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质疑与释疑的能力,搭建质疑平台,使其体验释疑的学习乐趣。这对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教学 质疑 释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和“质疑”。由此可见,“质疑”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我认为“质疑”也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必须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质疑”和“释疑”,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教学中要想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問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课堂,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各种感觉、怀疑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勇敢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同时,对学生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都要给予鼓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从而乐于质疑。
二、创设有趣的疑惑情景,让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主动、积极。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还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化缘拿回来一张饼,师傅开始分饼,师傅说:“八戒吃三分之一,悟空吃剩下的二分之一,其余的给沙僧。”这时八戒大叫:“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这下可难住了唐僧,到底谁吃得多呢?学生看到这里疑问顿生:八戒吃了一张饼的三分之一,悟空吃了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怎样求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又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渗透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好问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意识”不仅表现在学生“有问题”、“敢于提问”,还应“善于提问”,即提出的问题是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的,具有较高的价值。要使学生“善问”,除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问题意识外,还应掌握提出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把握数学问题的规律。探究性质疑是在例题教学中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方法,例题教学后,教师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加强思维的深度。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比如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让学生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再如在计算题中可以提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总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逐渐引导学生把问题的“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明确目的,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绊脚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讲解的效果更深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问:“为什么球的颜色、大小要一样?”教师说:“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中建立一个质疑本子,让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本中,全体学生资源共享,谁能解答就及时地写在上面,这样既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质疑和释疑的兴趣。
质疑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但其实这并不是质疑的真正目的。质疑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质疑后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性、陈述性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学习能力,激发探究的渴望,收获解疑的喜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孔令萍.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 小学教学 质疑 释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和“质疑”。由此可见,“质疑”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我认为“质疑”也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必须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质疑”和“释疑”,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教学中要想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問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课堂,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各种感觉、怀疑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勇敢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同时,对学生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都要给予鼓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从而乐于质疑。
二、创设有趣的疑惑情景,让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主动、积极。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还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化缘拿回来一张饼,师傅开始分饼,师傅说:“八戒吃三分之一,悟空吃剩下的二分之一,其余的给沙僧。”这时八戒大叫:“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这下可难住了唐僧,到底谁吃得多呢?学生看到这里疑问顿生:八戒吃了一张饼的三分之一,悟空吃了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怎样求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又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渗透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好问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意识”不仅表现在学生“有问题”、“敢于提问”,还应“善于提问”,即提出的问题是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的,具有较高的价值。要使学生“善问”,除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问题意识外,还应掌握提出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把握数学问题的规律。探究性质疑是在例题教学中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方法,例题教学后,教师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加强思维的深度。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比如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让学生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再如在计算题中可以提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总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逐渐引导学生把问题的“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明确目的,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绊脚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讲解的效果更深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问:“为什么球的颜色、大小要一样?”教师说:“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中建立一个质疑本子,让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本中,全体学生资源共享,谁能解答就及时地写在上面,这样既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质疑和释疑的兴趣。
质疑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但其实这并不是质疑的真正目的。质疑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质疑后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性、陈述性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学习能力,激发探究的渴望,收获解疑的喜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孔令萍.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