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育也应积极契合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展开素质教育改革,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应该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树立科学教育核心思想,从而探寻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点全面展开科素养培养措施。其次是努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反哺创新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最后则是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增添动力。下文,我们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策略。
【关鍵词】小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84-02
引言
科学素养的高低,主要看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的掌握程度、对科学对于社会或个人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当今时代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作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中来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与催化剂,倘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实验教学中毫无学习欲望,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借助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沦为空谈。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不喜欢拘囿于条条框框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喜欢探索未知事物,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日常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创新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学科生学习情感体验。以教学“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实验内容是每组学生都种植黄豆,并观察黄豆的发芽、生长过程,实验需设置对照组。学生每天都要对实验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观察中分析植物萌发、生长所需的条件。实验的参与度很高,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教学之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如运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爱屋及乌”,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学科学习中来。
二、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草根意识
对于教材编排的一些课外实验,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第八单元课题1安排的金属的淬火和回火,安排的自制白糖晶体的课外实验等,除了教材安排的课外实验,教师也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利用家庭厨房中的醋与小苏打反应的实验,在家做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等,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在实验室、学校,其实也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意识到生活处处是学科,身边处处有科学。
三、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促使学习迁移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运用学科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学科现象,关注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并且尝试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检视学科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内化,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实践活动生活化,拓展学习时空
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生活化设计,构建开放式学科课堂,拓展学生学科学习时间与空间,使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学科实践。例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学科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提升技能,进行创造;一方面,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学科实践,社会中有很多热点事件与学科有关,学科实践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1]仇沈平.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6-7.
[2]狄云锋.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4):148.
[3]唐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1,(17):66-67.
【关鍵词】小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84-02
引言
科学素养的高低,主要看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的掌握程度、对科学对于社会或个人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当今时代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作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中来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与催化剂,倘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实验教学中毫无学习欲望,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借助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沦为空谈。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不喜欢拘囿于条条框框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喜欢探索未知事物,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日常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创新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学科生学习情感体验。以教学“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实验内容是每组学生都种植黄豆,并观察黄豆的发芽、生长过程,实验需设置对照组。学生每天都要对实验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观察中分析植物萌发、生长所需的条件。实验的参与度很高,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教学之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如运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爱屋及乌”,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学科学习中来。
二、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草根意识
对于教材编排的一些课外实验,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第八单元课题1安排的金属的淬火和回火,安排的自制白糖晶体的课外实验等,除了教材安排的课外实验,教师也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利用家庭厨房中的醋与小苏打反应的实验,在家做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等,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在实验室、学校,其实也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意识到生活处处是学科,身边处处有科学。
三、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促使学习迁移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运用学科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学科现象,关注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并且尝试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检视学科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内化,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实践活动生活化,拓展学习时空
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生活化设计,构建开放式学科课堂,拓展学生学科学习时间与空间,使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学科实践。例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学科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提升技能,进行创造;一方面,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学科实践,社会中有很多热点事件与学科有关,学科实践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1]仇沈平.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6-7.
[2]狄云锋.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4):148.
[3]唐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1,(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