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井上靖《楼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兰》是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一部中国西域题材历史小说。该小说是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新历史主义所强调的正是“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这两个方面去分析《楼兰》这部作品,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提出。之所以是“新”历史主义,是相对于历史主义而言的。其不只是原来的历史主义,而是吸收了一些其他文学理论形成的。它着重点在于历史中的文化部分,而旧的历史主义更侧重于历史的历史,即真实历史中的经济社会结构。新历史主义将历史、文化、文本三者融汇在一起去理解作品。笔者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分析《楼兰》这部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二、《楼兰》的“文本的历史性”
  《楼兰》收录在井上靖的《西域小说集》中,是一部收录了九篇取材于中国历史、一篇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小说作品集。这些小说的主题有的是仰仗于正史材料体现的,有的是依赖于野史材料表达的。其都属于历史小说。需要提及的是,这些作品中,除了取材于朝鲜半岛的《风涛》之外,其余各篇都是没有到实地考察游览过,是作者根据历史创作出的文本。
  《楼兰》在创作时根据的是斯文赫定的《游移的湖》和中国的相关史料记载。作者基本都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小说中印象深刻的描写之一就是楼兰迁城前夕楼兰女王自杀的事情。小说文本写道:“她打扮得很漂亮,穿着华丽的服装……第三天,为王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王后的遗体由两名侍女亲手用许多华丽的布匹缠起来,头上戴着头巾式的帽子。”这些对王后自杀以及葬礼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都忠实于《游移的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另外,女王的自杀安排在楼兰迁徙前进行,会让读者去猜测他的死因,正如小说中众人猜测的那样“有的人说,是因为她为已故的先王的悲惨命运极度悲哀吧。又有的人说,是因为她将要离开有着已故先王的铃木的楼兰的土地而极度忧伤吧。甚至还有的人说她的甘心情愿为作为废墟而丢弃的楼兰城池而殉葬的吧”,这种设定赋予了她很高的民族意义。
  另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就是关于罗布泊湖泊的描写。从第二章节开始,“对楼兰人来说,罗布泊湖就是神,是祖先……”,这一段的描述告诉读者罗布泊对楼兰人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不舍得故土,更是不舍得罗布泊,对他们来说,比生命更重要的存在是信仰。离开了楼兰,离开了罗布泊,他们就是没有根随处漂泊的蒲公英一样的存在。第四章中,一位年轻的武将企图趁战乱收复自己的故国,无意间看到了罗布泊,森林的深处有一个湖泊。湖水不深,但是非常清澈。近处的湖面比较窄,逐渐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湖面也越来越宽。隐约看到有飞鸟在湖面盘旋。这是一条安静隐秘的湖。两年后再次返回试图寻找它,但是“看到的只是宽阔得像带子一样又白又干的沙滩”。最后一章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探访楼兰,他得出罗布泊是一个按照一千五百年的周期向南北移动的湖泊。这也是井上靖严守提出的定律,小说最后一段这样描述:“这期间罗布泊湖水一直向楼兰故地不断地移动……不,说不定河龙已经归来了。”综上所述,关于罗布泊湖的真实,作者还是遵循了探险家的结论,不仅如此,井上靖将这个定律艺术化为河龙,将它作为左右楼兰以及楼兰人命运的存在。
  三、《楼兰》的“历史的文本性”
  尽管小说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但是它毕竟还是文学作品,经过了作者的构思,注入了一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为了满足作者创作的故事,一些事实也根据需要进行了修改。《楼兰》中引用的中国历史资料主要来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纵观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楼兰是一种同情的姿态,而史料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评价描述等都被作者修改过。首先,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正史西域传要注》,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安归后,汉册立新王,更楼兰国名为鄯善。与之相对应的是《楼兰》中讲述的是安归被刺杀后,楼兰国民被迫迁都到鄯善,背井离乡,离开故地,离开他们的神湖罗布泊,乡愁难安,中间多次尝试回归而都没有成功。几百年后再见故乡,那里已经是一片黄沙的楼兰城。这处的出入即是一种“历史的文本性”。这里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可能是出于对楼兰人的同情,而且可以将不完整的历史资料整理得有条不紊,这也是其塑造楼兰国人形象的一种手段,使其更加鲜活。其次是关于楼兰王安归和楼兰人形象的设定。历史上,楼兰是个小国,夹在匈奴和汉朝等大国纷争的中间,为了保存自己,楼兰人是随时都会改变态度的。但是,在小说中,楼兰人是勤劳朴实,热爱祖国和土地,为了返回故土屡战屡败,是个英雄的民族。安归是已故楼兰王为了安抚匈奴而作为人质压在匈奴的儿子,在继承王位后奉行亲匈奴反汉朝的政策。安归回国当了国王的几年,亲匈奴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匈奴在楼兰肆意妄为。这样的态度最终还是遭到了汉朝的报复,其最终被刺杀。小说中的安归并没有过多细节描写,只是寥寥数笔讲述了其回国后雷厉风行执行自己治国理念的结果。但是,历史中的安归是一个没有主见、作为人质长期留在匈奴、缺乏治国能力的人。另外,安归的妻子在历史中是一个被安归弟弟收继、风情万种、聪慧的人,但是小说则安排其以死亡的形式出现,将其描述成一个追随先王、不离故土的伟大女王,深受国民的爱戴,提升了她的形象,引领了楼兰人的民族精神。作者在小说文本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创造,这里便是“历史的文本性”。
  四、结语
  井上靖的《楼兰》讲述的是一个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备受战争之苦的弱小民族的生存斗争史。小说作者更是发挥自己的想象,构造出了一段凄美的故事。其中对楼兰美女即作品中女王的描寫以及罗布泊的理解忠实于瑞典探险家的《漂移的湖》,这部分属于“文本的历史”;历史中只是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而小说中将情节更换为迫使楼兰国民举国迁都至鄯善的处理则是“历史的文本性”,为了满足作者情感需求和保证作品情节的完整性,小说进行了艺术处理,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域下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6C06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井上靖西域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7YBA181)。
  作者简介:宋琳(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和日语教学。
其他文献
马克思说:“劳动产生美。”美源于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从不停的生活实践劳动中产生的。为了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源起进行了探讨。  审美源于生活,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建立在较为稳定的生活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向农耕社会迈进,早期部落的形成使人类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同时伴随着农田的耕种以及牲畜的养殖,食物有了稳固的来源。正是这种生活上质的提高,给予了人
期刊
随着网络覆盖率的增长,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现阶段,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内容包括小说、学术论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大众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丰富自身知识水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对此类作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的融合进行探究,具体包括阅读推广、阅读体验以及用户忠诚度等内容,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现象级电影,本文主要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发展以及电影的创新方面进行论述,对哪吒的形象做探讨。哪吒的形象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自然与每个时代的思想对于此形象的创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来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传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僧侣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大量佛教人物在此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凉《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有着
期刊
红色家书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红色家书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红色家书的话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的家书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红色家书作为家书悠久历史中的一部分,诞生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年代和事业建设过程中写给亲人的书信,其精神内核是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
期刊
陈其钢是旅法作曲家,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罗忠镕。1984年,他赴法国深造,被音乐大师梅西安收为关门弟子。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探寻自我的一个过程,创作致力于表现作曲家内心的真实,他以最自然、平和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京剧瞬间》是陈其钢现有两首钢琴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作品是为梅西安音乐大赛创作的,沿袭梅西安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蕴含浓郁的中国京剧色彩,同时饱含印象派的朦胧美
期刊
《钓鱼城》是一部得到社会公认的原创佳作,靠着其精良的制作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和热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忘、深刻的剧场体验,还获得不少同行的尊敬與赞赏,是值得深入探析的优秀作品。《钓鱼城》中包含的剧本创作思路与音乐特征为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从历史文化情怀和歌剧专业视角下对《钓鱼城》剧本的创作动机与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该剧本在文学和歌剧音乐方面的出色表现,供业界同
期刊
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一向是立国之本,而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所以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显见的作用,中国古代以马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非常丰富,既涉及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形式,也涉及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还涉及舞蹈、马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  一、有关马的诗文  古代关于马的诗歌数量很多,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不少诗句脍炙人口,意境深远。《诗经》中的《鲁颂·駉》堪称
期刊
文庙佾舞又称祭祀乐舞,是拜祭孔子和其他古代圣贤时进行的舞蹈礼仪。文庙佾舞的传承历史长达二千多年,不仅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的内容众多,包含的历史价值更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文庙佾舞与礼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传统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文庙佾舞的文化传承和礼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开展深入探索,探讨二者的关系。其间,笔者结合多年对中华传统
期刊
宋词中关于扬州风物与人物的书写受宋代特有的政治、战争、经济、文化影响,在延续前代书写风格的同时,也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中与唐代对扬州书写的纵向对比,尤能显示出扬州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变迁。  所谓“扬州书写”,是指在古今文学中与扬州有关的风景、事物、人物的文学性描绘与表达,从而塑造一个整体的扬州印象并刻印在人们心中。宋代的扬州大体经历了从北宋时的复苏繁荣到南宋时的战乱萧条,宋代词人对
期刊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在汤显祖的众多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是中国戏曲创作的高峰。其中尤以《牡丹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它是汤显祖的主要代表作。这些戏曲作品不但被中国历代百姓的喜爱,而且已传播到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被看作世界戏剧艺术的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