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搞坏了脑子”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觉得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哪个更有希望?”几年前,易中天在北大百年讲堂问了陈丹青这么一个问题。此话一出,台下哄堂大笑。
  时刻不忘“黑”中国教育,对易中天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他这个特点。更多时候,他是直接开骂:“中国教育很坏。客气点说叫‘毁人不倦’,还有不客气的,就不说了。最大的毁坏就是使得学生不会思维,根本不会思维,不会想问题,你说这样的教育还行吗?一个民族不会思考到最后只能任人宰割。”
  “成王败寇”太弱智
  “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教育时,总会拿诺贝尔奖当一个质问的理由。”易中天认为,中国教育的成功与否和诺贝尔奖没有任何关系。“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应该看能否大幅提高国民的素质,这远比获得诺贝尔奖重要得多。”他接着说道,“当今社会的教育评价太过急功近利,总是抱着‘成王败寇’的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以至于当今教育和文化显得弱智化,把人的大脑都搞坏了。”
  易中天无数次将矛头直指中国教育,即便是说到自己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
  “这不矛盾。邓小平自己都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恰恰是中国教育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倒是把市场经济的弊病全学会了,卖文凭啊,收高学费啊。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培养出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这才是市场经济最大的贡献,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但是中国教育恰恰没有把这点抓住。中国教育不体现中国精神,体现出中国教育不精神。”
  易中天说,中国当今教育培养出来的更多是“解题高手”,而非“创新人才”。他所期待的和更好的教育是能让人们成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
  中国高校形同养鸡场
  “现在一些小愤青成天说我学术功底不行,我看他们才不行。不过话说回来,错不在他们,而在于现在的高校教育。在我看来,自从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就不断下滑。”易中天将问题指向“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把高校变成了养鸡场。在这个鸡场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了。”易中天解释道,“就是规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天天都在那儿数蛋,就在最近,又突然对你说:哎,你得生些‘创新型’的蛋!我的回答是,滚你妈的蛋!”
  那该是怎样的呢?“有蛋则生,无蛋则养。孟尝君还养士三千呢。”
  我的教育方法是不教育
  其实,在教育问题上,易中天推崇的是“无为而治”。“在我看来,教育部最好什么都别管,学学‘无为而治’,好好领会‘不折腾’的精神。大学的事情就该让校长管。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南京大学的曲钦岳,都是我最欣赏的、深深敬佩的校长。”
  古人云,无为而治是大治。易中天更是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放在教育女儿上。自由是儿童的天性,为什么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道路呢?
  女儿易海贝出生那年,易中天刚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异地求学。两岁时,爸爸不在身边,易海贝变得异常调皮,而且对幼儿园非常抗拒。“古人提倡无为而治,很有道理。海贝不想上幼儿园就不要勉强她。她不是喜欢听故事吗?你就辛苦一点,每天给她讲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她道理,教她识字,我想效果不比上学差。”易中天对妻子说。
  后来女儿开始识字,易中天就给她写信,起初非常简单:“贝贝,爸爸想你。”易海贝把爸爸写给她的信当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后来易中天写给她的信越来越长,她认的字也越来越多,很自然的,在这个读信的过程中,女儿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而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家长就不用那么操心了,到后来,易中天夫妻两个不用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反倒要监督她多休息、多锻炼身体。
  易海贝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大学期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很多学校请我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我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易中天补充道,“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从女儿小的时候起,我就任何事情都和她商量着办。比如,今天中午我们没有矿泉水喝,喝白开水行不行?中午你是想吃面条还是米饭?这些都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你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了。”
  易中天对女儿从不培优,“我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这是摧残人性”。
  易中天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一个女生站起提问,希望易中天送给大学生几句励志的话,“就像长辈对儿女那样”。“既然你把我当做长辈,我也把你当做自己的女儿,”掌声雷动时,易中天话锋一转,“我从来就不对女儿说这种话。”
  易中天说,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像一剂毒药,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
  在易中天看来,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大一统观念”,没有给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在美国,问孩子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想当总统’,底下同学们鼓掌;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想当家庭主妇’,同学们也鼓掌。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对子女最好的父母,也是最累的父母。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其实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
  说完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易中天还不忘“补刀”:“感谢中国教育。正因为中国教育普遍失败,才显得我好像是个人物。”
其他文献
7月12日,2014草莓音乐节在厦门观音山举行。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年一度的草莓音乐节已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户外音乐体验。虽是首次进驻福建,但草莓品牌独特的气质与现场氛围吸引了4万多名观众到场。(郑捷/摄)
期刊
近傍晚的时候,来到福建超越俱乐部的训练场,一眼就看到了张玉宁。  远远看去,时光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混在一群正在练习传球和射门的年轻球员中,他依然是绿茵场上那个夺目的焦点。待训练接近尾声,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张玉宁淡淡地回复道:“哦,好。”走近了,才发现他有些发福,但依然英气逼人。  所谓气场,不过如此。  定好的专访时间一到,张玉宁穿着黑色的俱乐部训练服和人字拖出现。看到摄影师的相机,他愣
期刊
历六月初六这天,罗常自然村的妇女主任连建芳凌晨5点就起床,通知村里的13名妇女到小礼堂集合。随后,她们与其他男性村民一道,在罗常至玉山4公里的村道沿线,参加锄草清沟的“开路”行动。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福建南平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有81户336人,5条村道、山路共16公里的路段需要养护。往年参加“开路”的青壮年男子有100多人,近年来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不足,于是村里开始动员20~
期刊
7月中旬,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出现在福州街头,为市民提供自助办证、借书、续借、还书、书目查询等服务。据了解,福州市五城区首批共布设24个自助图书馆,7月投入试运营,8月全面建成投用。(张嘉奇/摄)
期刊
年,国足破天荒地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然而,呼声很高的张玉宁却没能搭上米卢开往世界杯的这班车。不少球迷调侃,这只能怪张玉宁太帅,主帅米卢担心风头全被他抢走。  “帅”已经成为张玉宁的一个标签,光是听“酷盖”“玉面杀手”这些绰号就知道,令许多球迷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球技,还有那张俊俏的脸。  2011年,《东方体育日报》和《上海热线》联合发起“谁是申花史上最帅球员”的网络调查,张玉宁以2150票和高达2
期刊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黄慎在扬州的最后一年。69岁的他将入古稀安享之年,心里的感伤却远远多过平静。在双松堂寄住5个年头后,由于馆主杨开鼎被调职,他又一次面临着去留的尴尬选择。  扬州是黄慎创作的福地,却无法成为他安度晚年的第二故乡。他辗转于扬州的刻竹草堂、法海寺,还踏上过如皋、江阴的土地,一切都只是为了寻找最后一点留下的可能。在老友汪璞庄的“文园”住了一段日子后,他终于生出了回家的念头。暮
期刊
恐怕连张纪中都不能一下子数清楚,他制作的电视剧里有多少是在福建拍摄的。《神雕侠侣》里的归云庄在永定土楼,《空姐日记》在厦门取景,《西游记》更是把福建的美景拍了个遍。  《西游记》中白骨精老巢、虎口洞、九曲盘桓洞、竹节山场景、悟空斗黄狮精、悟空降九头狮这些戏都是在将乐玉华洞拍的。连张纪中都有些意外:“一个玉华洞就拍成10不同风格的洞穴,满足了《西游记》不同情节的需要。”  福建的美景,吸引着张纪中不
期刊
年巴西世界杯,正如火如荼进行。没有中国队的身影,国人的热情依旧高涨,福建的许多城市同样掀起了足球浪潮。  酒吧、学校、餐馆,随处可见一群人围观世界杯的场景;商场、闹市、商业街,漫天的广告充斥着震撼人们视觉的足球因子……仿佛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变成了球迷。  是激情一时,还是福建的足球氛围向来如此?  来自英国的Kenny,在福州生活了多年。在业余足球赛场上小有名气的他,一直觉得福建就是个足球荒漠:
期刊
建中部沿海的湄洲湾南岸,是泉州的泉港区,肖厝边检站驻扎于此。保卫出入境安全是他们的职责,执法严谨是他们的面孔,而在驻地村民的心中,他们则是亲近的一家人。  我的绿军装哥哥  炎夏的白天总是苏醒得格外早,才7点多,天就亮得透彻,风夹着海水的腥味和湿意,吹得人精神恹恹,忍不住想犯懒。站在厨房门口的连愈聪却看起来精神十足。“奶奶,今天有哥哥要来咱家。”  连愈聪的爸妈都在外地打工,他一直住在泉州市泉港区
期刊
为在美国教育界造成轰动的华人母亲,恐怕没有人比蔡美儿更能引起争议。  2011年,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出版,它引发的家庭教育话题迅速发酵,不到半年就升级为关于教育方式的全球性讨论。《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全球知名媒体大量报道,网上的议论更是铺天盖地。  身份、国籍、观念,不管从哪一角度切入,都可以直接分出阵营。已经出过两本畅销书的蔡美儿,显然能够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敏感神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