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之前,我要求学生周末选择一天去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看书。
老实说,对这样的安排我没抱过高的期望,不过是想让学生知道,闲暇时日,能到图书馆或书店逛逛、坐坐,且不说什么读书求知,就是那种群书围抱、书香弥漫的感觉也很美妙。如果恰好遇到一两本好书,挑出来用心读读,实在比上几次培训班、刷几道题好得多。
之后的分享中,问及学生们那一天读了哪些书,他们提到最多的是东野圭吾的,其次是林清玄的,还有就是语文课上提到的那些书。令我高兴的是,还有人提到了里尔克、川端康成的书,以及《娱乐至死》《思考,快与慢》《云边有个小卖部》《一个人的村庄》《像唐诗一样生活》等。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或买或借了一两本书回家。应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对图书馆和书店有好感,是因为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多经历都与书有关。读大学时,对那些喜欢聊阅读的老师情有独钟,每每他们在课上提到什么新书或奇书,下课后我都会直奔图书馆或书店,一睹为快。求学的那几年,我踏遍了合肥市的大小书店和地下书摊。这些年出差,最喜欢去的也是与书有关的地方。读《上图书馆》,看王佐良先生深情回忆他在世界各地去图书馆的经历,那种温馨与喜悦,总让我悠然神会。
不少学生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泡”图书馆和书店,感觉真的很美好。我不指望从此改变他们的阅读心性,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在闲暇或悲伤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去处可供他们稍作停靠,排解情愁。
黑塞说自己的阅读是从祖父的大藏书室开始的。最初,他对大部分图书都没有兴趣,甚至对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无感。但在里面待久了,就慢慢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开启他阅读之旅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经典中,这两本书甚至排不上号,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他所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我想起老一辈的读书人,周作人、胡适、朱光潜、张中行、周振甫等,他们年少痴迷的《三侠五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施公案》之类的通俗读物,不也一样把他们的阅读引向了深邃和辽阔吗?
我从县城中学来到南京,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可是学生和家长谈及家庭藏书时,却没有多少自信。成人不买书、不读书是家庭教育的短板和软肋。西方人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那些在各个领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如陈寅恪、梁思成、钱钟书、邓稼先等,同样不是从天而降,更多还是幾代人积累所致。黑塞后来能在诗歌领域取得那些非凡成就,想想看,如果没有祖父的大图书室,没有家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可能性一定会大打折扣。
博尔赫斯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在一个家庭的建设中,书籍不可或缺,因为只有有了书,阅读才有可能发生。一个孩子若能与书籍朝夕厮磨,长此以往,虽不能保证他一定有怎样广阔的视野,但至少会在知识面前懂得谦卑,不至于懈怠和堕落。我常告诉学生:如果我们的父母是爱书之人,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不是,那我们就从为自己买一本书开始,养成购书、阅读和藏书的习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忽然发现,书籍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我们可能做了不朽的事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老实说,对这样的安排我没抱过高的期望,不过是想让学生知道,闲暇时日,能到图书馆或书店逛逛、坐坐,且不说什么读书求知,就是那种群书围抱、书香弥漫的感觉也很美妙。如果恰好遇到一两本好书,挑出来用心读读,实在比上几次培训班、刷几道题好得多。
之后的分享中,问及学生们那一天读了哪些书,他们提到最多的是东野圭吾的,其次是林清玄的,还有就是语文课上提到的那些书。令我高兴的是,还有人提到了里尔克、川端康成的书,以及《娱乐至死》《思考,快与慢》《云边有个小卖部》《一个人的村庄》《像唐诗一样生活》等。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或买或借了一两本书回家。应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对图书馆和书店有好感,是因为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多经历都与书有关。读大学时,对那些喜欢聊阅读的老师情有独钟,每每他们在课上提到什么新书或奇书,下课后我都会直奔图书馆或书店,一睹为快。求学的那几年,我踏遍了合肥市的大小书店和地下书摊。这些年出差,最喜欢去的也是与书有关的地方。读《上图书馆》,看王佐良先生深情回忆他在世界各地去图书馆的经历,那种温馨与喜悦,总让我悠然神会。
不少学生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泡”图书馆和书店,感觉真的很美好。我不指望从此改变他们的阅读心性,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在闲暇或悲伤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去处可供他们稍作停靠,排解情愁。
黑塞说自己的阅读是从祖父的大藏书室开始的。最初,他对大部分图书都没有兴趣,甚至对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无感。但在里面待久了,就慢慢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开启他阅读之旅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经典中,这两本书甚至排不上号,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他所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我想起老一辈的读书人,周作人、胡适、朱光潜、张中行、周振甫等,他们年少痴迷的《三侠五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施公案》之类的通俗读物,不也一样把他们的阅读引向了深邃和辽阔吗?
我从县城中学来到南京,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可是学生和家长谈及家庭藏书时,却没有多少自信。成人不买书、不读书是家庭教育的短板和软肋。西方人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那些在各个领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如陈寅恪、梁思成、钱钟书、邓稼先等,同样不是从天而降,更多还是幾代人积累所致。黑塞后来能在诗歌领域取得那些非凡成就,想想看,如果没有祖父的大图书室,没有家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可能性一定会大打折扣。
博尔赫斯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在一个家庭的建设中,书籍不可或缺,因为只有有了书,阅读才有可能发生。一个孩子若能与书籍朝夕厮磨,长此以往,虽不能保证他一定有怎样广阔的视野,但至少会在知识面前懂得谦卑,不至于懈怠和堕落。我常告诉学生:如果我们的父母是爱书之人,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不是,那我们就从为自己买一本书开始,养成购书、阅读和藏书的习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忽然发现,书籍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我们可能做了不朽的事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