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兰》是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一部中国西域题材历史小说。该小说是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新历史主义所强调的正是“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这两个方面去分析《楼兰》这部作品,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提出。之所以是“新”历史主义,是相对于历史主义而言的。其不只是原来的历史主义,而是吸收了一些其他文学理论形成的。它着重点在于历史中的文化部分,而旧的历史主义更侧重于历史的历史,即真实历史中的经济社会结构。新历史主义将历史、文化、文本三者融汇在一起去理解作品。笔者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分析《楼兰》这部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二、《楼兰》的“文本的历史性”
《楼兰》收录在井上靖的《西域小说集》中,是一部收录了九篇取材于中国历史、一篇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小说作品集。这些小说的主题有的是仰仗于正史材料体现的,有的是依赖于野史材料表达的。其都属于历史小说。需要提及的是,这些作品中,除了取材于朝鲜半岛的《风涛》之外,其余各篇都是没有到实地考察游览过,是作者根据历史创作出的文本。
《楼兰》在创作时根据的是斯文赫定的《游移的湖》和中国的相关史料记载。作者基本都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小说中印象深刻的描写之一就是楼兰迁城前夕楼兰女王自杀的事情。小说文本写道:“她打扮得很漂亮,穿着华丽的服装……第三天,为王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王后的遗体由两名侍女亲手用许多华丽的布匹缠起来,头上戴着头巾式的帽子。”这些对王后自杀以及葬礼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都忠实于《游移的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另外,女王的自杀安排在楼兰迁徙前进行,会让读者去猜测他的死因,正如小说中众人猜测的那样“有的人说,是因为她为已故的先王的悲惨命运极度悲哀吧。又有的人说,是因为她将要离开有着已故先王的铃木的楼兰的土地而极度忧伤吧。甚至还有的人说她的甘心情愿为作为废墟而丢弃的楼兰城池而殉葬的吧”,这种设定赋予了她很高的民族意义。
另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就是关于罗布泊湖泊的描写。从第二章节开始,“对楼兰人来说,罗布泊湖就是神,是祖先……”,这一段的描述告诉读者罗布泊对楼兰人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不舍得故土,更是不舍得罗布泊,对他们来说,比生命更重要的存在是信仰。离开了楼兰,离开了罗布泊,他们就是没有根随处漂泊的蒲公英一样的存在。第四章中,一位年轻的武将企图趁战乱收复自己的故国,无意间看到了罗布泊,森林的深处有一个湖泊。湖水不深,但是非常清澈。近处的湖面比较窄,逐渐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湖面也越来越宽。隐约看到有飞鸟在湖面盘旋。这是一条安静隐秘的湖。两年后再次返回试图寻找它,但是“看到的只是宽阔得像带子一样又白又干的沙滩”。最后一章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探访楼兰,他得出罗布泊是一个按照一千五百年的周期向南北移动的湖泊。这也是井上靖严守提出的定律,小说最后一段这样描述:“这期间罗布泊湖水一直向楼兰故地不断地移动……不,说不定河龙已经归来了。”综上所述,关于罗布泊湖的真实,作者还是遵循了探险家的结论,不仅如此,井上靖将这个定律艺术化为河龙,将它作为左右楼兰以及楼兰人命运的存在。
三、《楼兰》的“历史的文本性”
尽管小说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但是它毕竟还是文学作品,经过了作者的构思,注入了一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为了满足作者创作的故事,一些事实也根据需要进行了修改。《楼兰》中引用的中国历史资料主要来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纵观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楼兰是一种同情的姿态,而史料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评价描述等都被作者修改过。首先,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正史西域传要注》,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安归后,汉册立新王,更楼兰国名为鄯善。与之相对应的是《楼兰》中讲述的是安归被刺杀后,楼兰国民被迫迁都到鄯善,背井离乡,离开故地,离开他们的神湖罗布泊,乡愁难安,中间多次尝试回归而都没有成功。几百年后再见故乡,那里已经是一片黄沙的楼兰城。这处的出入即是一种“历史的文本性”。这里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可能是出于对楼兰人的同情,而且可以将不完整的历史资料整理得有条不紊,这也是其塑造楼兰国人形象的一种手段,使其更加鲜活。其次是关于楼兰王安归和楼兰人形象的设定。历史上,楼兰是个小国,夹在匈奴和汉朝等大国纷争的中间,为了保存自己,楼兰人是随时都会改变态度的。但是,在小说中,楼兰人是勤劳朴实,热爱祖国和土地,为了返回故土屡战屡败,是个英雄的民族。安归是已故楼兰王为了安抚匈奴而作为人质压在匈奴的儿子,在继承王位后奉行亲匈奴反汉朝的政策。安归回国当了国王的几年,亲匈奴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匈奴在楼兰肆意妄为。这样的态度最终还是遭到了汉朝的报复,其最终被刺杀。小说中的安归并没有过多细节描写,只是寥寥数笔讲述了其回国后雷厉风行执行自己治国理念的结果。但是,历史中的安归是一个没有主见、作为人质长期留在匈奴、缺乏治国能力的人。另外,安归的妻子在历史中是一个被安归弟弟收继、风情万种、聪慧的人,但是小说则安排其以死亡的形式出现,将其描述成一个追随先王、不离故土的伟大女王,深受国民的爱戴,提升了她的形象,引领了楼兰人的民族精神。作者在小说文本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创造,这里便是“历史的文本性”。
四、结语
井上靖的《楼兰》讲述的是一个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备受战争之苦的弱小民族的生存斗争史。小说作者更是发挥自己的想象,构造出了一段凄美的故事。其中对楼兰美女即作品中女王的描寫以及罗布泊的理解忠实于瑞典探险家的《漂移的湖》,这部分属于“文本的历史”;历史中只是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而小说中将情节更换为迫使楼兰国民举国迁都至鄯善的处理则是“历史的文本性”,为了满足作者情感需求和保证作品情节的完整性,小说进行了艺术处理,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域下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6C06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井上靖西域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7YBA181)。
作者简介:宋琳(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和日语教学。
一、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提出。之所以是“新”历史主义,是相对于历史主义而言的。其不只是原来的历史主义,而是吸收了一些其他文学理论形成的。它着重点在于历史中的文化部分,而旧的历史主义更侧重于历史的历史,即真实历史中的经济社会结构。新历史主义将历史、文化、文本三者融汇在一起去理解作品。笔者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分析《楼兰》这部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二、《楼兰》的“文本的历史性”
《楼兰》收录在井上靖的《西域小说集》中,是一部收录了九篇取材于中国历史、一篇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小说作品集。这些小说的主题有的是仰仗于正史材料体现的,有的是依赖于野史材料表达的。其都属于历史小说。需要提及的是,这些作品中,除了取材于朝鲜半岛的《风涛》之外,其余各篇都是没有到实地考察游览过,是作者根据历史创作出的文本。
《楼兰》在创作时根据的是斯文赫定的《游移的湖》和中国的相关史料记载。作者基本都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小说中印象深刻的描写之一就是楼兰迁城前夕楼兰女王自杀的事情。小说文本写道:“她打扮得很漂亮,穿着华丽的服装……第三天,为王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王后的遗体由两名侍女亲手用许多华丽的布匹缠起来,头上戴着头巾式的帽子。”这些对王后自杀以及葬礼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都忠实于《游移的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另外,女王的自杀安排在楼兰迁徙前进行,会让读者去猜测他的死因,正如小说中众人猜测的那样“有的人说,是因为她为已故的先王的悲惨命运极度悲哀吧。又有的人说,是因为她将要离开有着已故先王的铃木的楼兰的土地而极度忧伤吧。甚至还有的人说她的甘心情愿为作为废墟而丢弃的楼兰城池而殉葬的吧”,这种设定赋予了她很高的民族意义。
另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就是关于罗布泊湖泊的描写。从第二章节开始,“对楼兰人来说,罗布泊湖就是神,是祖先……”,这一段的描述告诉读者罗布泊对楼兰人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不舍得故土,更是不舍得罗布泊,对他们来说,比生命更重要的存在是信仰。离开了楼兰,离开了罗布泊,他们就是没有根随处漂泊的蒲公英一样的存在。第四章中,一位年轻的武将企图趁战乱收复自己的故国,无意间看到了罗布泊,森林的深处有一个湖泊。湖水不深,但是非常清澈。近处的湖面比较窄,逐渐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湖面也越来越宽。隐约看到有飞鸟在湖面盘旋。这是一条安静隐秘的湖。两年后再次返回试图寻找它,但是“看到的只是宽阔得像带子一样又白又干的沙滩”。最后一章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探访楼兰,他得出罗布泊是一个按照一千五百年的周期向南北移动的湖泊。这也是井上靖严守提出的定律,小说最后一段这样描述:“这期间罗布泊湖水一直向楼兰故地不断地移动……不,说不定河龙已经归来了。”综上所述,关于罗布泊湖的真实,作者还是遵循了探险家的结论,不仅如此,井上靖将这个定律艺术化为河龙,将它作为左右楼兰以及楼兰人命运的存在。
三、《楼兰》的“历史的文本性”
尽管小说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但是它毕竟还是文学作品,经过了作者的构思,注入了一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为了满足作者创作的故事,一些事实也根据需要进行了修改。《楼兰》中引用的中国历史资料主要来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纵观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楼兰是一种同情的姿态,而史料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评价描述等都被作者修改过。首先,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正史西域传要注》,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安归后,汉册立新王,更楼兰国名为鄯善。与之相对应的是《楼兰》中讲述的是安归被刺杀后,楼兰国民被迫迁都到鄯善,背井离乡,离开故地,离开他们的神湖罗布泊,乡愁难安,中间多次尝试回归而都没有成功。几百年后再见故乡,那里已经是一片黄沙的楼兰城。这处的出入即是一种“历史的文本性”。这里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可能是出于对楼兰人的同情,而且可以将不完整的历史资料整理得有条不紊,这也是其塑造楼兰国人形象的一种手段,使其更加鲜活。其次是关于楼兰王安归和楼兰人形象的设定。历史上,楼兰是个小国,夹在匈奴和汉朝等大国纷争的中间,为了保存自己,楼兰人是随时都会改变态度的。但是,在小说中,楼兰人是勤劳朴实,热爱祖国和土地,为了返回故土屡战屡败,是个英雄的民族。安归是已故楼兰王为了安抚匈奴而作为人质压在匈奴的儿子,在继承王位后奉行亲匈奴反汉朝的政策。安归回国当了国王的几年,亲匈奴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匈奴在楼兰肆意妄为。这样的态度最终还是遭到了汉朝的报复,其最终被刺杀。小说中的安归并没有过多细节描写,只是寥寥数笔讲述了其回国后雷厉风行执行自己治国理念的结果。但是,历史中的安归是一个没有主见、作为人质长期留在匈奴、缺乏治国能力的人。另外,安归的妻子在历史中是一个被安归弟弟收继、风情万种、聪慧的人,但是小说则安排其以死亡的形式出现,将其描述成一个追随先王、不离故土的伟大女王,深受国民的爱戴,提升了她的形象,引领了楼兰人的民族精神。作者在小说文本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创造,这里便是“历史的文本性”。
四、结语
井上靖的《楼兰》讲述的是一个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备受战争之苦的弱小民族的生存斗争史。小说作者更是发挥自己的想象,构造出了一段凄美的故事。其中对楼兰美女即作品中女王的描寫以及罗布泊的理解忠实于瑞典探险家的《漂移的湖》,这部分属于“文本的历史”;历史中只是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而小说中将情节更换为迫使楼兰国民举国迁都至鄯善的处理则是“历史的文本性”,为了满足作者情感需求和保证作品情节的完整性,小说进行了艺术处理,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域下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6C06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井上靖西域题材历史小说研究”(17YBA181)。
作者简介:宋琳(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和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