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6月11日,据《法治周末》报道,位于江苏沭阳县城的民办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被当地政府强行征地拆迁,占地40余亩的学校土地,以1亿多元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只给学校800多万元补偿。这引起社会热议。
民办职校土地被强征
“我校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而县政府征收只给700多万元补偿,一平方米才合800多元,这点钱不要说在同地段买商品房,就是自己建房也不够,还不到建设成本的一半。”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岳增贵如此反映。
岳增贵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学校所在的地块成了县城的中心,地价不断升值,县政府便以学校建设风格落后、各项配套设施较差、对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影响为借口,将学校强行征收拆除,然后以1亿多元把地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
据岳增贵介绍,早在2003年,为了落实时任江苏省委领导的指示,为昆山等地区电子企业输送熟练劳动力,沭阳县委领导亲自招商引资,于是,岳增贵等人便投资设立了民办的电子学校。至2007年,学校在籍生达5000余人,学校获得了各级政府教育机构的表彰,沭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领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正当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之时,2008年,学校所在的地块被县政府看中,要搞商业开发,拿出来挂牌出让,学校被县拆迁办叫停招生。不知何故,这次挂牌成交后流产了,2010年、2011年,又被两次挂牌、两次摘牌。但直到现在,5年了,学校一直面临拆迁状态,无法办学,致使学校遭受巨大损失。
维权路官官相护?
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称,江苏沭阳县民办的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被当地政府强行征地拆迁,占地40余亩的学校土地,以1亿多元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只给学校800多万元补偿。这再度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在大搞“卖地财政”时有多么赤裸。面对一所在校生曾达5000多人、可作为解决就业与用工荒之间桥梁的职业学校,当地不但没有积极扶持,反而看上了人家的地皮。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难道不是杀鸡取卵?
征地就罢了,理当给予被拆迁者合理的补偿,够人家“重起炉灶再开张”。可沭阳县却试图以“仨瓜俩枣”打发学校。其中,更存在蹊跷。
据了解,当地还有其他民办学校与医院被拆迁,都采用“拆一还一”的安置方式。可到了东南电子学校,却“不适用”上述办法。这是否是由于东南电子学校没与当地领导“搞好关系”?无论如何,同样的征地,不同的补偿,让人看不懂。
此外,2010年1月该地块首次挂牌出让,有客商以4500万元摘牌,后摘牌人被取消竞得资格。当时,该地块的拆迁安置补偿费定为2746.98万元。2011年6月,该地块再次出让,价格翻番至10010万元,安置补偿却降到800多万元。地价涨了一倍多,补偿却大幅缩水,这账是咋算的?
尽管学校不同意,土地还是被出让了,纠纷却一直在继续。现在的情况是,学校坚决不腾退,当“钉子户”;开发商3年前就向县政府支付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拿到地。学校先是向省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省政府却支持沭阳县的补偿决定。学校又向上级法院起诉沭阳县政府,宿迁市中级法院却将案件移交给沭阳县法院。面对本县政府成被告,沭阳县法院“不出人意料”地驳回了学校的诉讼请求……
政府不应与民争利,政府当依法行政,上级对下级的错误绝不能护短,法院审判应秉承法治精神与独立性,这些原则性的话语已被无数次地重复。但面对一些行政侵权案例的肆无忌惮,还有或明或暗的权力包庇与干预司法,真摊上此类事的当事人往往欲哭无泪。本案经媒体曝光,或许会步入更高层的领导“高度重视”、责令有关部门认真调查、迅速解决的套路。即便如此,人们就能释然欣慰吗?
创业成果能否替代课程学习
中国教育报 2014-06-09
近三年来,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届毕业生创业率分别达8.5%、13.8%、14.2%,连续3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义乌工商学院目前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高校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基地,全校共有1800余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小老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这样的成绩,源于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学院创造性地使用了课程替代:创业学生可以用创业取得的经营业绩来替代某些课程的学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义乌工商学院对创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调研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用课程替代合理平衡创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创业型学生脱颖而出。
义乌工商学院《课程替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为鼓励学生创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创业教育活动形式。创业活动的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以替代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科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课程替代鼓励创业学生以自学、旁听、与任课教师单独联系等多种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对于课程替代的横空出世,国内有学者也有担忧,认为义乌工商学院的初衷是“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或学习僵死无用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尽早进入社会”,认为义乌工商学院所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与陈旧,但却使教育彻底庸俗化。课程替代甚至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只是让教室提前成为商场,学生们提前成为小商贩。
中职生淡然看高考 压力不减出路不少
南方日报 2014-06-10
从高考结束到放榜前,考生的压力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小。不过,相对于高中生过高考独木桥的压力,中职生显得较为淡定。
小梅是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考试的内容都在我们学的范围内,不会太难。”考完后,她心情显得很轻松。小梅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实习,但她希望能继续在学校学习。“那些找工作的同学,也是玩一段时间才工作的,感觉学不到太多东西”。 小梅认为,比起高中生高强度的复习,他们虽然稍微轻松点,却也压力不小,“毕竟还是想拼一下,读更好的学校和选择更好的专业”。
考生小钰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她学的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这被她认为是以后一定会“更火”的领域,“很多广告公司、网络公司都需要这个专业,所以就跟着潮流学了”。小钰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学生,100多人都来参加高考了,“有50多人已经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
在小钰看来,大部分中职生都会选择高考,但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专业学习好的学生,早已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心仪的学院,专业没那么好的学生都会参加高考,希望在大专院校继续学习原来的专业,或者转学其他专业,也可以直接出来工作”。
正是因为有“退路”,小钰也尽量让自己保持好心态。“只要专业学好,以后也不愁找工作,未来还是要靠自己。”小钰希望自己至少能考上大专院校,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不断提升自己”。
辽宁虚假办学案:4年骗取国家补贴逾400万元
新华网 2014-05-23
辽宁省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日公布了一起虚假办学骗取国家巨额补贴案。涉案三人中,牵头的李平今年51岁,案发前是本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级主任科员;郎杰(50岁)和林某某(59岁)都没有办学经验。
据李平到案后的供述,“2007年9月,我与郎杰、林某某共谋申办普惠制学校牟利,由林某某担任校长兼法人,郎杰和林某某出钱办学校和管理,我负责审批申办学校手续,挣钱大家分。”随后,李平提供其他民办学校申办手续复印件让郎杰照着做,将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假申办手续审核通过,获得办学许可证,成为普惠制学校。
学校创办后,为应付检查,李平曾多次提前告知郎杰检查时间。身为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的林某某交代,学校自2007年成立以来,从未按规定课时上课,只在人社局检查的时候上课,学员是雇来的。“郎杰给人社局相关人员好处费,以应付检查。”她这样透露。
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定书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李平三人利用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的资质骗取国家补助就业专项资金171万余元。
2007年8月起,李平在负责受理审查申办人崔某某申办的本溪市腾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期间,使不具有大学学历和教师资格的崔某某通过审查,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兼法人。2008年至2012年,这所学校骗取国家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共计262万余元。
至此,李平参与的两起虚假办学事件,共计骗取国家补贴款433万余元。
(以上各媒体报道,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民办职校土地被强征
“我校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而县政府征收只给700多万元补偿,一平方米才合800多元,这点钱不要说在同地段买商品房,就是自己建房也不够,还不到建设成本的一半。”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岳增贵如此反映。
岳增贵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学校所在的地块成了县城的中心,地价不断升值,县政府便以学校建设风格落后、各项配套设施较差、对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影响为借口,将学校强行征收拆除,然后以1亿多元把地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
据岳增贵介绍,早在2003年,为了落实时任江苏省委领导的指示,为昆山等地区电子企业输送熟练劳动力,沭阳县委领导亲自招商引资,于是,岳增贵等人便投资设立了民办的电子学校。至2007年,学校在籍生达5000余人,学校获得了各级政府教育机构的表彰,沭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领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正当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之时,2008年,学校所在的地块被县政府看中,要搞商业开发,拿出来挂牌出让,学校被县拆迁办叫停招生。不知何故,这次挂牌成交后流产了,2010年、2011年,又被两次挂牌、两次摘牌。但直到现在,5年了,学校一直面临拆迁状态,无法办学,致使学校遭受巨大损失。
维权路官官相护?
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称,江苏沭阳县民办的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被当地政府强行征地拆迁,占地40余亩的学校土地,以1亿多元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只给学校800多万元补偿。这再度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在大搞“卖地财政”时有多么赤裸。面对一所在校生曾达5000多人、可作为解决就业与用工荒之间桥梁的职业学校,当地不但没有积极扶持,反而看上了人家的地皮。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难道不是杀鸡取卵?
征地就罢了,理当给予被拆迁者合理的补偿,够人家“重起炉灶再开张”。可沭阳县却试图以“仨瓜俩枣”打发学校。其中,更存在蹊跷。
据了解,当地还有其他民办学校与医院被拆迁,都采用“拆一还一”的安置方式。可到了东南电子学校,却“不适用”上述办法。这是否是由于东南电子学校没与当地领导“搞好关系”?无论如何,同样的征地,不同的补偿,让人看不懂。
此外,2010年1月该地块首次挂牌出让,有客商以4500万元摘牌,后摘牌人被取消竞得资格。当时,该地块的拆迁安置补偿费定为2746.98万元。2011年6月,该地块再次出让,价格翻番至10010万元,安置补偿却降到800多万元。地价涨了一倍多,补偿却大幅缩水,这账是咋算的?
尽管学校不同意,土地还是被出让了,纠纷却一直在继续。现在的情况是,学校坚决不腾退,当“钉子户”;开发商3年前就向县政府支付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拿到地。学校先是向省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省政府却支持沭阳县的补偿决定。学校又向上级法院起诉沭阳县政府,宿迁市中级法院却将案件移交给沭阳县法院。面对本县政府成被告,沭阳县法院“不出人意料”地驳回了学校的诉讼请求……
政府不应与民争利,政府当依法行政,上级对下级的错误绝不能护短,法院审判应秉承法治精神与独立性,这些原则性的话语已被无数次地重复。但面对一些行政侵权案例的肆无忌惮,还有或明或暗的权力包庇与干预司法,真摊上此类事的当事人往往欲哭无泪。本案经媒体曝光,或许会步入更高层的领导“高度重视”、责令有关部门认真调查、迅速解决的套路。即便如此,人们就能释然欣慰吗?
创业成果能否替代课程学习
中国教育报 2014-06-09
近三年来,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届毕业生创业率分别达8.5%、13.8%、14.2%,连续3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义乌工商学院目前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高校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基地,全校共有1800余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小老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这样的成绩,源于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学院创造性地使用了课程替代:创业学生可以用创业取得的经营业绩来替代某些课程的学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义乌工商学院对创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调研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用课程替代合理平衡创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创业型学生脱颖而出。
义乌工商学院《课程替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为鼓励学生创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创业教育活动形式。创业活动的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以替代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科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课程替代鼓励创业学生以自学、旁听、与任课教师单独联系等多种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对于课程替代的横空出世,国内有学者也有担忧,认为义乌工商学院的初衷是“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或学习僵死无用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尽早进入社会”,认为义乌工商学院所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与陈旧,但却使教育彻底庸俗化。课程替代甚至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只是让教室提前成为商场,学生们提前成为小商贩。
中职生淡然看高考 压力不减出路不少
南方日报 2014-06-10
从高考结束到放榜前,考生的压力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小。不过,相对于高中生过高考独木桥的压力,中职生显得较为淡定。
小梅是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考试的内容都在我们学的范围内,不会太难。”考完后,她心情显得很轻松。小梅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实习,但她希望能继续在学校学习。“那些找工作的同学,也是玩一段时间才工作的,感觉学不到太多东西”。 小梅认为,比起高中生高强度的复习,他们虽然稍微轻松点,却也压力不小,“毕竟还是想拼一下,读更好的学校和选择更好的专业”。
考生小钰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她学的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这被她认为是以后一定会“更火”的领域,“很多广告公司、网络公司都需要这个专业,所以就跟着潮流学了”。小钰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学生,100多人都来参加高考了,“有50多人已经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
在小钰看来,大部分中职生都会选择高考,但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专业学习好的学生,早已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心仪的学院,专业没那么好的学生都会参加高考,希望在大专院校继续学习原来的专业,或者转学其他专业,也可以直接出来工作”。
正是因为有“退路”,小钰也尽量让自己保持好心态。“只要专业学好,以后也不愁找工作,未来还是要靠自己。”小钰希望自己至少能考上大专院校,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不断提升自己”。
辽宁虚假办学案:4年骗取国家补贴逾400万元
新华网 2014-05-23
辽宁省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日公布了一起虚假办学骗取国家巨额补贴案。涉案三人中,牵头的李平今年51岁,案发前是本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级主任科员;郎杰(50岁)和林某某(59岁)都没有办学经验。
据李平到案后的供述,“2007年9月,我与郎杰、林某某共谋申办普惠制学校牟利,由林某某担任校长兼法人,郎杰和林某某出钱办学校和管理,我负责审批申办学校手续,挣钱大家分。”随后,李平提供其他民办学校申办手续复印件让郎杰照着做,将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假申办手续审核通过,获得办学许可证,成为普惠制学校。
学校创办后,为应付检查,李平曾多次提前告知郎杰检查时间。身为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的林某某交代,学校自2007年成立以来,从未按规定课时上课,只在人社局检查的时候上课,学员是雇来的。“郎杰给人社局相关人员好处费,以应付检查。”她这样透露。
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定书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李平三人利用本溪市生源职业培训学校的资质骗取国家补助就业专项资金171万余元。
2007年8月起,李平在负责受理审查申办人崔某某申办的本溪市腾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期间,使不具有大学学历和教师资格的崔某某通过审查,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兼法人。2008年至2012年,这所学校骗取国家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共计262万余元。
至此,李平参与的两起虚假办学事件,共计骗取国家补贴款433万余元。
(以上各媒体报道,并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