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可以说是气势恢宏,规模空前,甚至可以说,这种文化辉煌的局面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国人总是对此津津乐道,争论不休,对两千多年前发生的这场“百家争鸣”又发生一场新的“百家争鸣”。
有一种观点认为,百家争鸣直可以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相媲美,并对百家争鸣的历史贡献大加赞赏。看到这个问题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看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更多的是西方流传下來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我们自己沿袭下来的教育模式,西方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今天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很显然是他们先进而我们落后了,问题在于我们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却越来越落后,他们继承的文化传统却是先进的,我想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确实存在问题,另一种就是我们并没用真正继承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
一种观点认为,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有重大意义,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但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在思想文化领域,却不曾再现过那时的辉煌。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之后,在文艺复兴中又浴火重生,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又把它发扬光大,并把启蒙思想向全世界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产生这样的功效的?
也有人并不看好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认为百家争鸣实为百家争君主个人的“宠”,他们的贡献大多是帝王之术、治国之道,把学术问题政治化了,他们并没有容忍不同学术见解的宽阔胸怀,为此,他们举出了一些实例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如: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大夫七天,就杀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少正卯,孟子大骂道家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禽兽也”,法家更是焚书坑儒,与其说是百家争鸣,毋宁归为“百家叫骂”,“自相残杀”。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百家争鸣到底是学术争论还是政治上的互相残杀,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关于这一点,我想会有很多争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四分五裂,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国家四分五裂才会出现文化繁荣,在生活中,持有中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什么不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的局面呢?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面对战国时代的这场大辩论,很多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罗列了,这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对这些观点的比较,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从某种角度出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看到了百家争鸣的重大影响。争论的焦点还是在于产生的原因和价值。现在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机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士”。
士阶层的出现和当时的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各诸侯国除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战国时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达几千人,战国时的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很多优秀的人物受到重用,官至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各诸侯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往往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战国中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稷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齐国这样做得目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目的是称雄诸侯。但他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同时,稷下学宫的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的著作在稷下学宫得以丰富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
刘向在《别录》里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论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里说的是各学派定期的学术例会,他们争论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争论,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而这类学术报告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士宽容的态度,允许士“合着留不合则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种历史环境对诸子百家的形成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以上的春秋战国的学术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这种学术自由的环境,使这一时期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争锋相对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
回想几千年前的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辩论,我不禁感概万千,这个群星闪烁的时代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剩下的就是文化专制、文字狱等一系列文化灾难。看看我们今天的学术争论相比之下显得黯淡无光。我们对战国时期的这场大辩论的探索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今天为什么不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局面应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有一种观点认为,百家争鸣直可以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相媲美,并对百家争鸣的历史贡献大加赞赏。看到这个问题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看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更多的是西方流传下來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我们自己沿袭下来的教育模式,西方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今天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很显然是他们先进而我们落后了,问题在于我们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却越来越落后,他们继承的文化传统却是先进的,我想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确实存在问题,另一种就是我们并没用真正继承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
一种观点认为,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有重大意义,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但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在思想文化领域,却不曾再现过那时的辉煌。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之后,在文艺复兴中又浴火重生,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又把它发扬光大,并把启蒙思想向全世界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产生这样的功效的?
也有人并不看好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认为百家争鸣实为百家争君主个人的“宠”,他们的贡献大多是帝王之术、治国之道,把学术问题政治化了,他们并没有容忍不同学术见解的宽阔胸怀,为此,他们举出了一些实例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如: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大夫七天,就杀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少正卯,孟子大骂道家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禽兽也”,法家更是焚书坑儒,与其说是百家争鸣,毋宁归为“百家叫骂”,“自相残杀”。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百家争鸣到底是学术争论还是政治上的互相残杀,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关于这一点,我想会有很多争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四分五裂,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国家四分五裂才会出现文化繁荣,在生活中,持有中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什么不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的局面呢?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面对战国时代的这场大辩论,很多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罗列了,这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对这些观点的比较,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从某种角度出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看到了百家争鸣的重大影响。争论的焦点还是在于产生的原因和价值。现在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机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士”。
士阶层的出现和当时的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各诸侯国除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战国时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达几千人,战国时的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很多优秀的人物受到重用,官至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各诸侯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往往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战国中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稷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齐国这样做得目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目的是称雄诸侯。但他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同时,稷下学宫的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的著作在稷下学宫得以丰富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
刘向在《别录》里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论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里说的是各学派定期的学术例会,他们争论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争论,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而这类学术报告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士宽容的态度,允许士“合着留不合则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种历史环境对诸子百家的形成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以上的春秋战国的学术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这种学术自由的环境,使这一时期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争锋相对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
回想几千年前的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辩论,我不禁感概万千,这个群星闪烁的时代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剩下的就是文化专制、文字狱等一系列文化灾难。看看我们今天的学术争论相比之下显得黯淡无光。我们对战国时期的这场大辩论的探索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今天为什么不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局面应是一个很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