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初中教学越来越强调为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教学时间与学习数量进行的限制,这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内容并不算少. 想要运用更少的精力和时间,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即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好奇心理,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想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预留出感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空间.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数学知识还存在陌生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机会,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习自主性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去根号的规则之前,我先将■ = |a| = a(a ≥ 0)-a(a < 0)这一性质呈现给学生,并且向学生们描述,在这里,去根号的过程就像是a2要走出家门,在出门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下,外面会不会下雨. 所以,不能直接走出去,要先带着绝对值看一下. 如果外面是晴天,便可以放心出门了. 如果外面正在阴天,就要戴上“-”这把伞. 这个简单却富有趣味性的描述,立刻引发了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好奇心. 大家很惊奇地发现,原来,在数学学习当中,还蕴藏着如此生动的内容. 也是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之下,学生们对于去根号方法的学习更加期待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学习兴趣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强劲动力. 诱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并不复杂,有时只需要一个细节的作用便可实现. 上文所述就是笔者通过一个课前小例子,调动起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埋下伏笔.
二、合理安排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并不少,但重点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分清轻重主次并不只是针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来讲的,它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适用. 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知识比重毫无区分,一概而论地进行展开,将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接受负担,教学效率自然也不会高. 因此,合理安排,突出重点,是初中数学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角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已知,AC是∠MAN的角平分线,请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如下图1,∠MAN为120°,∠ABC与∠CDA同为90°,那么,BA与DA的长度之和同CA长度之间是怎样的大小关系?(2)如下图2,∠MAN仍为120°,∠ABC与∠CDA之和为180°,那么,问题(1)中的大小关系结论还成立吗?(3)如下图3,如果∠MAN为60°,∠ABC与∠CDA之和为180°,BA DA同CA的大小关系如何?在此基础上,当∠MAN大小为0°~180°之间的α时,上述问题的结论该怎样表示?这样几个问题的出现,直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牵引到了角平分线知识最为核心的部分. 成功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们也就无需再花费多余的时间了.
通过对教学重点进行提炼和突出,学生们得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当中找到知识精华所在. 一整堂课程当中,也许只有十分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 学生们抓住这十分钟进行重点关注和消化,不仅明显节约了学习时间,更能够将精力放在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应用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就是在“用巧劲儿”中实现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转移关注主体
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虎头蛇尾. 如果只为之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开头和过程,而以一个匆忙的结束来收尾,便无法将本次有效教学完整落实. 作为课堂教学结束时的重要部分,评价环节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然而,以往的评价活动,总是将关注的主体放在判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如何上. 为了提升实际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关注主体也应当随之进行转移.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曾要求学生们完成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的解答:电缆夹在空中,由于重力作用,都会略微下垂,其下垂后的形状可以被视为一段y = ■x2的抛物线. 为了安全起见,电缆下垂的最低点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至少为6m. 图1中,两个塔柱之间相距80 m,那么,两个固定点A、B距离地面至少多高?图2中,两个塔柱建在1:5的斜坡上,水平距离50 m,距离地面高度20 m. 这时,电缆的下垂部分在竖直方向上,距离地面的最近距离是多少?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进行评价时,我有意识地将重点放在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上. 在类似问题中,坐标系建立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接下来计算的复杂程度. 因此,无论从解题技巧还是思维顺序上,这个内容都应当得到强调.
不难发现,笔者在课堂评价当中,将关注主体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进行了转移. 这使得评价活动,不仅仅只是对于教师与学生失误不足的指正,更是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一次升华. 教师要抓住开展评价的机会,对本次教学重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在及时、充分肯定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向其强调有效的数学思维.
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靠的不是“量”,而是“质”. 只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保障,即使只有很少的教学时间和任务设置,也同样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得不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像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从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同步出发,协同思考进行设计实施. 有了这样艺术般的课堂教学,学生无需付出过多精力,同样能够将初中数学学得出彩.
一、运用好奇心理,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想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预留出感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空间.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数学知识还存在陌生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机会,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习自主性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去根号的规则之前,我先将■ = |a| = a(a ≥ 0)-a(a < 0)这一性质呈现给学生,并且向学生们描述,在这里,去根号的过程就像是a2要走出家门,在出门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下,外面会不会下雨. 所以,不能直接走出去,要先带着绝对值看一下. 如果外面是晴天,便可以放心出门了. 如果外面正在阴天,就要戴上“-”这把伞. 这个简单却富有趣味性的描述,立刻引发了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好奇心. 大家很惊奇地发现,原来,在数学学习当中,还蕴藏着如此生动的内容. 也是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之下,学生们对于去根号方法的学习更加期待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学习兴趣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强劲动力. 诱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并不复杂,有时只需要一个细节的作用便可实现. 上文所述就是笔者通过一个课前小例子,调动起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埋下伏笔.
二、合理安排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并不少,但重点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分清轻重主次并不只是针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来讲的,它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适用. 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知识比重毫无区分,一概而论地进行展开,将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接受负担,教学效率自然也不会高. 因此,合理安排,突出重点,是初中数学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角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已知,AC是∠MAN的角平分线,请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如下图1,∠MAN为120°,∠ABC与∠CDA同为90°,那么,BA与DA的长度之和同CA长度之间是怎样的大小关系?(2)如下图2,∠MAN仍为120°,∠ABC与∠CDA之和为180°,那么,问题(1)中的大小关系结论还成立吗?(3)如下图3,如果∠MAN为60°,∠ABC与∠CDA之和为180°,BA DA同CA的大小关系如何?在此基础上,当∠MAN大小为0°~180°之间的α时,上述问题的结论该怎样表示?这样几个问题的出现,直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牵引到了角平分线知识最为核心的部分. 成功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们也就无需再花费多余的时间了.
通过对教学重点进行提炼和突出,学生们得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当中找到知识精华所在. 一整堂课程当中,也许只有十分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 学生们抓住这十分钟进行重点关注和消化,不仅明显节约了学习时间,更能够将精力放在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应用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就是在“用巧劲儿”中实现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转移关注主体
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虎头蛇尾. 如果只为之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开头和过程,而以一个匆忙的结束来收尾,便无法将本次有效教学完整落实. 作为课堂教学结束时的重要部分,评价环节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然而,以往的评价活动,总是将关注的主体放在判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如何上. 为了提升实际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关注主体也应当随之进行转移.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曾要求学生们完成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的解答:电缆夹在空中,由于重力作用,都会略微下垂,其下垂后的形状可以被视为一段y = ■x2的抛物线. 为了安全起见,电缆下垂的最低点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至少为6m. 图1中,两个塔柱之间相距80 m,那么,两个固定点A、B距离地面至少多高?图2中,两个塔柱建在1:5的斜坡上,水平距离50 m,距离地面高度20 m. 这时,电缆的下垂部分在竖直方向上,距离地面的最近距离是多少?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进行评价时,我有意识地将重点放在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上. 在类似问题中,坐标系建立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接下来计算的复杂程度. 因此,无论从解题技巧还是思维顺序上,这个内容都应当得到强调.
不难发现,笔者在课堂评价当中,将关注主体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进行了转移. 这使得评价活动,不仅仅只是对于教师与学生失误不足的指正,更是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一次升华. 教师要抓住开展评价的机会,对本次教学重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在及时、充分肯定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向其强调有效的数学思维.
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靠的不是“量”,而是“质”. 只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保障,即使只有很少的教学时间和任务设置,也同样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得不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像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从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同步出发,协同思考进行设计实施. 有了这样艺术般的课堂教学,学生无需付出过多精力,同样能够将初中数学学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