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红博士在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键事件在初始状态时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找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并加以归类,使之成为关键事件。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反思教师以往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个体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事件,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提高对关键事件的认识和行动能力;二是反思师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关键事件,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增加责任意识与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五个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深圳南湾学校校长李化春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师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潜心“五个研究”:①“研究学生”是根本,要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此选择教学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②“研究文本”是核心,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文本,拓展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并以此为支撑点展开教学;③“研究策略”是路径,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教学策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④“研究过程”是关键,在基于研究学生与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策略,让教与学在互动中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点;⑤“研究评价”是保障,教学评价要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目的的多样性,并且把评价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来强化激励意识与发展功能。
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杨颖秀、副院长王智超在2012年11月25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但当前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升学倾向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趋同性,造成学生的多向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实现办学体制的改革,处理好办学主体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不改变国家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多元发展,鼓励二者共同探求更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多的选择,促进普通高中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发展。
新教师如何走向优秀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中心党委书记鞠文灿在2012年12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名词、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不断温故知新,从书本到实践,从概念到行动,形成个性化解读,在反复感悟中对比、提炼和升华,并延伸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找到和找准适合自己及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流派,并以此为参照,在教学中实践,走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原地打转的困境;最后,教师应该经常反思、感悟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特色,以本地相同学科且为自己欣赏和敬佩的名师为导师,同时对世界现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某些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研读,找准自己的差距和欠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境界。
做好德育工作需走出五大“误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需走出“社会、家庭、学校‘三分天下’”“今不如昔”“智育与德育互为因果”“专职教师打天下”“德育是虚,智育是实”五个认识误区,重新定位,创新思路和方法,认清学校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重要的责任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学生同心,找到共鸣点,同时不能夸大智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只有找出德育工作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
中学国际教育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在1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中学的国际教育,正经历着里程碑式的大跨越,在引领和促进中学国际教育的发展时,要充分吸收、借鉴、学习和消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鼓励条件成熟的高中积极谋求合作办学并发挥高中对初中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从初中开始感受国际教育的魅力,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升学校的国际化能力,实现从“嵌入式”向“内生式”的转变,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宽教师国际视野,鼓励中学积极吸纳一些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员来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同时,要把跨文化的全球观念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保持中国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责编 欧孔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红博士在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键事件在初始状态时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找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并加以归类,使之成为关键事件。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反思教师以往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个体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事件,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提高对关键事件的认识和行动能力;二是反思师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关键事件,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增加责任意识与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五个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深圳南湾学校校长李化春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师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潜心“五个研究”:①“研究学生”是根本,要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此选择教学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②“研究文本”是核心,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文本,拓展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并以此为支撑点展开教学;③“研究策略”是路径,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教学策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④“研究过程”是关键,在基于研究学生与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策略,让教与学在互动中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点;⑤“研究评价”是保障,教学评价要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目的的多样性,并且把评价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来强化激励意识与发展功能。
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杨颖秀、副院长王智超在2012年11月25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但当前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升学倾向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趋同性,造成学生的多向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实现办学体制的改革,处理好办学主体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不改变国家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多元发展,鼓励二者共同探求更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多的选择,促进普通高中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发展。
新教师如何走向优秀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中心党委书记鞠文灿在2012年12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名词、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不断温故知新,从书本到实践,从概念到行动,形成个性化解读,在反复感悟中对比、提炼和升华,并延伸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找到和找准适合自己及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流派,并以此为参照,在教学中实践,走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原地打转的困境;最后,教师应该经常反思、感悟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特色,以本地相同学科且为自己欣赏和敬佩的名师为导师,同时对世界现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某些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研读,找准自己的差距和欠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境界。
做好德育工作需走出五大“误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需走出“社会、家庭、学校‘三分天下’”“今不如昔”“智育与德育互为因果”“专职教师打天下”“德育是虚,智育是实”五个认识误区,重新定位,创新思路和方法,认清学校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重要的责任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学生同心,找到共鸣点,同时不能夸大智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只有找出德育工作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
中学国际教育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在1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中学的国际教育,正经历着里程碑式的大跨越,在引领和促进中学国际教育的发展时,要充分吸收、借鉴、学习和消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鼓励条件成熟的高中积极谋求合作办学并发挥高中对初中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从初中开始感受国际教育的魅力,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升学校的国际化能力,实现从“嵌入式”向“内生式”的转变,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宽教师国际视野,鼓励中学积极吸纳一些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员来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同时,要把跨文化的全球观念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保持中国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