却几乎没有皱纹。
说“撞”,是因为他那天本来是去水泥厂办别的事,因为瞥见我们那张循环批文才有兴趣过来搭讪的。顺便说一下,那家水泥厂差不多是阿尔及利亚唯一一家大型水泥厂,在中国平淡无奇的夕阳产业,在彼时的阿尔及利亚,却是不折不扣的“战略企业”,地位相当高。
他提了一个对我们颇有吸引力的合作建议:我们把循环批文转让给他,他负责按天如数供应我们水泥,而且每吨额外再给回扣。对这样的交易条件,我们公司的总代表将信将疑,但“计划外”水泥又实在用不起,只能先试试看了。为保险起见,批文仍旧放在我们这里,但拉登需要时打一个电话必须随叫随到,至于回扣,则被我方照“计划内”价格又折成了水泥。
由于语言的优势,这个随叫随到的差事大多由我担任。那时我还不会开车,拉登等得不耐烦了,就会开着他那辆特别改装过的“高尔夫”跑过来接我,一来二去很快就混熟了。
这位拉登自吹是做大买卖的。这点看来并不假,他曾带我驱车开过阿尔及尔海滨大街上空神秘的高架桥,这些俗称“将军桥”的高架桥一头连着码头,另一头通向某些军事禁区,据说是方便军方高层走私用的特殊通道,闲人免入,外国人更免谈。他和我其实都是外国人,却能开着私家车在这样的通道上一路畅通无阻。那里是欣赏阿尔及尔海景最理想的角度。
我曾讥笑他“连水泥的小便宜都想占还自称大老板”。他正色道,本·拉登家族就是因为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碰上的小机会,才能发大财的,“何况你们这笔生意也并不算很小”。他还反问:“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跟泰山有关的谚语,是说这个道理的。我听了记不住,你难道也记不住么?”他自称在迪拜听某个中国人对他说的,大约是“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吧?
我们这笔生意为何不算小?照他的说法,他有办法从“将军通道”搞到数量充足、价钱只比“计划价”高一点点的“计划外水泥”。但按照他和军方的君子协定,这些水泥他们是不能直接拿出去卖的,“否则就会倒霉”,于是他宁可倒贴一点,把这些“问题水泥”和我们的批文交换,接下来他就能堂而皇之地把“批文水泥”拿去市场上卖高价了。对他而言,批文上每天的限额不过是一根橡皮筋,除了总数和单价,其它一切都是有弹性的。照他的说法,中国公司当时拿下许多阿尔及利亚部委的大型工程,手中捏着的循环批文最多,最需要水泥,却又最没把握按时拿到。他从我们这些中国人手里赚到不少,当然“主要是救了你们的急”。
不管主观如何,这位拉登客观上的确救了我们两个大工地的急,整个工程期间每天定量的水泥从没断档过,这在当地简直是一个奇迹。
大多数拉登是反恐的
混得很熟以后,拉登常和我聊法国老歌、老电影,甚至他的艳遇(他的妻子是法国人)。这和我脑海中的本·拉登标准像着实相差得太远。此外,相处一年多,我从没见他穿过阿拉伯长袍,要么西装革履,要么一身休闲装。
他告诉我:“你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更多‘拉登’就会发现,大多数‘拉登’都是像我这样的世俗派——喝酒、听音乐,有的还娶西方女人,有些人一辈子没回过吉达(拉登家族的故乡)”。
至于长袍,他却表示,其实是很爱穿的,理由是不热、透气且可以防晒,很适合当地天气。在家他几乎都穿长袍,出门不穿是因为每天都要和政府机关(尤其将军们)打交道,怕招惹嫌疑。毕竟,当时的安全形势紧张,反恐十分坚决的阿尔及利亚军方对长袍有些不感冒。
2012年冬天,阿尔及尔下了一场大雪。这在当地是难得一遇的景象,我们正在住处门口踩雪玩,他突然开着“高尔夫”飞驰而来,一把将我拖上车:“这里有什么好看,阿特拉斯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雪景才壮观呢。”
的确,阿特拉斯山的雪景十分迷人,撒哈拉沙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景象更令我叹为观止。我们一来一回,足足用了一整天时间,这是我和他单独相处最长的一次。在途中,他谈到当初如何与阿尔及利亚结缘。 “我父亲当年常带我来阿特拉斯山的高干温泉度假村度假,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他还指指点点,告诉我某个铁轨延伸的远方,就是那座被他形容得天堂一般的温泉度假村。
然而,彼时那里在我眼中,却不过是一片残垣断壁。对此他长叹道,内战一爆发,度假村就荒废了,“都是恐怖主义惹的祸”。
归途路过一座大型军营,他说是阿尔及利亚最精锐的第一师驻地,离大门很近的那座独立的屋子是师部。本来师部不应该放大门口的,因恐怖武装气焰太嚣张,师长一怒之下就把师部搬到最前沿,表示决一死战,“其实这位师长以前没那么勇敢,都是给逼到这样的”。
“反恐?你们拉登家也希望反恐么?”我半开玩笑道。
“你听着,没有哪个做买卖的喜欢恐怖主义,奥萨马是个疯子,”他却一点不觉得这个玩笑很好笑:“其实我们兄弟大多都是赞同反恐的。”
这种反恐论调此后他又念叨过多次。斋月中某一天,刚刚经历过一整天水米不进和数小时马拉松谈判的我情绪有些不高,傍晚见到他,又听他这般絮叨,就忍不住抢白:“反恐?你怎么反,倒腾水泥反恐么?”
他默不作声,午夜时分又开车过来,他知道我习惯夜间工作:“跟我喝酒去。”
在公开场合,阿尔及利亚是禁酒的,除了个别隐蔽得很深的酒类专卖店和少数涉外餐馆,大多数超市、商店和普通餐馆是没有酒卖的,但酒吧一条街例外。那里不但有酒,而且入夜后很多酒吧都把生意做到露天,还有乐队和歌手助兴。
拉登显然是这里的常客,他又喝又跳,无所禁忌。喝到半酣,他才道:“奥萨马就是看不惯这样的生活,巴不得我们都过跟他一样的日子。我偏要喝酒、跳舞、听流行乐、看电影、下棋。这等于告诉他‘我不怕你’,这样的方式就是我们最好的反恐办法——你记住,我们普通人最好的反恐办法,就是照常过我们想过的生活”。
我很欣赏他这番话,并且一直铭记至今。
交往久了,他也坦言,在庞大的拉登家族里,自己只是个小兄弟,做的不过是小买卖。他还预言,我今后在别的非洲国家也会遇到其他本·拉登家族的兄弟。后来,在贝宁、多哥、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我果然都遇到了本·拉登家族投资的企业,有些还有过合作。
不久,我因故提前中断合同回国,他闻讯后赶来送别,送我5盒袖珍版阿拉伯文《古兰经》,还有一套非常精美的女性饰物,说是送我太太的。
直到2007年移民加拿大之前,我和他都保持著联系。大约2004年的样子他突然被当成走私犯抓了起来,但没过几天又没事人般被放了,照样做他的“大买卖”(以及倒腾水泥这类不算太大的买卖)。回国开会时听熟悉他的朋友说,他被抓是因为和他关系非同寻常的某个阿尔及利亚将军倒台了。他那么快被放出来而且毫发无损,究竟是何原因,就着实不得而知了。
(李丽荐自《南方周末》)
前段时间,中国实德集团曾经和本·拉登家族合作的消息,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名“老非洲”,我曾在非洲许多国家工作生活过,并且从事过不同的行业,先后接触过多个本·拉登家族的成员。说实话,一开始接触时,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但很快便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实际上,本·拉登家族枝繁叶茂,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搞恐怖活动的奥萨马·本·拉登是这个家族里的另类。
做倒爷的拉登
第一次和“拉登”接触是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大约是2002年-2003年的事。
当时,我以首席翻译兼秘书的身份为浙江某大型民营建筑集团驻当地办事处工作,该办事处正负责两个当地大型住房营建项目,每天都需要大量水泥。那时,阿尔及利亚的经济模式酷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是所谓双轨制,水泥供应分“计划内”和“计划外”。前者的价钱只有后者1/6、甚至1/10,但要凭批文自己去位于阿爾及尔市郊的水泥厂大门口提货,后者则要到黑市上去买,甚至靠进口。
阿尔及利亚刚刚经历了反恐内战,街上不时有军警和装甲车,我们的工地有武装宪兵保护。战后的阿尔及利亚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建设热潮期,同时动工的大型项目实在太多,“计划内”水泥一时间处于“有计划、无水泥”的尴尬阶段,我们的工地也不例外。尽管住房部的水泥批文印章齐全,并且是每天都可按定量领取的循环批文,但去水泥厂十次会有六七次扑空。不是不卖,是真的没货。就是在这种尴尬中,“阿尔及尔·拉登”与我在水泥厂提货处门口撞上。
这位“拉登”自称是奥萨马·本·拉登的兄弟。熟悉他的人说,他俩其实不过是堂兄弟,而且阿拉伯人家族规模大得出奇,可以称作兄弟的亲戚,怕是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不过,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常和本·拉登见面。这或许不假,他保存着和拉登的合影。合影里的拉登很年轻,虽也有大胡子,额头上却几乎没有皱纹。
说“撞”,是因为他那天本来是去水泥厂办别的事,因为瞥见我们那张循环批文才有兴趣过来搭讪的。顺便说一下,那家水泥厂差不多是阿尔及利亚唯一一家大型水泥厂,在中国平淡无奇的夕阳产业,在彼时的阿尔及利亚,却是不折不扣的“战略企业”,地位相当高。
他提了一个对我们颇有吸引力的合作建议:我们把循环批文转让给他,他负责按天如数供应我们水泥,而且每吨额外再给回扣。对这样的交易条件,我们公司的总代表将信将疑,但“计划外”水泥又实在用不起,只能先试试看了。为保险起见,批文仍旧放在我们这里,但拉登需要时打一个电话必须随叫随到,至于回扣,则被我方照“计划内”价格又折成了水泥。
由于语言的优势,这个随叫随到的差事大多由我担任。那时我还不会开车,拉登等得不耐烦了,就会开着他那辆特别改装过的“高尔夫”跑过来接我,一来二去很快就混熟了。
这位拉登自吹是做大买卖的。这点看来并不假,他曾带我驱车开过阿尔及尔海滨大街上空神秘的高架桥,这些俗称“将军桥”的高架桥一头连着码头,另一头通向某些军事禁区,据说是方便军方高层走私用的特殊通道,闲人免入,外国人更免谈。他和我其实都是外国人,却能开着私家车在这样的通道上一路畅通无阻。那里是欣赏阿尔及尔海景最理想的角度。
我曾讥笑他“连水泥的小便宜都想占还自称大老板”。他正色道,本·拉登家族就是因为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碰上的小机会,才能发大财的,“何况你们这笔生意也并不算很小”。他还反问:“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跟泰山有关的谚语,是说这个道理的。我听了记不住,你难道也记不住么?”他自称在迪拜听某个中国人对他说的,大约是“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吧?
我们这笔生意为何不算小?照他的说法,他有办法从“将军通道”搞到数量充足、价钱只比“计划价”高一点点的“计划外水泥”。但按照他和军方的君子协定,这些水泥他们是不能直接拿出去卖的,“否则就会倒霉”,于是他宁可倒贴一点,把这些“问题水泥”和我们的批文交换,接下来他就能堂而皇之地把“批文水泥”拿去市场上卖高价了。对他而言,批文上每天的限额不过是一根橡皮筋,除了总数和单价,其它一切都是有弹性的。照他的说法,中国公司当时拿下许多阿尔及利亚部委的大型工程,手中捏着的循环批文最多,最需要水泥,却又最没把握按时拿到。他从我们这些中国人手里赚到不少,当然“主要是救了你们的急”。
不管主观如何,这位拉登客观上的确救了我们两个大工地的急,整个工程期间每天定量的水泥从没断档过,这在当地简直是一个奇迹。
大多数拉登是反恐的
混得很熟以后,拉登常和我聊法国老歌、老电影,甚至他的艳遇(他的妻子是法国人)。这和我脑海中的本·拉登标准像着实相差得太远。此外,相处一年多,我从没见他穿过阿拉伯长袍,要么西装革履,要么一身休闲装。
他告诉我:“你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更多‘拉登’就会发现,大多数‘拉登’都是像我这样的世俗派——喝酒、听音乐,有的还娶西方女人,有些人一辈子没回过吉达(拉登家族的故乡)”。
至于长袍,他却表示,其实是很爱穿的,理由是不热、透气且可以防晒,很适合当地天气。在家他几乎都穿长袍,出门不穿是因为每天都要和政府机关(尤其将军们)打交道,怕招惹嫌疑。毕竟,当时的安全形势紧张,反恐十分坚决的阿尔及利亚军方对长袍有些不感冒。
2012年冬天,阿尔及尔下了一场大雪。这在当地是难得一遇的景象,我们正在住处门口踩雪玩,他突然开着“高尔夫”飞驰而来,一把将我拖上车:“这里有什么好看,阿特拉斯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雪景才壮观呢。”
的确,阿特拉斯山的雪景十分迷人,撒哈拉沙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景象更令我叹为观止。我们一来一回,足足用了一整天时间,这是我和他单独相处最长的一次。在途中,他谈到当初如何与阿尔及利亚结缘。 “我父亲当年常带我来阿特拉斯山的高干温泉度假村度假,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他还指指点点,告诉我某个铁轨延伸的远方,就是那座被他形容得天堂一般的温泉度假村。
然而,彼时那里在我眼中,却不过是一片残垣断壁。对此他长叹道,内战一爆发,度假村就荒废了,“都是恐怖主义惹的祸”。
归途路过一座大型军营,他说是阿尔及利亚最精锐的第一师驻地,离大门很近的那座独立的屋子是师部。本来师部不应该放大门口的,因恐怖武装气焰太嚣张,师长一怒之下就把师部搬到最前沿,表示决一死战,“其实这位师长以前没那么勇敢,都是给逼到这样的”。
“反恐?你们拉登家也希望反恐么?”我半开玩笑道。
“你听着,没有哪个做买卖的喜欢恐怖主义,奥萨马是个疯子,”他却一点不觉得这个玩笑很好笑:“其实我们兄弟大多都是赞同反恐的。”
这种反恐论调此后他又念叨过多次。斋月中某一天,刚刚经历过一整天水米不进和数小时马拉松谈判的我情绪有些不高,傍晚见到他,又听他这般絮叨,就忍不住抢白:“反恐?你怎么反,倒腾水泥反恐么?”
他默不作声,午夜时分又开车过来,他知道我习惯夜间工作:“跟我喝酒去。”
在公开场合,阿尔及利亚是禁酒的,除了个别隐蔽得很深的酒类专卖店和少数涉外餐馆,大多数超市、商店和普通餐馆是没有酒卖的,但酒吧一条街例外。那里不但有酒,而且入夜后很多酒吧都把生意做到露天,还有乐队和歌手助兴。
拉登显然是这里的常客,他又喝又跳,无所禁忌。喝到半酣,他才道:“奥萨马就是看不惯这样的生活,巴不得我们都过跟他一样的日子。我偏要喝酒、跳舞、听流行乐、看电影、下棋。这等于告诉他‘我不怕你’,这样的方式就是我们最好的反恐办法——你记住,我们普通人最好的反恐办法,就是照常过我们想过的生活”。
我很欣赏他这番话,并且一直铭记至今。
交往久了,他也坦言,在庞大的拉登家族里,自己只是个小兄弟,做的不过是小买卖。他还预言,我今后在别的非洲国家也会遇到其他本·拉登家族的兄弟。后来,在贝宁、多哥、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我果然都遇到了本·拉登家族投资的企业,有些还有过合作。
不久,我因故提前中断合同回国,他闻讯后赶来送别,送我5盒袖珍版阿拉伯文《古兰经》,还有一套非常精美的女性饰物,说是送我太太的。
直到2007年移民加拿大之前,我和他都保持著联系。大约2004年的样子他突然被当成走私犯抓了起来,但没过几天又没事人般被放了,照样做他的“大买卖”(以及倒腾水泥这类不算太大的买卖)。回国开会时听熟悉他的朋友说,他被抓是因为和他关系非同寻常的某个阿尔及利亚将军倒台了。他那么快被放出来而且毫发无损,究竟是何原因,就着实不得而知了。
(李丽荐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