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融会创新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17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3)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于2013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交流中心举行。大会以“知行合一、融会创新”为主题,以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推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创新与推广。本次大会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等地的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共300多人参加。会议以主题演讲、论文发表、中小学教师论坛、研究生论坛、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交流平台。
  [关键词]GCCCE;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003-08
  一、引言
  第17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The 17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简称GCCCE2013)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于2013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交流中心举行。GCCCE2013会议主题为“知行合一、融会创新”,以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推动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创新与推广。本届大会由主题演讲、子会议、工作坊、中小学教师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子会议主题分别是:(1)学习科学、电脑辅助合作学习、人工智慧教育应用;(2)数位化教室、行动与无所不在学习;(3)悦趣化学习与社会;(4)科技于高等教育、成人学习与人力绩效;(5)科技增强语言学习;(6)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及学习评量;(7)数位科技、创新与教育。
  工作坊的主题分别是:(1)数位学习科技创新应用研究;(2)情感运算与学习同伴;(3)平板电脑与个性化学习;(4)数位学习与资讯通讯技术;(5)ICT辅助成人与继续教育;(6)数位化测验与评量;(7)数位公益;(8)质性研究于计算机教育之应用与心得;(9)数位教育游戏;(10)计算机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11)移动与泛在学习的趋势探讨。
  本次大会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等地的学者、教师及研究生300多人参加。论文投稿总数332篇,录取206篇论文,长论文54篇,短论文109篇,海报论文43篇。长论文录取率22.6%。每篇至少分配两位评审委员审阅。最终评选出大会优秀论文5篇,最佳论文奖1篇,优秀学生论文奖3篇。最佳学生论文奖1篇。中小学教师论坛中评选出优秀教师论文奖10篇。
  二、大会主题演讲综述
  通过GCCCE会议组织程序提名讨论后,邀请各地区的学者代表作为主题演讲者。本次大会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李荣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台湾中央大学陈国栋教授作主题演讲。
  (一)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与反思: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经验
  李荣安以“新加坡ICT教育应用研究:10年的历程”为主题,分享了新加坡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经验、机会与挑战。
  首先,他提到21世纪的学习是知识世纪、数码(数字)革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竞相促进21世纪学习。
  新加坡对教育的要求经历了三个阶段。(1)生存驱动阶段(1959-1978年):“即插即用”,集中式、经济需求驱动、“练习一实践”式的教育。(2)效率驱动阶段(1979-1996年):知识学习驱动,提高技能、发展技能转化应用的能力、提供技术专业知识。(3)愿景驱动阶段(1997年-至今):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一期和第二期。新加坡教育系统未来的挑战: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三期。
  新加坡教育部ICT总体规划:(1)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一期(1997-2002年):学校配备基本ICT设施;教师具备基本的ICT教学能力。(2)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二期(2003-2008年):关注ICT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广泛性;ICT与课程相融合:前瞻性的学校开展ICT教学创新实践活动。(3)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三期(2009-2014年):加强ICT与课程、教学与测试的融合;专门化的、基于实践的教师职业发展:改善ICT配备。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NIE)是新加坡唯一的综合性师范培训中心,也是新加坡的教育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新加坡全国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李荣安介绍说NIE的研究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在NIE、教育部与学校的对话与合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共性而非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以相互的优势为依托,制定相应的框架与课程。帮助我们的老师更好地进行职业学习。”
  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过程紧密结合教育部、学校、大学研究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实践者:实施创新,设计、改进创新,发现问题,提供反馈。研究者:解读政策中的概念,从研究结果中寻找启示。发现和确定问题。进行“元”研究,开展研究。决策者:规划主题,决定政策,提供指导,调整政策,分配资源。
  最后。李荣安介绍了促使ICT发生变革的研究,包括:“小组贴纸”、“成语,动起来!”、“第二人生”、“治国之道x”。主要是对合作知识建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拓宽与加深,“犯错”直觉资源,亲身体验对话与反思等主题进行的研究。李荣安提出NIE未来的研究将会注重平等的学习机会,情景化的学习经验:拓展的视野。解构的知识,挣脱传统课堂学习的束缚等方面。
  (二)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理论与实践
  王陆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提出教师学习的2.0时代已经到来。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三转五让。三个转变: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注入教学”转为“启发教学”。“知识传授”转为“知能并重”。五让: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述、动手、结论。并提到目前教师专业学习的现状是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低、专业培训太多,希望通过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能够帮助教师发展。王陆通过设计、创建、反思、发展四个部分,阐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理论与实践。   1.设计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Online Practice,简称COP),COP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非正式学习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及同侪合作与反思性对话。分享教师们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设计包括四个方面。(1)系统架构的设计:网络支撑平台提供资源与服务。由助学者、教师、专家共同聚焦课程对话、反思、分享;(2)学习活动的设计: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包括发现问题、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同侪互助与专家引领等;(3)知识转换的设计:个人隐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组织隐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4)资源流通路径的设计: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知识创生。
  2.创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创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包括两个方面。(1)创建学习活动:观看别人的案例,大学专家与教师一起进行反思,召开教师会议,大学支持使用工具作案例分析,教师形成新的计划,教师开始新的行动;(2)创建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再生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服务。研修支持服务。
  3.反思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两个反思焦点:实践性知识是否增长,教学实践行为是否改进。针对所有参与研究项目学校的三类教师:新手教师,胜任教师,成熟型教师。通过课堂视频案例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评估。(1)实践性知识有增长趋势:教育信念、人际知识、策略知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自我知识、反思知识呈现增长趋势;(2)教学实践行为有所改进:有效性提问有所改善,教师的回应方式有所改善,对话深度有所改善。
  4.发展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COP学术年会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主题分别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2010年):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理论与实践(2011年);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2012年):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共享与学习(2013年)。
  (三)数字时代电子教科书的探索——机会与可能性
  陈国栋以“数字时代电子教科书的探索”为主题,层层递进地探讨电子教科书的形式、特点、使用策略等。首先提出电子教科书比纸本教科书学得更好吗?有哪些不同的形式与编辑内容?谁应该使用电子教科书?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达到什么效果?围绕这一系列问题逐一进行展开讨论。
  电子教材的阅读策略包括:(1)SQ3R策略(观察Survey,问题Question,阅读Read,叙述Recite,评论Review);(2)基于探究的阅读;(3)阅读引导,学习引导,智能引导。并提出使用阅读策略的技术支持:(1)多媒体;(2)智能工具(鹰架工具、知识库);(3)思维跟踪和记录工具的特征:可视化、路径化、可分析化;(4)模拟与游戏(情景化、真实化、基于游戏的学习)。
  每一个层次的学习(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具有不同的设计,在阅读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阅读策略。(1)准备阅读阶段:预览,分析教材的特点,分析教材结构特点,导读,查找关键词,扩展词汇量;(2)阅读阶段:通过上下文理解,根据注释阅读。确定重要和不重要的观点和信息。使用概念地图、想象、做笔记;(3)叙述阶段:回应原文、得出结论、做判断;(4)阅读不同类型的教材:阅读报告、阅读数据图表、阅读文学作品、翻阅使用指南;(5)用于教学的阅读:在阅读前问问题,在阅读中问问题(理解原文、推断、做连接、思考、做笔记),阅读后问问题(总结主要思想、思考阅读过的内容)。
  陈国栋介绍了已做的研究,包括阅读(眼动)的路径、监控学习状况、随读随发出问题、共享注记、重新编排纸本教科书、纸本与数字的混合笔记(钢铁人)等。并以“辅助学生使用SQ3R来阅读教科书”为案例,探讨在电子教科书上运用辅助建构知识架构的工具阅读效果。
  他提出在数字环境中设计一个电子教材系统支持初学者使用SQ3R的阅读策略:(1)阅读指南、记住阅读的目的、记住SQ3R策略的步骤、记住提供的示例;(2)建构SQ3R的引导系统;(3)以知识架构树整合各步骤笔记;(4)注记地图整合在不同页面中的注记。图1为电子教材系统中学习者阅读使用说明的界面。
  三、子会议学术交流与分享
  (一)学习科学、电脑辅助合作学习、人工智慧教育应用
  学习科学、电脑辅助合作学习、人工智慧教育都是联结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形成的研究领域。本次大会的学习科学领域聚焦在知识翻修(共建)(Knowledge Building,KB)、同侪学习、鹰架等方面。
  台湾中央大学谭羽涵和陈斐卿在《知识翻修活动的张力:设计与涌现的二元论观点》的研究中,从设计与涌现的二元论观点,发现学习者参与知识共建发帖时常有来自同侪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源与知识共建主张的四种原则有所抵触:(1)“内隐的实时评价”引致同侪较劲;(2)同侪审视下“知识建构民主化”落实困难;(3)“想法持续改进”威胁人际互动;(4)“知识建构注重对话”对同侪压力的默认无暇顾及。
  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庄益瑞和詹炳坤在《同侪互问互答互评的班级合作学习策略》中提出,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有包括成员缺乏独立学习能力、混水摸鱼搭便车、装笨效应、独断效应、为争取荣誉而牺牲能力差、学习成就评鉴不易等问题。学生在进入教室前就已经准备好,才能有效互动。课后活动应该与课前和课堂有连贯性的学习经验相关。因此,以同侪互问、互问与互答的学习策略,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提升课堂互动学习的效果。
  台湾中央大学郑年亨等学者在《国小数学文字题解题计算机鹰架之成效与潜在问题》的研究中,以小学数学文字题为例,设计了一个小学文字题的计算机解题鹰架。发现计算机解题鹰架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字题解题能力,有效降低判断多余条件与计算方法的错误率,还能够提升理解题意的能力。同时发现到鹰架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剥夺了学生自行解决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感觉解题过程是重复且无趣的。因此。未来的设计应该重新检视鹰架的背后假设,并解决这种过度鹰架的潜在问题。   在电脑辅助合作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Web 2.0工具和技术、Facebook、平板电脑技术,对认知层次、知识认识,及生物、数学、社会学习等不同学科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
  香港中文大学张学琪等学者在《运用Web 2.0工具支持网络探索(WebQuest)以提升学生认知层次》的研究中,提出为解决传统WebQuest存在的单向网上知识发放问题,运用Web 2.0工具(Blog、Wallwisher)搭建互动平台,提供在线多向管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通过Web 2.0的工具建立知识建构社群。利用知识建构社群中的社会化对话作为支架。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目的(Epistemic Aim)。从而达到知识认知(Epistemic Cognition)。
  在人工智慧教育应用领域,主要是对教学型专家系统、自动评分辅助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台中教育大学吴承璋等学者在《程序设计教学的自动评分辅助系统》中,提出程序语言的学习中实作练习是重要的。但是实作练习的评分对于教学人员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传统自动评分的方式是使用黑箱测试精确比对输出结果,严格的输出格式和风格限制,对于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挫折。该研究根据常见的程序输出要求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模糊比对的方法。针对输出结果。使用简单数学表达式设定验证规则。该研究提出的自动评分系统,除了提供传统的答案比对外,还提供了可以模糊比对的方法,使评分的正确度不会因为输出格式的错误造成误判。
  (二)数位化教室、行动与无所不在学习
  随着ICT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子会议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研究主要是聚焦在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数字化教室等方面。
  台湾中央大学Tosti等学者在《结合云端运算与手持装置App之探究式情境学习于国小自然科之应用与成效评量》中。结合云端运算与手持装置App,并融入探究式学习策略来发展探究式情境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云端学习服务,包含学习内容服务、学习评量服务、学习诊断服务、学习历程分析服务和补救教学服务;第二部分为手持装置App,包含有教学导引、内容呈现、学习历程纪录和迷思分析App,用以观察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者对于自然探究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成效是否有正向的影响。
  Ching-Wen Lo在《智能教室环境支持英语科数字说故事教学之研究》中。针对英语科设计了一套将平板计算机结合数字说故事教学策略的教学实验。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体验式的学习课程,有别于以往制式化的学习,结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根据实验资料分析,证实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发展都有正向的帮助。
  台中教育大学王晓璇等学者在《行动式体感国小体操系统设计架构探究》中提出随着体感科技进步。结合以Kinect体感装置,设计一套轻便的体操系统。提升小学体操的学习乐趣与效益。以Flash为开发工具结合Kinect硬件,使用AIRkinect提供的类别指令撰写Flash AS3程序,通过kinect传送的数据进行动作分析与评分,根据比对的差异给予使用者评分或指导语的“外在回馈”,弥补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在动作教学与学习的缺憾。
  (三)悦趣化学习与社会
  在这个子会议中,涉及游戏对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性别等的研究,游戏对互动的研究,对探究学习的研究,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通过游戏中领导力的相关研究。在学科方面,涉及阅读、数学、英语、社会、德育等学科。
  嘉义大学詹欣妮等学者在《小组竞争游戏中认知风格对于学生挫折容忍度与学习成效差异研究》中。提到小组竞争学习是常应用的一项教学策略,但是在竞争的环境中,学生容易产生失败与挫折感。由于游戏的趣味性能够降低学生的压力。应激励学生学习并增进同侪互动。该研究探讨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游戏后,在挫折容忍度与学习成效方面的差异与提升情况。研究开发一套在平板计算机上的小组竞争游戏——勇闯问答岛,以小学3年级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研究发现小组竞争游戏对于认知风格与学习成效具有显着影响,研究显示,低成就场独立的学生明显优于低成就场相依的学生。建议教师在进行悦趣式竞争学习时,可适用同质分组进行小组竞争游戏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挫折容忍度。
  香港中文大学庄绍勇等学者在《“学习村庄2”在协作探究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中利用“学习村庄2”(Learning Villages2.一个游戏化的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assivelv-Muhiplayer OnlineRole-Playing Games,MMORPG)的虚拟学习环境下进行协作探究学习。该研究阐述LV2的教学设计,还呈现了在香港进行的一个学生在LV2里进行协作探究学习的应用研究,是一个为期四周的跨校合作研究,共有96名来自4所不同高中的学生参与。在研究完成后,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认知及其探究技能都有显著提升。
  Chen-Han Lee等学者在《探讨行动化之创造力教学游戏对学童创造力提升之影响》中,以创造力教学理论及数字游戏式学习理论作为依据,开发行动创造力游戏APP,让学习者能够透过手持式载具进行游戏。经过游戏开发、教学实验以及结果分析后,发现行动创造力游戏APP对学生提升创造力有正面的帮助,在创造力情意领域及认知领域中,皆有显着性的影响。该研究建议,未来教师在进行创造力的教学时可以将数字游戏纳入教学方法的考虑选项,因为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不只带给学童娱乐,更能让学童在乐趣中成长。
  中央电化教育馆蒋宇等学者在《游戏中的领导力水平与差异之调查》中提出,当今的游戏,尤其是一些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s)为玩家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仿真生存与社交环境,指出网络游戏中存在领导行为,可以培养玩家的领导力。成功的虚拟领导力模式包含三个要素:积极主动地鼓励成员参与:积极主动地提供个人支持;建立较为清晰明了的组织架构。   (四)科技于高等教育、成人学习与人力绩效
  这个子会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等方面。
  台湾交通大学王薏茹等学者在《开放式课程网站评鉴面向与指标:专家访谈研究》中,以开放式课程网站相关的专家为研究对象,了解开放式课程专家对优秀开放式课程网站所要求具备的要素,并归纳汇整成为开放式课程网站评鉴指标。归纳出优秀开放式课程网站应具备之功能或条件:(1)课程内容质与量;(2)可信度;(3)技术与联机质量;(4)学习者辅助功能为开放式课程网站重要之评鉴面向,并列举各面向的评价指标。
  台南大学欧阳圈等学者在《专家与生手在网络为主之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建构之差异分析》中提出,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包括:(1)定义信息问题;(2)搜寻信息;(3)浏览信息;(4)处理信息;(5)组织及呈现信息;(6)自律。该研究采用放声思考法以搜集资料,探讨专家与生手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问题解决历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使用时机点的差异情形,进而找出专家能成功致胜的主要策略。研究结果发现,专家对“定义信息问题”和“自律”能力的运用多于生手,尤其是后设认知能力的使用上高于生手。
  高苑科技大学刘建人等学者在《使用探询社群模型探讨Web 2.0科技融入大学协作式课程之研究》中提到,探询社群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COI)适合用来分析文字型的在线讨论内容,COI模型包括三种面向的呈现(presence):认知呈现(Cognitive Presence,CP)、社交呈现(Social Presence,sP)与教学呈现(Teaching Presence,rrP)。该研究在“数字教材设计”课程中使用“融入Wiki混成式学习”与“在线讨论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实验。除了肯定在高等教育正式教育中,Wiki适合作为协作教学的平台之外。进一步发现以文件写作作为学习成果的项目式课程,适合在Wiki上进行,并可以通过Wiki工具作为互动平台。
  Cheng-Chin Chang等学者在《应用变易理论于大一学生程序设计网络学习之影响》的研究中,探讨应用变易理论策略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对大一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概念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证明,应用变易理论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课程中能帮助学习者厘清程序设计观念。
  (五)科技增强语言学习
  在这个子会议中,研究涉及的技术主要是手持装置、平板电脑、在线系统、应用软件等,主要针对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有关语言特征的研究问题。
  交通大学简敏慧等学者在《隔离互动元素教材设计对国中生英语学习成效与认知负荷的影响》中,运用视觉搜寻理论及认知负荷理论,设计由教学者主导教学的教材,信息的呈现能引导学习者注意力,并且考虑全班同学的认知过程情况,适时地呈现信息、解说信息和排除干扰,以协助学习者选取、组织和整合信息,将高交互作用元素独立处理转变为低交互作用,在工作记忆区的工作量不超载的情况下。达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并促进学习效果,以期提高教学过程的沟通性和有效的注意力引导,提升学生对英语的使用技能,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效。
  台湾中央大学黄信嘉等学者在《利用手持装置APP于情境英文单字学习环境之学习成效影响》中,利用Brown和Payne(1995)提出的五阶段字汇学习策略(Fire Step Vocabulary Learning,FSVL),结合具有导引、纪录、提示等功能的手持装置APP来支持情境学习环境。该研究探讨基于FSVL学习策略辅以手持装置APP情境学习环境对学生在英文单字上的影响。并开发出一套情境英文单字手持装置APP用以帮助学生进行FSVL学习策略,用于情境学习的学习活动。该研究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基于FSVL学习策略的学习活动,使单字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看着单字去死记硬背,而是可以循序渐进地照着FSVL学习策略分阶段执行,并且融入情境。让单字更加不容易忘记,也不会混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互相帮助,低学习能力的学生在高学习能力学生的帮助下,可以快速地厘清白己哪里不懂可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高学习能力的学生帮助低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可以整理和复习自己所学习过的内容。
  台湾成功大学苏彦宁等学者在《参与在线写作互评活动学生其认知风格与写作表现关联之研究》的研究中,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学生写作表现皆有正向的发展,而场依赖型学生的写作分数进步情形则较场独立型学生为佳。
  台湾中央大学施智元等学者在《计算机协助写作环境下学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从生活与阅读经验视野探看》研究中,以涂鸦写作为平台,探讨生活经验与书本经验对于学生读写字数、词汇表达、前后关系凝聚及连接词、叙事写作层次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在生活读写上的书写能力表达低于书籍读写。但书籍读写的书写量差距较大。在书籍读写方面,书籍除了词汇广度较广外,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模仿或使用字音连配、字汇结构或语境等策略,写出总字数较高、词汇使用较广的文章。在写作结构方面,发现生活读写在代名词、前后比较及连接词等方面。皆高于书籍读写。指示词则低于书籍读写。生活读写易出现口语词汇与偏误,情节多为序列及基本叙事:书籍读写易重复出现角色名称,叙事发展层次做两极化。
  (六)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及学习评量
  在这个子会议中教师专业发展聚焦于在线实践社区、共同体、职前教育等方面,有学者对成熟新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进行对比研究:有学者研究职前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教师成长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亦有研究教师对数字工具和网络现象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台湾交通大学余心蓓等学者在《台湾国小教师对于电子教科书的观感与使用经验之研究》中,针对小学教师使用电子教科书的情况,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进行研究,提出:(1)教师认为电子教科书能够促进教学的进行,活络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2)各个教师在不同领域使用电子教科书的情形不同,电子教科书仍无法取代纸本教科书,且教学环境的设备会影响电子教科书的使用;(3)教师建议电子教科书应该具备用户编辑弹性,出版商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后端服务。   在学习评价方面涉及到21世纪学习者能力以及Moodle、sakai平台中的评价等研究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蔡慧英等学者在《21世纪学习者能力评测工具的框架设计研究》中,基于OECD的能力框架、欧盟的终身学习能力框架、美国的21世纪技能,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学习者能力评测量表,并认为21世纪学习者能力包含了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这七项能力。
  (七)数位科技、创新与教育
  这个子会议以微博、在线社区、Facebook、物联网、云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做教育创新研究。并且在教育领域中开始关注手势技术、眼动分析法、视觉影像等技术。
  北京大学缪蓉等学者在《微博的学习特征研究——基于认知的视角》的研究中。基于认知的视角对微博的学习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微博学习的特征以及微博学习发生的过程。提出当前商业化的微博运营模式并不是理想的学习场所。但在微博中确实发现了学习现象,且这些学习具有其独特属性:要达到高层级思维需要经历—个起始过程,高层级思维具有聚集性。
  北京师范大学时永霞等学者在《基于手势的计算在中国教育中的应用》中,着眼于基于手势计算在中国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手语教学、幼儿智力开发、虚拟学习环境和多媒体教室以及学习辅助工具五个应用方向。并提出教育领域对手势识别技术且对其的关注逐年增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成为教育领域最主要的手势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日益频繁。
  台湾国立教育大学赖阿福等学者在《在线影片注记应用于国小书法教学成效之研究》中。探讨在线影片注记应用于改善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成效,提出:(1)采用在线影片注记对于书法认知成效有显著提升;(2)使用注记教学后再针对问题点进行练习,能提升书法技巧的成效;(3)使用在线影片注记的学生在“运笔”及“笔画”方面的注记次数每次皆有成长,显示学生能运用注记系统提供的环境学习书写技能。解决传统书法教学“看不到自己技能缺点”的问题。
  台南大学林信志等学者在《全像式影音通讯系统开发与评估》中,结合3D投影、影音串流技术与体感装置,开发一套兼具实时立体投影及网络通话功能的全像影音通话系统,可以达到多地同步远距教学或演说的目的。该系统同步驱动三部Xtion Pro Live体感装置撷取人体及深度影像,再利用OpenNI进行人体影像去背,并使用Xsplit直播软件,将画面传送至自制全像式投影装置,呈现3D真人实时影像。使远距呈现方式结合全像技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元。并提出此系统的概念也可用在智能型手机或是平板计算机上,在未来手持装置上发展3D视讯通话也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八)中小学教师论坛
  中小学教师论坛由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论文发表,并实地参观北京中小学校园及教育信息化实验室、功能室等,听课、评课进行交流与分享。本次教师论坛围绕:(1)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2)技术支持下的新教法和新模式:(3)数字校园的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改进;(4)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5)学校中的网络管理员与电教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主题进行交流。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季茂生等老师在《北京市中小学网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初探》中。提出随着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校园网的实际运营者,网管教师在学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网管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职责定位模糊,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没有明确的定位,网管教师的职称、待遇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网管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的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该研究指出应从四个方面研究网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1)建立网管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阶梯模型;(2)探索北京市中小学网管教师这一职业中“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3)开展网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构研究:(4)网管教师职业发展网络化支撑系统平台功能适应性及优化研究。
  香港慈幼学校李安迪老师在《Scratch的应用——透过数码动画设计提升读写困难学生的学习成就》中。指出香港推行融合教育政策,但评估方式却依旧沿用纸笔制。导致教室内出现很大的学习差异,患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因学习成就低而变得缺乏自信。无心向学。该研究介绍了慈幼学校如何利用游戏学习的概念去解决融合教育带来的问题。该校利用游戏学习的概念,配合信息科技工具的应用,设计出能让患有读写障碍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自信及成就的电子学习方案,即如何将多媒设计软件Scratch融入日常教学中,用作评估患有读写困难学生的工具。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李艳秋等老师在《无缝语言学习环境里的情境化互动》研究中。在无缝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探讨解决一般新加坡小学生的华文学习的研究问题。该研究设计了“语飞行云”的学习环境,包括一个网上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分享真实语境化的作品和互动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进行周而复始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并在应用的过程中达到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和理解。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桃园县中平国小章蔌琳等老师在《读读写写对于国小学生写作词汇之初探》中提到,台湾小学的语文教学。以课文理解与识字为主,并没有很重视写作,花的时间少,但对成果要求高的状况下,造成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希望学生写作时,能同时顾虑好格式、修辞等,使得学生要顾虑的方面太多,害怕写不好,而不敢写。该研究使用“读读写写”方法,阅读文章后,再联想与自由写,来让学生自由发想。发现在学生创作时,不断地提醒他们不用考虑错字或修辞,只要不停地想到什么就立刻打下来。学生写出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比没有参加该研究指导的学生多了很多。
  (九)研究生论坛   为了更好地鼓励教育与ICT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实践与创新,本次GCCCE特别设置研究生论坛,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经验交流,激发ICT教育应用研究储备人员的研究趣向。
  本次大会的研究生论坛由研究生组织。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研究生共同参与,学术报告会以小组研讨、学生交流和教师点评的形式开展。涉及研究问题广泛,包括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悦趣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学习者评价、网络学习等主题。
  四、工作坊学术交流与分享
  (一)数位学习科技创新应用研究
  随着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发展,数字学习科技日趋多元化,例如电子书、专家系统、数字游戏、扩增实境、体感侦测等等,已有相当技术层面的开发与成果,甚至在商业应用上均已形成巨大影响力。这些技术的相关深层应用与研究议题,例如在学生能力培养、知识学习、艺术创作上仍有值得探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情感运算与学习同伴
  在Web2.0时代,情绪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已成为学习与教育领域愈来愈重要的议题。透过情绪的侦测与判断,我们更能掌握学习者的学习与情绪状态。在相关议题中。情感运算(Affective Computing)经由文字、表情、声调、生理讯号等线索,可以有效识别使用者的情绪。这样的技术,经常运用在机器人(Robotics)的情绪产生与情绪表达上,并可以扮演智能型数字家教(Intelligent e-Tutor)与代理人(Agent)的角色。透过学习同伴(Learning Companion)的功能。达到情感学习(Affective Learning),协助使用者在学习等方面加以改善。常见的实施平台,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智能型家教系统(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进而是情感式家教系统(ATS,Affective Tutoring System)。此外,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同时也提供了情感运算里情绪识别的重要线索。
  (三)平板电脑与个性化学习
  学校教育的理想化境界是孔子于两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念。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老师只有一位,而学生却有几十名,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仅仅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很多学生(特别是成绩落后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充分关照,更无法得到老师对于自己学习绩效的及时反馈和帮助,因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只能是纸上谈兵。
  陈德怀等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曾预言在今后10-20年内,东亚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将普遍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每个学生使用一台便携电脑,以便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全球各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热潮中,平板电脑因为性价比高、交互性强和便于携带而日益受到关注,并被一些学校大规模采购用于建设数字化教室,比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经装配了很多平板电脑教室。然而,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究竟如何使用平板电脑,并发挥其独特功能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这是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技术支撑人员、学科教师、平板电脑软硬件供应商和家长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数位学习与资讯通讯技术
  由于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学习环境突破了时空限制,从个人计算机、在线学习的时代,发展到扩增实境、Web 3.0、体感以及云端应用等等,提供互动且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如何运用数字学习来强化学校教学及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心的议题。但另一方面。信息数位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辅助,使得信息能够被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进而增进数字学习整体管理效能、执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如何在数字学习平台上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提升数字学习成效即是本工作坊想要探讨的议题。
  (五)ICT辅助成人与继续教育
  目前,信息及通讯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除了含括各种类型的媒体,同时也包含各种新兴发展的数字科技,若使用适当,ICTs能够被应用于扩展教学和学习的范畴。在这个工作坊,我们将探究和讨论ICTs应用在促进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上的各种不同研究或实务等相关主题。目的是要提供一个公开讨论的场合使各领域的参与者能够彼此分享对于ICTs应用在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专业发展上的知识、经验和看法。并且探讨未来合作研究的方向。除此之外,我们希望能藉由这个工作坊产出丰硕的成果,以期在成人教育和继续学习领域上引发创新进展。
  (六)数位化测验与评量
  随着数字学习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化测验已经是时代的趋势,举凡语言考试、计算机操做技能、程序设计检定、证照考试、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评量等等,透过计算机的高速计算、高互动性、与多媒体等特性,将能提升测验与评量的施测与分析成效,进而提供更多元与完善的评量回馈。因此。如何运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来发展更有效的测验与评量之模型、理论、技术、策略、系统、与应用等等议题,已成为目前广受重视的研究趋势。
  (七)数位(数字)公益
  以信息科技辅佐社会公益,以数字公益平台缩短城乡及贫富落差,彰显一个以人为本,以慈爱、正义、和平为核心价值的数字公义社会。
  数字学伴在线课业辅导,以城、乡偕同教学辅导理念,培育大专青年。透过信息科技对偏乡弱势学生提供一对一之课业辅导与陪伴关怀,提升学生课业成绩及身心发展。建构社会安全网。并在服务过程中激发大专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及对公共议题的关怀与参与。   数字机会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简称DOC),肇始于缩短数字落差、创造数字机会,乃至落实数字包容,从基础建设、数字教育、数字营销、文化典藏及社会关怀之营运及辅导、建立信息志工服务与管理体系,提升民众的信息能力及素养,推动偏乡与世界沟通的持续发展。
  因此,偏乡弱势环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营造出无数字化差距、高数字化包容的社会,并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社会下的数字公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弱势地区成人与青年学生学习机会受限,产生就业机会低落与学业成就低落的现象。各国都逐渐开始重视经济弱势、学习弱势以及文化刺激不足成人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并试图通过政策协助提供更多元的工作与学习机会,改善偏远地区的就业、生活以及学习弱势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通过经费补助。提升弱势族群的数字设施外,如何透过各界的力量将资源加以整合,给弱势族群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应对未来竞争,则是更重要的议题。
  (八)质性研究于计算机教育之应用与心得分享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教育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是全球从事计算机教育研究的华人学者较为熟悉的领域,在GCCCE发表的研究也大多以量化的方法来界定与回答问题。
  在质性研究的领域上,有些研究方法以哲学传统形塑其方法论(Methodology),比方说现象学(Phenomenology)。有以探索与了解文化为主要的目标。比方说民族志(Ethnography)。有些企图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与编码(coding)过程来发展理论,比方说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有些则以深入探究某些现象为目标,比方说案例研究(case Study)。除了以上列举的方法外。尚有许多发展中的研究方法。比方说,Portraiture,Narra,tive Inquiry等。热络的理论生态系统。代表质性研究。处于理论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华人学者值得深入的领域。
  质性研究方法,为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想象与研究空间。比方说,研究课室文化可以运用民族志,甚至结合扎根理论,发展课室文化相关理论。对于科技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运用,案例研究则是好工具。最近这10年来,在学习科学(The Learning Sciences)领域。逐渐成为研究方法显学的设计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更需要质性研究的配合,来理解教育理论与实务的差距(gaps between theories and practices),作为发展设计理论(Design Theories)的基础。
  (九)数字教育游戏
  数字教育游戏于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教育(STEM Education)之运用,包含运用数字教育游戏于STEM教育(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理论架构、游戏展示与相关实证研究。
  在各国近年的教育革新中,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 education)受到许多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是培养各国21世纪全民关键素养的重要议题。因此,STEM教育的相关议题目前也广受许多研究者重视。在学科学习领域,运用数字游戏于教学也是前瞻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游戏化学习(Game-based Learning)已经日益深入且跨及各学科领域,因此,结合数字游戏化学习的软件、工具与教学模式于STEM教育的教学与学习将是两个前瞻研究议题的重要整合,也是跨数字学习与科学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如何在STEM教育中整合教学与学习理论、搭配适当的前瞻科技。并同时达到悦趣化、实务性与教学成效,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研究课题。
  (十)计算机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为计算机支持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访问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对于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计算机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的需求日益显著。个性化学习已被公认为是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下,满足不同特征、背景、需求的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和导航需求的有效实现方式。因此,对个性化学习的深度理解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学习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十一)移动与泛在学习的趋势探讨
  移动(行动、流动)与泛在(无所不在)学习历经了愈十年的发展与变革,从相关技术的创新与普及化,各种当代教育理念和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碰撞与指引,到教育单位、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逐渐接受与支持,这一崭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实践和政策制订,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本工作坊作为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之“数字化教室、移动与泛在学习”主题研究群的主要常年活动之一,旨在聚集学界和教育界的先进同好,为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整合,为今日和未来的莘莘学子们打造起涵盖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个人和社群学习、实体和网络空间、从数字内容研修到情境化学习等的一个基于移动与泛在技术的全方位学习环境,为培育属于21世纪的终生自主学习者而努力。
  五、展望与启示
  本届GCCCE大会提供多种学术交流的形式,旨在实践“知行合一、融会创新”的理念,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搭建一个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大会不仅有7个子会议、中小学教师论坛、研究生论坛,亦有11个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充分交流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技术、新理念。本届大会的报告和论文呈现出当前一些研究领域的趋势。
  (一)计算机支持的工具与技术
  在本次会议的报告中很多研究的数字设备都是平板电脑,在应用方面突出体现在APP以及对电子教材、电子书包等更为具体的研究问题。这与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化,网络的易获得性、开发技术的开源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二)教育应用中的新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本次大会凸显出以体感技术、基于手势的技术应用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些研究通过Xtion Pro Live、Kinec等体感装置,与一些开发软件相配合,在体育、影音通讯系统、方位认知学习等方面做出一些实践研究。由于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是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体感技术、基于手势的技术将会在教育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三)教育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动力之一。随着技术的推动,视觉文化、可视数据分析技术、视频多元分析视角(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眼动分析法是本次会议报告中的亮点。视觉与视频方面不仅能够带来逼真的呈现效果。亦能使人们从“听、读、写”的体验转向“看”,这一转变不仅让学习发生改变,亦能使人的交流方式发生改变。因此,在教育领域将会带来一番新的研究景象。
  (四)数字环境下研究问题的聚焦点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持与服务的角色,然而技术革新总会对教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私塾、学堂、教室、广播电视教育、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同侪互评、互学的相关研究问题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关注的。这不仅是网络环境的学习特征,更源于学习的本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其将会是继续研究的焦点。
  (五)知行合一
  本次大会中的每个主题演讲、每个子会议、每个工作坊的主题都从不同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体现出“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研究者们或是提出解决方案,或是对既有问题的探讨,或是不断提出新的议题,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教育理念不断得到升华。
  GCCCE大会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应用领域内的全球华裔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学术聚会。GCCCE大会的举行,旨在汇聚世界各地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教育工作者、校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有关ICT教育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创新。GCCCE大会已成功举办十七届。始终以为全球华人搭建分享与交流平台为出发点,以实现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教育质量为目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也将始终站在教育研究的最前沿。
  [作者简介]
  董安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网络教育、教育政策;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游戏、新媒体教育创新应用、网络与学生发展等;陈明溥,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科技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游戏式数字学习、数字教学设计、科技创新推广、信息科技融入教学。
  收稿日期:2013年6月22日
  责任编辑:陈媛
其他文献
[摘要]成人在线学习心理与行为过程是一个可以整体解析为知、情、意、行的复杂系统,从中分别择取成人在线学习中典型的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情绪、学业韧性和学习行为,作为成人在线学习心理与行为关联模型的基本构成因素。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证测量等方法,通过自动模型界定搜寻、竞争模型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与跨群组效度检验,建立了与实证观测数据适配良好、结构稳定的四因素关联模型(AOA-SERB)。
期刊
[摘要]随着对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性本质的关注,学习共同体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建构与阐释方面,鲜有中观或微观层面的探究。为此,分析知识观的嬗变及其课程教学诉求,从课程教学层面上探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及其培育问题。不仅为学习共同体研究从宏观理论层面走向微观、走向实践提供了途径,还为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习共同体:知识观  [中图
期刊
[摘 要] 物联网使得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极大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使得世界中的物体既以传感方式又以智能化方式联系在一起。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使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将校园中的物体连接起来,实现了学校的可视化智慧管理,构建了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课堂得以向真实的场景延伸。通过结合实
期刊
[摘 要] 提升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技术水平,以及加强网络互动教学活动的探索,是当前促进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提高的核心研究内容。通过问卷等方法对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和需要做了较细致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富交互技术的使用和协作交流功能的设计作为核心,探索了大学英语富交互型网络学习环境。依托该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了交互特征明显的教学活动,运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进行了实验效果分析,考
期刊
[摘 要] 针对游戏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出现的困难和障碍,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学生的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课程。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此类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特点:一是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二是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课程;三是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开设课程,同时针对每种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随后,开发了“农场狂想曲科学探究网络课程”,并开展了准实验研究,探讨了游戏化网络课程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教育游戏;基
期刊
[摘 要] 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需要把握远程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们从教学系统的内外环境变化等角度对远程教育发展内在规律进行了探索,由于对远程教育本质理解上的外在倾向,探索结论对实践指导的效果比较有限。应从远程教育质的分析入手,根据质的变化规律,探索远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远程教育发展各个阶段的表现形态和相互关系进
期刊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工程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以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课程开发与结构设计、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为分析框架,对奥尔堡大学课程改革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归纳了PBL模式的特点、价值取向及改革经验,揭示了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到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改革可以从欧洲国家的有益经验中获得借鉴
期刊
[摘要]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学习管理系统(LMS)以及Web2.0应用的变革。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了教育“大数据”的高速增长,挖掘这些教育数据潜在价值的迫切需求,使得学习分析应运而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习分析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首先对学习分析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历史溯源,比较了与学习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之后针对学习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热点,对其研究、发展、技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阐释,
期刊
[摘要]201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国际年会,10月31日至1Ⅲ1月3日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威尔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900多人参会。年会在“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学习”这一主题下,共为参会者提供了628场不同主题发言以及学习交流和研讨机会。本届年会通过大会的主题演讲、主席专场报告、分会论坛发言、圆桌专题论坛和论文等形式,涉及与展示了全球化学习。研究方法、创造性、新型媒体、
期刊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成为虚拟学习社区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学习资源的数据安全是数据管理的核心。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目前大数据的规模和来源;从学习资源共享和保护两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对虚拟学习社区产生的新影响和大数据下虚拟学习社区呈现的新特点以及虚拟学习社区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随着大数据海量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资源保护技术和方法力不从心.结合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