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直道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t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第三次到访秦直道。前两次都是直达目的地,停车浏览直道风光。这一次,我们驱车自甘泉道西行,向富县方向蜿蜒了近百里林区。颠、摇、摆、晃,一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在陡壁、梁峁和丛林中过山车一般感受着刺激和艰险,仿佛我们不是来探秘秦直道,而是在考验司机的驾驶水平、车况和我们不够强大的心脏。
  两个小时的车程到站,天然树吧下阳光舒朗、凉风习习,配合毡布、水果和一首草原之歌,这片仔细甄选出来的歇脚地,一下子就获取了我们迫切需要舒缓的身心。几个人席地而坐,在一瓶矿泉水的波漾中,心旷神怡地贴近自然,感受着秦直道的别样山色。
  秦直道,乃秦朝整修的一条从咸阳至包头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了。据说由秦朝大将蒙恬征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建而成,阔处超过60米,途经的这段直道,多处已被丛林占据侵蚀,即使目测有30余米的宽处,也是荒草丛生,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雄壮气势。只是这一次的到访,却让我对直道的“道”字有了些许体悟。
  秦直道,我想首先应该是秦之道。“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秦王嬴政经过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自关中一统六国,而后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文字、货币,甚至焚书坑儒统教天下。秦直道,就是大秦帝国统御天下的一个保障。有人说,长城是盾,秦直道是矛,两者相合,就是强盛大秦的象征。因此秦直道,就是秦之道,而秦与强字相连,这直道作为强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大工程,就必然体现出大秦雄居万邦的气魄。
  秦直道,也是圣人道。民间称秦直道为皇上路、圣人条,因此秦直道的出现,就是嬴政言出法随,动静间影响天下的产物。嬴政自称始皇,旨在大秦千秋万世,自始皇始,无始无终,而皇之道,乃霸之道,唯我之道,皇唯一,秦直道唯一。
  秦直道,其出现的初衷,乃是为阻止和防范匈奴的侵扰,强化统治,这既是实力强盛的显现,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妥协,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以直道通达天下,直来直往。
  秦直道,乃是路之道。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提出口号说:要想富,先修路。事实证明,通达的道路是夯实根基,增强国力的基础。而大秦王朝也早早明悟了这一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想强,路来量,直道的出现,绝对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的发展观念。
  秦直道,亦是人之道。修建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山梁沟壑间构造出如此规模如此标准的公路,动用的人力、资源,超出今人的想象。但若不考虑背后的血泪和残酷,其成功也可谓是失败的前兆。
  秦直道,更是兴衰之道。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面对自然的更替,人的寿命显得太短,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甚至是颠覆性改变,这让我们无法想象昔日车马者众的直道和所处各个朝代的兴盛,只能在残存的废墟上去考证、去臆想。
  作为古路,秦直道历经2200余年的喧嚣和冷寂。到如今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直道也不复其直,甚至不复其道,只剩一条寂寞荒凉的小径,叙述古今人间不尽的云烟。
  岳麓长沙
  我喜欢黄土高原的天高云淡,雄浑苍茫,更因为久居在陕北的小城,早已习惯了逼仄的山城小道和空气里偶尔蕴含着的点点土腥味,也更钟情抬头看那些高低相宜、绵延不绝的群山沟壑,它们一座座像亘古的思想者一样,思考着古今未来和遥远的宇宙星辰。
  而当我怀揣着诗和远方的梦想,欣然走出火车,踏上长沙街区的时候,稀疏的小雨和十步不出就汗湿的短衫,立刻让一种关于长沙的黏稠感袭上心头。尽管夜晚十点的长沙灯火通明,林立的高楼和芙蓉广场的雕塑也未显现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但总感觉在夏天的夜晚里,空气中弥漫着关于南方的潮湿感,包括酒店里被空调置换过空气的房间。这种感觉即使在睡梦里都清晰可辨。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按计划前往那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
  价格偏高的门票和一直也不肯变干的衣服并不能阻止我们对于岳麓书院那温热的向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背后的历史意蕴,似乎就是我们触摸这座千年庭院生命温度的最直观感受。對着檐前挂有“实事求是”匾牌的讲堂,似乎就能想象出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时那“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文化盛景。还有讲学的程颢、程颐、王阳明、吴道行及求学过的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政治家曾国藩、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涛、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教育家杨昌济等等。遥想当初,这里真是龙盘虎踞,人才辈出。如今,蜚声于众的昔日莘莘学子早已随湘江一去不返;而这里曾几经损毁、翻修,只余些许牌匾、碑文见证着时光轮回,但仍让人在游走驻足间不得不由衷赞叹一句:“好一个岳麓书院,好一座千年学府。”
  穿庭弄院,自书院后门北上,沿路树木蓊郁,蝉声阵阵,间或百鸟嘤鸣,满目碧翠中一弯流水潺潺而出,惬意中,一座凉亭在骤然而起的水雾中让人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探望而去。果然是它,那座因为杜牧的一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闻名于世的爱晚亭就矗立在眼前。要说重檐八柱、琉璃碧瓦的爱晚亭在今天来说,并不出众,加之炎炎夏日绿色满目,并未有秋末红叶满山的衬托,只是山中小小一座凉亭而已罢了,但源于那首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启蒙幼童都能出口吟诵的诗句,又加之毛主席亲提的悬挂在东西两面亭棂上的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以及亭内石碑上刻毛主席手书的《沁园春·长沙》诗句,平白让人多了些许缅怀和感慨。在徘徊解读、思索回味之中,竟让人有了几分留此不前的依恋。
  走过岳麓书院、看过了爱晚亭,再随人流漫步放鹤亭后,似乎刹那间,我们便有了去意,一种还我所愿的情思慢慢涌上心头。只是到了岳麓山南大门,想想不过海拔三百零八米的高度,即使没有登山的征服感,不去山顶一观仿佛又有些不甘。一路行来,山风拂过,汗湿的衣衫传来凉意阵阵,天气并没有让人不适的感觉,且时间又早,于是我们便又去往山顶。到了观景台,极目四望,长沙城尽收眼底,尽管水雾长沙并不真切,但高楼林立的远城却显示出水城一色的交融和繁盛。山顶一杯苦茶之后,我们商量着坐索道直下东门。很快,一路悠然而下,便看见右边的橘子洲,将北去的湘江从中划开,湘江在这里仿佛成了飘过城市的两条灵秀丝带,而航母状的橘子洲仿佛真的漂游在江面上蓄势待发,一阵山风过谷,一下子带走了那种南方山水的湿热感。坐着缆车,极目楚天舒的壮阔,一时间在心头、在岳麓、在湘江的长沙弥漫开来。
  车过橘子洲大桥,打量着桥两边因为洪水而暂停游览的橘子洲头,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又隔着车窗回望远去的岳麓山,此时阳光破空,云片飘逸,天色正午,湘江浩浩荡荡向北而去,我便有些恍惚,仿佛这一刻,我才真正地感受到长沙,感受到长沙的内涵。它不仅仅有炎夏的闷热,更是一座有着历史、有着人文、有着故事的城市,但这依侬软语的乡音、这伟人留记的山山水水、这闻名中国的臭豆腐,都可以代表却又都不能代表一座长沙城,因为只有和岳麓相连相融的长沙,才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美城;只有像岳麓书院那样的书乡,才能让长沙内外钟灵毓秀;只有像爱晚亭一样不起眼的凉亭,才能在层林尽染的美色中将一个城市的风情点燃;也只有岳麓长沙的一体,才能孕育出各色才子,才能让文人骚客流连忘返……
  我想,岳麓长沙,尽管没有见到金秋的霜叶红山,没有登上让毛主席吟诵的橘子洲头,但有一座衡山岳麓峰,有一座书院,有一个小亭观赏,我已足矣。
其他文献
1  我妈后来不止一次回想起那次意外,后悔自己不该为了张一百元钞票让我爸陪她去县城,可不带我爸她又觉得没底气,怕人赖账,那可是五十斤牛奶的钱。那是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爸骑电动车载着我妈从县城返回,经过太白酒厂附近的转盘时,我爸走神了。眼看电动车就要撞向面前一辆油罐车,我爸却视而不见。我妈拍打我爸的后背“呀呀”地吼,然而,那晚电动车却鬼使神差般刹车失灵。情急之下,我妈双脚着地辅助刹车,可惜我妈高估了自
期刊
花季  她花季的期限  是胎盘内调拨的刻度  当豆蔻的睫毛紧合  一支粉红的花蕾  还带着晨露的余晖  那把裹抹大爱的手术刀  将积攒了十年的阳光切下  植入一汪黑暗的渴求  用少女眼中的那片纯情  拉开那久蔽的黑幕  再摘下能过滤清泉的器皿  连接上一个腐朽的漏斗  让那张浮肿的苦楚  从日夜循环的透析机上解脱  让母体中柔和的金木水火土  调节人间阴阳失谐的凡体  当准备掏出刚停止起伏的跳动时
期刊
候鸟之钟  折损了碧水的  一群白鸥  飞去起风的岸上  对黄昏隐瞒黑曜石的双眼  夕阳落于左岸  暖将息  明月升自右岸  寒将至  深秋里  降的几度  只刻在候鸟之钟  于我着单衣与风  没什么问候  一层昏黄粉末  铺展树木一年尽头  冷杉永远等候圣诞  常青不是树之夙愿  只是一类的宿命  翩跹而至  冷水上的月光  一半的山影有暗中美人的名  另一半用野兽之声喘息  开灯之后  窗子是
期刊
花香  渴望带来了幸福,如同梅花  绽蕊的那天  清新的雾一早散了,有南下的冷空气  凝于庭园  鸟的欢叫比节日慢了半拍  我望着葱郁的香樟树,停留了一下  然后沿着昨夜的花香  走进祝福之中  这个村子已经失去了许多  只能用节日弥补。我想,忍冬花  真的适合于黑夜  正如,你蹑手蹑脚地进来  又嗅着花香出来  值得羡慕的,是你走后的寂静  我不会忘却那缕余香  它绕梁,迷惑了节日后你留下的岁月
期刊
向东,向西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你能让我看见黑夜过去。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只有你能带我走向未来的旅程。  在雁塔晨钟的余音中,我们踏上了丝路采风的征程。七月的风,将旗帜吹得猎猎作响,我唱一首《启程》为自己壮行。  作别长安,一路向西,出陕入甘,风景渐异。天水,这座几乎天天被我念叨的城市,前秦的苏蕙曾经来过,我在梦里陪着她欢喜忧伤,看着她思念流放到了流沙的丈夫窦滔,看着她靠
期刊
良药  秋天,旧病人有顽疾  在越来越干燥的天气里  如被燃烧的植物,心生悲戚  灼热。阳光投出千万银针  胡乱扎人。在这躲无可躲之时  你的目光穿过车辆、马路和行人  不偏不倚地,贴在了我的身上  像一剂膏药,使我清凉,又使我防患癔症  这医术不来自祖传,也并无经验可谈  如此自然,就这么药到病除  但是,这却并不使人生疑  毕竟对的人开药,无需问诊  重要的事  人生五分之一  在半身不遂  
期刊
西塘之西     薄烟笼罩小镇  简朴的白墙黑瓦,立在河畔  石桥沉默许多年  时光旅店的窗前  红烛摇曳,丝绸般  柔和,空留一盏灯  影影绰绰映在水中  带有忧伤的乌篷船,缓缓  驶过,泛起涟漪  搅碎,水中的倒影  千米廊街  那头是前世,这头是今生  灵魂安放,在石皮弄的青苔缝隙  千年的风风雨雨,只为守护这一程  海浪,没有花  大海会苍老吗  或许,也是有皱纹的  白色的浪花,是他渐渐
期刊
朝圣者  大地温热。开始即抵达  每一天  太阳都將从圣湖升起  一种往复循环,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高原的风  吹拂着她们黝黑的面容  高原的雨雪  见证了她们的辛苦和内心的幸福  转山,转水,转日月  她们用等身的长头  撰刻皈依的经文  度量尘世与佛光的距离  站立,双手合十,高举过顶  又迅疾爬伏,额头贴地  我在文字里一遍遍重复这种仪式  修补千疮百孔的灵魂  高原上的石头  远远地看见这
期刊
乡村即景  茅草比杂草肆虐  牵牛人还在失传的山歌里打盹  牛绳已不知去向  各家的一亩三分地  把自己打扮成故事和传说的样子  界限藏于人心  早已停止热闹的纷争  一些土包悄悄隆起  逐渐有了熟悉的姓氏  几间零落的瓦房佝偻成祖宗的慈祥  面目模糊但亲切有余  大门心不在焉  锁住门环上最后的体温  老井已入定  汲水和挑水的声音还在来来往往  整个村庄已倒影成一汪寂寥的深邃  难以打捞起半点
期刊
陈红的诗  叫秋  一片蝉鸣声中  醒来  鸟声 隐没  蝉声震动晚夏的天空  从早上到黄昏  我知道  没有几天  等小虫一开口喊啾啾  就是秋天了  哭的云  云累了,想起了伤心事  坐在天空  哭了一小会儿  地上下起雨来  雨珠就从荷叶上  一颗颗滚落了  宋词的曲调  也跟着湿了  赵帆的诗  致不可相逢的自己  我们彼此给予着高傲  也同时提携着卑微  你是我唯一的亲朋  也包含我众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