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厚实起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
  
  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读
  
  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二、解构。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
  
  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
  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
  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我的认知和情感,从而为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从读中“感”,从读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入情。所谓“入情”,就是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背景材料的引导下,获得诗歌审美的享受
  
  从练老师的这节课来看,她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余而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构”上用力还不足。即对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所运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总感到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离别之情探究还不够深,理解深入还不够到位。
  比如,诗歌第五、六节这样写到:“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不能再作一番这样的再创造:诗人在星光的夜色中撑着小船进入康河,沿河“寻梦”,纵情放歌。纵情放歌自然是抒发衷肠的形式,然而毕竟过于喧闹嘈杂,不经意间或许会有“作秀”的意味,有失于情感的真、纯和深度。因此,他认为自己不能放歌,因而选择了沉默的方式。在于康桥的一切生灵(如夏虫等),一切事物包括一切记忆的默默无语的对视或者凝望中,互诉离情别意。故而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的景物在此都是有灵性的,饱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诗人与康桥的一切都在相互挽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此时进入了一层“无声更胜有声”之境,当绵长的别离之意,充塞了天地,一切言语、声音都是那么的多余!诗人情感已达到了令人窒息的浓度。
  又比如,我们在对诗歌作了上述理解之后,能否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从诗题《再别康桥》中的‘再’看,作者究竟到过几次康桥”、“每次到康桥的情况是怎样的”、“这对她写《再别康桥》有影响吗”、“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这对诗歌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吗”等等,这就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入情,通过有针对性的追问,又或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从诗歌情感的把握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在对诗歌情感方面的整体认知。
  诗歌教学的拓展应该往内拓。入乎内,才能更好的出乎外。入乎内,就需要我们适时地提供适当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定要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信息程序化地放在课堂的开始,相反如能把这些信息适时地放在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的地方或许效果更好。入乎内,就需要我们把隐含在诗歌简约的语言背后深厚的感情,借助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出来,深入地探究其情感的源头,写作欲望的萌发,以及更多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掌握了这些材料,不仅让读者更能“读其诗,悟其意,品其情,赏其妙”,而且还能让读者在其诗歌塑造的情感氛围中深深地被感染和打动。
  如此,看似简单的现代诗歌教学课堂,才显得厚重!只有厚重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教育的力量!
  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略)
  ★作者简介:陈祥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徐瑛洁,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通过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自然地焕发出他们写作的灵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下水”示范点拨指导启迪学生,使高中作文教学出现全新的局面:使学生从害怕写作文、厌恶写作文到积极写作文、快乐写作文。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 情感 “下水”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意义、关键    高中作文教学是整个高中语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在采取传统的“以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外更要注重文言、文学、文化的和谐。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都要追求“文”与“言”的和谐。  【关键词】新课程 文言文教学 文言和谐    语文教师都说文言文难教,其实难就难在古今语言的演变、时空的阻隔。文言文教学之痛似乎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文言文的教学是重“文”还是重“言”?如何处理好“文”
【摘要】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材料往往蕴涵着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如何对有限的材料进行变通使用,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技巧,文章用实例论述了从不同立意的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  【关键词】议论文 作文 立意 作文教学    一则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极其丰富的,从这个角度看,它属于这个话题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属于另一个话题的内容。当一则材料运用于某一特定话题时,它的价值可能仅仅在局部上,其余的信
近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发布报告指出,国际学生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达200亿英镑。除学费之外,他们的花费支出已成为支持当地经济的主要因素。国际学生对英国经济贡献重大,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平均每人对英国经济的价值高达10.2万英镑。  英国政策和经济咨询机构“伦敦经济”(London Economics)计算了海外学生在学费和生活费方面的支出,同时平衡了一系列成本,包括他们对当地服务带来的
【摘 要】鉴赏咏物诗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2)把握作者所寄托的感情;(3)分析诗的写作技巧;(4)从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上分析。  【关键词】咏物诗;鉴赏;技巧;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描写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  (1)描摹情态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考考试说明”中语言知识运用的“语言表达简明、连续、得体”的要求,探析词语、短语、句子歧义的诸种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歧义 语法 语境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提出如下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实际上就涉及到避免歧义的问题。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关于歧义的各种意思的理解,考查歧义
【摘要】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具备强烈的亲和力,丰富的学识,独特的创新力,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哲人头脑去感染和启迪学生,教出自己的风格,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向往。  【关键词】亲和力;学识;创新力    强烈的亲和力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一个阳光灿烂的笑脸,一声春风般和煦的问候,一杯散发清香的热茶,时时处处都会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老师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感到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2018年10月1日消息,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幼儿教育无偿化的推进状况,并决定从2019年10月1日起,在日本提高消费税的同时,免除3~5岁儿童的一切费用。  为了对育儿家庭加以补助,助力日本转变成高龄者与年轻人都能安心的“全世代型”社会福利制度国家,日本将全力加速推进幼儿教育无偿化。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说明资料中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减轻幼儿教育的费用负担有利于缓
【摘 要】本文一反对《雷雨》的传统评价,从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崭新视角,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后的情感变化,论述了《雷雨》蕴含的深刻主题及其伟大而丰富的人性光芒。  【关键词】《雷雨》 爱情 人性 解读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五四以来的话剧创作走向成熟,是我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  《雷雨》自问世以来,有关周朴园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周
据世界银行官网2019年4月3日消息,世界银行集团董事会于2019年3月27日批准了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申请的1.43亿美元贷款。该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帮助布基纳法索、吉布提、加纳、几内亚、塞内加尔加强应用研究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与资源供给。  非洲第一高等教育卓越发展影响中心(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