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在美国影响大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最大送餐网站GrubHub证实,2015年平安夜中餐订单比往年增加51%,圣诞节更跃升到12%。2015年元旦日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推出一篇洋人爱吃中国“团圆饭”的报导。其实,如果我们找找谷歌资料,就可以知道十年来的统计数据。“中餐”一词搜索次数不但逐年增加,每逢圣诞佳节便是翻新一倍。羊年春节期间,美国五万多家中国餐馆掀起另一阵热潮,可真是大吉羊(祥)。
  食物角色成历史推手
  孔子说过“食”为天性。《汉书》更有“民以食为天”的注释。近年来,美国《经济学人》杂志编辑汤姆·斯坦迪奇写出《六个杯子中的世界历史》(2006出版)和《舌尖上的历史》(2009年出版)两本书。
  他先从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可乐的杯中洞观世变,继而纵论社会演变、工业发展、政治竞争、军事冲突与经济扩张等等转化的过程中,食物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在人类历史几个关键点上,是由于食物的因素才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和现在的生活。人类饮食的需要,正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强力推手。
  提到饮食文化,中国人实可引为自豪。孙中山先生当年革命,指出中国样样不如人,唯有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时至今日,我们所讲究的“舌尖上的艺术”,依然是国家民族的重要“软实力”。中国食物从早期移民的炒面、杂碎几样便餐,直到现在全鲍大翅万元筵席,仍是生意兴隆。
  中国饮食多学者著述
  近几年来,美国出版界打出“签语饼”“杂碎”“甜与酸”之类响亮词汇作为题目陆续出书。这些作品,食谱、小说、儿童书之外,两本“杂碎”书绝非“速食”,而是端出“牛肉大餐”的力作。
  安德鲁·柯《杂碎:美国中餐文化史》(2009年出版)和陈勇《美国杂碎:美国中餐的故事》(2014出版)两书,分别由牛津及哥伦比亚两所著名学府的出版社出版。两书都谈中餐文化。
  柯先生新闻记者出身,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报等主流媒体的专栏作家。陈先生北京大学毕业,是康奈尔大学历史博士,现任教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他们的志趣和背景迥异,但材料相同。一本以英文资料为主,另一册则搜尽中外文献。
  柯先生自称写书的念头来自2005年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的“你吃过饭吗?”综合性展览。陈先生即是这个大型计划的共同筹划人。这个展览曾经轰动美国文教界,接着又到费城继续展出。
  柯先生取材比较通俗而大众化。他从中国菜单入手,对纽约大都会地区每一道、每一家重要的菜和餐馆的来龙去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详加记述。书中讲述活泼生动,作者不愧是一位品评专家。一般人认为,另一纽约时报记者李珍妮的《签语饼编年史》(2008出版)算是全面性研究中国菜的开山之作。但柯书一出,后来居上。
  陈先生则以研究中美外交关系为平生职志。他的上一本《华人的旧金山》(2000出版)学术专著,是移民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可视为前书的续篇。
  陈先生认为,中国菜“杂碎”犹如美国速食“巨无霸”。而今,麦当劳巨无霸的名气要比杂碎响亮多了。可是,巨无霸的观念原是从杂碎衍生而来的,甚至美国饮食文化中的外卖、现做现卖的开放式厨房、签语饼甜点以及圣诞节外食等特色,都是早期中国餐馆的创举呢。
  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陈先生指出一个必然现象,“原汁原味”的中国菜在美国不会太多,旧时帝制的宫廷膳食不可能也没必要。作为一名中美关系的历史学者,他的兴趣在于美式中餐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富有、开放、多元的美国社会,为移民提供一个有利环境。华人传统饮食文化的水准与深度,加上克勤克俭的本性与毅力,又抱持着一贯求变创新的精神,便是成功的条件。
  记者和学者都看中“杂碎”,用作他们书的题目。柯先生应该知道早在1916年出版的《韦氏英语辞典》里,“杂碎”就被收入。挑选一个既古典又流行的名词作书名,再好不过。陈先生指出,巨无霸的灵感来自杂碎。他也许想到,“杂碎”这一中式汉堡原来是华人求生的法宝。
  外来中餐归化美国
  韦氏英语辞典主编彼得·索库鲁斯基说,外来肴馔的名称收入美国辞书,有一种“归化”的法理观念。辞书像是移民局,走进去办好手续才是法定公民。这个比喻很有趣。不过,华人以前遭受歧视,入籍不易。中国菜的名称倒是又早又多地被各种工具书吸收编入。法国菜在美国不普遍,迟至20世纪50年代,因为茱莉亚·柴尔德在《法国厨师》电视节目的宣传,才有人开始学法国菜的发音。接着,Croissant面包在1963年“入籍”英语辞典。这一点,中国菜特质和优点,不可漠视。而且,中华文化的力量大得无法估计。
  移民和文化的课题,不由让人想起《国际人才蓝皮书》 (2014出版)那本报告。2013那年,世界移民数量高达2亿3 000多万人,占人口总数4.2%,平均每年有2%的成长率。其中1/5移居美国。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群体约有400万人,半数以上中国内地出生。他们的移居地区很广,既集中又分散。
  华人旧时“三刀”(菜、剪、剃刀)的传统形象,如今已经提升到“三师”(工程、医药、会计师)和“三家”(科学、企业、发明家)的荣衔。据统计,华裔人才有七成在企业、两成在文教界工作。跨行多元的专业人士也逐渐出现。同时,有七成之多的人才在企业界服务,“企业”包括餐饮业务。
其他文献
【正】 前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藏文《仓央嘉措情歌及其秘传》一书,其中全文收进了《仓央嘉措传》。同时出版了庄晶同志的汉译本《仓央嘉措传》,即收在汉文《仓央嘉措情歌及其
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高新科技产品,有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创新,并以科学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思想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厂房面积10000多平
各个时令节日中,春节的食风最盛,而且地方色彩也浓。  《广东新语》说:“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者也。”数百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故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说。不过,近数十年间,除煎堆外,还有油角、蛋馓和薄脆,品种甚多,统称为年宵品。过年那几天,你来我往,互相馈送。常常是满袋而去,又满袋而归,一种相互敬重的传统美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获得高品质和高产量的蔬菜、水果,除了与种子品种好坏有关外。平衡施肥是关键。近年来,虽然氮、磷、钾三大要素肥料施用量逐年提高,但是不少农民朋友对微量元素
中国百姓自诩为天下最会吃的民族,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是最会喝茶的民族呢?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十分耀眼的一颗明星,伴随着茶叶的发展与对外传播,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世界各民族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的起源地是中国,中国人对茶树的栽培也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有关茶树的记载至少也有上万年。人类发现茶具有记载的时间也有四五千年。  儒家思想开创了茶文化,接着
骨质疏松是骨质和矿物质在骨内丢失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和绝经期后妇女。治疗骨质疏松症,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补充骨骼里缺失的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补充钙、维生素D和雌激素。中老年人缺钙,不仅易患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增生,还易患心血管病、结石病和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症以更年期后的妇女最为多见,约有2/3绝经期的妇女和7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本病,临床以腰背疼痛,全身乏力,身高逐渐降低或驼背,易发
“阳光工程”培训是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在全国农村推行的一种农民增收的措施,旨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认定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使其能学到在城镇谋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