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爱情 面包=美满的婚姻”观念的凸显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渗透的先进的婚姻观。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身份赋予、叙事视角的立体转化、书名设置的独到之处,三个角度来分析简·奥斯丁是如何凸显其独特、新颖的婚姻观。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叙事视角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不同婚姻爱情观下不同的婚姻状态的对比,简·奥斯汀确立了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代,她认为最正确最先进的婚姻观——“志同道合式”的建立在爱情与经济保障基础之上的婚姻。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小说中凸显以及确定认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观的呢?下面将从女性意识的身份赋予、叙事视角的立体转换以及书名设置的独到之处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身份:独一无二的人生观、婚姻观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英国确立,但封建保守思想仍占据主导。女性受到普遍歧视,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中都是属于男性的附庸品。随着工业化带来物质生活的提升,平民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女权运动的兴起。西方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加之欧洲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影响,许多有思想的中产阶级女作家开始用文学方式倾诉女性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对抗父权社会的统治。简·奥斯汀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站在“人”的角度,对女性进行研究。
  首先,简·奥斯汀赋予了伊丽莎白独一无二的人生观。她渴求与男性相同的自由平等,这是与小说中所有女性相比伊丽莎白最显著的品质。伊丽莎白并非是传统文学中的听话宝贝、家庭天使,而是与男性一样的理性与智力在身份赋予上就实现了女主角地位的凸显。奠定了她与达西之间“傲慢与偏见”的冲突,更重要的是为后来两人的“志同道合”的婚姻观提供了先决条件。
  其次,简·奥斯汀赋予了伊丽莎白先进的婚姻观。她追求幸福的婚姻,在她看来“幸福”是有前提的:男女双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不应有太多的门第世俗观念杂入其中。美满的婚姻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正是因为如此,伊丽莎白先后拒绝了柯林斯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并对此表现出不屑与蔑视。达西先前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让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爱情,更不可能有美满的婚姻。所以当伊丽莎白看到达西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也就消除了误会与偏见。
  最后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简·奥斯汀展示了四种不同的婚姻观: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志同道合式”、吉英与彬格莱的“爱情至上式”、夏绿蒂与柯林斯的“功利主义式”以及丽迪亚与韦翰的“轻率式”。而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观是赞同的。她重视婚姻中的人格独立,相互了解之上的两情相悦。但是却有不乏用丽迪亚与韦翰的”轻率式“婚姻作对比,来凸显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是愚蠢的。换而言之,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傲慢与偏见》小说内容上,简·奥斯汀通过三个方面的描写来传达自己独特、新颖的婚姻观——“没有爱情的面包是错误的,但没有面包的爱情是愚蠢的。”实际上,爱情、金钱、婚姻,这三者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代都有着微妙的关系。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婚姻还要以金钱为条件,同时爱情本身即是以素质、智慧及品德为基础的。①
  二.结构: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
  叙事视角是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传统的分类是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纳特在《叙事话语》中用“聚焦”代替视角,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其实这与传统的分类并无大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讲述爱情观与婚姻观题材的小说,从题材上来讲难免会有狭窄与审美疲劳之感。但是为何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被当作一部经典作品被人解读。我想不仅是其内容层次上反映的深层次内涵,還应有作者构建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叙事视角。纵观全书,简·奥斯汀采取以零聚焦型视角来进行叙事。她是以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身份来关照着全书的人物与事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简·奥斯汀在对这种叙事特权的使用上是相当节制与谨慎。出于对某些特定的情节的需要,用作品中的某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的内聚焦叙事。《傲慢与偏见》对传统小说的零聚焦型做了适度的调整与改进,让内聚焦型叙事出现零聚焦型叙事的框架之中,构建了一个零聚焦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的立体叙述格局。
  《傲慢与偏见》的前十章,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是零聚焦视角,全方位的关注着文中的人物与事件,对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在全篇的开头,班纳特先生和太太那段对话引出了班纳特家姐妹婚嫁的问题。这时读者就被告知了小说的中心情节。可是当我们被告知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中大女儿吉英和二女儿伊丽莎白一样才貌双全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谁才是故事的主角呢?从后几章的叙述看来,作者似乎将吉英与彬格莱先生的感情线放在主位,而伊丽莎白与达西则隐居其后。随着情节的深入,读者对全局已有了大致的了解,立足于客观的期待视野。作者给予伊丽莎白的关注愈来愈多,也就将小说的叙事视角自然而然的转入到伊丽莎白的身上。在第七章中,吉英按照自己母亲的意思去骑马,患上感冒,最后留宿在彬格莱先生家中。按照我们之前的猜想,若简是女主角的话,“叙事者”应跟随着吉英在彬格莱先生家中。但作者却将“叙事者”留在了伊丽莎白的身边,简的情况仅仅通过一封书信来带过。②在此处,我们能感觉到伊丽莎白向我们悄然走近,而吉英则在无形中与读者产生了距离。作者对视角的谨慎有效的错位处理实际上是完成了女主角的凸显与归来。如果不是这种悄然地转换,伊丽莎白是不会来到达西身边进行进一步的接触。在其后的章节里,伊丽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与焦点。小说中的人与事物主要由她去亲眼见证与耳闻目睹。在第十章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这一内聚焦人物视角来聆听彬格莱小姐与达西先生的对话。这里不仅仅是局限于视觉与听觉,还包含了感知以及伊丽莎白的认知态度。③作者采用内聚焦伊丽莎白的视角来观察其他人物和事件,也为读者窥探她精细隐藏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契机。   这也就能从叙事视角上解释为何伊丽莎白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爱》中的女主角。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既然伊丽莎白与达西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那么简·奥斯汀在文中构建的立体交错的叙事视角中,采用伊丽莎白作为她内聚焦叙事的聚焦人物,也代表着对男女主角的爱情婚姻观另一个角度的认同。在文中描绘的四种不同婚姻观中,作者最认可男女主角的“志同道合式”的婚姻观,或许从叙事学角度给予了一个解答角度。
  《傲慢与偏见》中这种纵横交错的叙事视角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是来自于作家理性的自觉的审美构建。④即“心灵力量的一种稳健而有序的和谐,一种必然以理智为首要的和谐。”⑤简·奥斯汀将理性的观念与真切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小说的形式方面来凸显其先进的婚姻观。
  三.标题:“傲慢”与“偏见”的博弈
  简·奥斯汀成书时为此部小说提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改为《傲慢与偏见》。从书名的设定与更改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傲慢”与“偏见”的博弈。在小说中,作者让伊丽莎白以片面的见解来对抗达西那种对人傲慢无礼的态度,这标志着蓬勃兴起的民主思想与僵化的等级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较量。在这种博弈与较量之中生成的先进的婚姻观也是简·奥斯汀极力想要凸显的地方。
  《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是贵族,伊丽莎白是中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出生决定了他们看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作为上层社会的一员,达西最初对于中产阶级的伊丽莎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这是他长期接受贵族教育熏陶的必然结果,也是阶层差异的自然流露。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当中所盛行的民主思想的一种直接反映。在资本化的时代提倡自由、民主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伊丽莎白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当达西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她的时候,伊丽莎白的心里是嗤之以鼻的,她觉得不可思议以及匪夷所思。为何达西会有如此傲慢的态度。这就也反映了新时代的女性追求平等人格尊严的理念。当然,这种标题的设置与对伊丽莎白女性意识身份的赋予是相得益彰的,它们都在独特的维度凸显着简·奥斯汀对新旧观念在意识形态较量的清醒认识,对新颖先进的婚姻观的表达。
  四.结语
  “文学即人学”,《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既能从当时的社会出发,但又能跳出那个时代,到达共通的时代。简·奥斯汀文中凸显的婚姻观放在她所处的时代是具有先进性的,对于现代迷失在物质化生活里的人仍具有启发性。简·奥斯汀立足于人性与生活诠释出的婚姻观在如今乃至后世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崇。
  参考文献
  [1][英]簡·奥斯汀:《傲慢与偏激啊》,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英]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宗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陈俊:《试论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智慧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教育智慧表现为一种理念,是一种反思和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作为班主任大家都奢望着自己能有满脑子的“灵丹妙方”可以治愈孩子们的“百病”。但教育真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教育的智慧真这么简单吗?  关键词:教育智慧 小事谈起  提到教育智慧,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们肯定不会陌生,因为现在大家无不竞相追捧,都奢望着自己能有满脑子的“灵丹妙方”可以治愈孩子们的“百病”。那些深入
西方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表现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系列演变过程中,文学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折射,足以成为观照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面明镜。然而为何从英美文学中能够窥探西方现代进程呢?究其根源,英美两国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文化上的输出也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英美文学的繁盛足以代表了整个西方文学。而且英美文学既是英语文
记得当初,刚刚读罢黄石作家、鲁院湖北班同学陈凯雯散文集《茉莉花开》里头几篇的时候,我便敏锐地觉出了她的与众不同。之后继续读,直到读完,并不断回味,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强烈以至更加清晰。我个人认为,陈凯雯散文的与众不同,很大成分在于文本的不同。她的散文,应该称之为诗散文。  什么是诗散文?顾名思义,诗散文就是诗一样的散文,应该说,它与我们惯闻常见的散文诗是不同性质和不同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是散文化的诗
我最近读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写的随笔式散文《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很有感触。原文不长,先阅读后欣赏:  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沈谊芳(湖北孝感)  一年前,你和我一起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欢喜不已。巧克力,你要了一包;油画棒,你拿了一盒;酸牛奶,又买了一提。后来,漂亮的芭比又吸引了你的目光。你紧紧抱着芭比,恳求的目光望向我,许久许久。而我,只是微笑地摇头摇头再摇头。不得已,你放下了芭比。默默
内容摘要:诗作者陈阳是革命老区红安县的一名现在校高三女学生,她创作的一组小诗《春暖花开》《时光不老》《夏至将至》,以季度时令为中心来抒情咏怀,表达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青春未来的憧憬。尤其是这组小诗都很好地学习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创作传统,善于把抽象意念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虚中见实,实中含虚。三首小诗既有各自的独立标题,又有主题的前后连贯,还有节奏的变化对比,从而构成了一支青
内容摘要:把文学叫做“人学”,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而要“以人为描写的中心”来“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就应全面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立体地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从而达到像高尔基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
内容摘要:现今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又缺乏求职技巧且自信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弱,因此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心仪的工作。语言交际能力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求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语言能力缺失的重要表现,探究语言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帮助大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就业。  关健词:大学生 就业 求职 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由于国
内容摘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据说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自题居室的一副励志联,它看似写景,其实包含着很深的哲理。若仔细揣摩的话,这两句除可以表达对人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外,用来比喻和形容现代短诗与微型诗评也是极其恰当的——诗好何须长,评赞不在微。本文所摘选的一组现代短诗,通常都在20行以内;本人所写作的微型诗评,通常都在600字左右。通过阅读鉴赏,交流审美感受。   关键词:现代短诗 微型诗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对于新中国来说其意义无需多言,而就文坛而言,也是具有巨大文学史意义的。自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以区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文学”,这四十年来,我国的文坛发展可谓是朝气蓬勃,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中的佼佼者不仅获得了我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国家级大奖,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等一些国际性文学大奖。如此琳琅满目的作家作品,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两大既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主题类型,反映了中国民間故事中性别叙事的不同形态。本文试图从主题入手,对这两类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挖掘两类主题叙事模式背后的性别文化传统、性别制度结构及两性权力关系,展现那些被夫权制压抑个体生命特质的他者女性的经验和感受。  关键词:望夫故事 寻夫故事 主题 比较研究  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较广并深受民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