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关键词:声乐演唱;音色;风格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
一、 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线,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 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象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來,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 声音的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等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四、 风格的掌握
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一个味,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把各种风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调,南辕北辙,与原作差距甚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就是演唱风格)。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五、 韵味的体现
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好的歌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音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结语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晔.《论民族唱法中咬字与共鸣》[J],《平原大学学报》,2001(3):49。
[2]周娟娟.《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回顾与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108-112。
关键词:声乐演唱;音色;风格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
一、 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线,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 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象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來,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 声音的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等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四、 风格的掌握
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一个味,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把各种风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调,南辕北辙,与原作差距甚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就是演唱风格)。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五、 韵味的体现
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好的歌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音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结语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晔.《论民族唱法中咬字与共鸣》[J],《平原大学学报》,2001(3):49。
[2]周娟娟.《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回顾与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