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服务的,要保障德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除了德育理念上的转变,一些可取的技术支持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德育;德育制度;德育活动形式
瞿立鹤先生这样定义德育:德育,是“学校为学生安排之教育设施,启发道德意识,培养道德观念,陶冶道德精神,实践道德行为,驱使个人行为,合于社会行为之历程。”也就是说,德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学校德育制度是指学校对德育主体实施德育过程而制定的有关德育活动的规范体系。定义学校的德育制度,应该从整个学校的运作机制而不是仅仅基于道德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来考虑,即整个学校的教育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德育制度。近两年国家以及各省市在推进德育工作时,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这个口号。仅从推进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这一个层面来说,这种将学校整体教育看作德育教育的德育理念,无疑给德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十分丰富的载体。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服务的,要保障德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除了德育理念上的转变,一些可取的技术支持也十分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切合农村中学现状的德育制度建设措施。
一、 德育制度建设需改变德育理念和德育体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其它学校的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还停留在以道德教育为主,以管代导的简单德育体制层面上。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德育体制建设时,应结合学校其他规章制度,本着学校德育工作是为学生营造道德熏陶环境的理念,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德育制度。要避免德育体制的简单化,改变以管代导的德育方式。将德育的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转换为学生,改变枯燥说教方法,重心移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自发地感受道德养成的必要性。德育理念和德育体制的改变,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开展,也是保证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基本前提。
二、 德育制度建设要更新德育内容。
大部分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现有的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学校德育内容在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一是要着力改变德育内容大而全,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要求的现象。农村中学学生人数近年来急剧减少,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减轻了负担,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学生德育档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德育工作方式和内容。二是要着力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内容枯燥无味,只讲空泛的大道理,缺乏可接受性的现象。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班队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号召各班队开展贴近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主题班队活动;少先队组织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更是开展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德育教育只有寓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才能收到实效;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资源,将德育内容的表述形式改为讲故事,排练话剧,经典红色、励志、教育影片观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进而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三是要時刻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邀请本地派出所工作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开设法制教育课、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四是要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的框架内稳定延续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理念,不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为学校文化和德育理念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三、 德育制度建设要拓展德育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以“注入式”为主的德育方法,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造成德育工作必然趋向于单一化,德育活动的多样性更是无从提起。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应该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影响”转变,在“教育即是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可以成为德育工作,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参与度高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环境。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各地都在尝试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由此而产生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为德育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试点。仅从保障德育活动多样性这个层面来讲,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学生是一切学校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的筹备,组织,举办,参与各个方面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受群体效应影响,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性很高,其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方式,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适当引导,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德育方式必然会呈现出师生共同推进,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当然,德育方式的拓展是保障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是由学校单方面进行,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德育作为一种意识论,是与其对应的社会存在无法割裂的。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关起门来搞德育,而是应该积极地联系学生家长,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刘向添,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子镇教管中心。
关键词:德育;德育制度;德育活动形式
瞿立鹤先生这样定义德育:德育,是“学校为学生安排之教育设施,启发道德意识,培养道德观念,陶冶道德精神,实践道德行为,驱使个人行为,合于社会行为之历程。”也就是说,德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学校德育制度是指学校对德育主体实施德育过程而制定的有关德育活动的规范体系。定义学校的德育制度,应该从整个学校的运作机制而不是仅仅基于道德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来考虑,即整个学校的教育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德育制度。近两年国家以及各省市在推进德育工作时,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这个口号。仅从推进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这一个层面来说,这种将学校整体教育看作德育教育的德育理念,无疑给德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十分丰富的载体。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服务的,要保障德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除了德育理念上的转变,一些可取的技术支持也十分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切合农村中学现状的德育制度建设措施。
一、 德育制度建设需改变德育理念和德育体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其它学校的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还停留在以道德教育为主,以管代导的简单德育体制层面上。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德育体制建设时,应结合学校其他规章制度,本着学校德育工作是为学生营造道德熏陶环境的理念,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德育制度。要避免德育体制的简单化,改变以管代导的德育方式。将德育的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转换为学生,改变枯燥说教方法,重心移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自发地感受道德养成的必要性。德育理念和德育体制的改变,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开展,也是保证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基本前提。
二、 德育制度建设要更新德育内容。
大部分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现有的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学校德育内容在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一是要着力改变德育内容大而全,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要求的现象。农村中学学生人数近年来急剧减少,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减轻了负担,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学生德育档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德育工作方式和内容。二是要着力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内容枯燥无味,只讲空泛的大道理,缺乏可接受性的现象。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班队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号召各班队开展贴近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主题班队活动;少先队组织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更是开展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德育教育只有寓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才能收到实效;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资源,将德育内容的表述形式改为讲故事,排练话剧,经典红色、励志、教育影片观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进而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三是要時刻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邀请本地派出所工作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开设法制教育课、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四是要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的框架内稳定延续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理念,不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为学校文化和德育理念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三、 德育制度建设要拓展德育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以“注入式”为主的德育方法,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造成德育工作必然趋向于单一化,德育活动的多样性更是无从提起。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应该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影响”转变,在“教育即是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可以成为德育工作,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参与度高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环境。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各地都在尝试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由此而产生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为德育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试点。仅从保障德育活动多样性这个层面来讲,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学生是一切学校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的筹备,组织,举办,参与各个方面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受群体效应影响,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性很高,其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方式,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适当引导,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德育方式必然会呈现出师生共同推进,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当然,德育方式的拓展是保障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是由学校单方面进行,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德育作为一种意识论,是与其对应的社会存在无法割裂的。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关起门来搞德育,而是应该积极地联系学生家长,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刘向添,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子镇教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