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城里,各高校地理位置临近,共同的发展空间为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从诸多实例来看,当前我国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共享实践与人们原先的美好设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共享的内容、层次、效果、效益等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广州大学城为例,作为资源共享重大举措之一的“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于去年4月开始实施,然而原计划首批开设的77门互选课程,最终却只有8门课程能够顺利开课,其它69门课程因生源不足而流产。
不久后,大学城课程互选再一次遭遇“尴尬”:校外选修课学分不被本校承认,令部分学生感觉“上当”。时至今日,“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广州大学城的推进并不顺利,互选课程的开设比例之于原定计划相距甚远,部分学校仍然拒绝承认校外选修的学分。
为什么会这样?许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笔者认为,这一切实质上是利益平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表面上看,导致去年69门课程无法开课的直接原因是“生源不足”,但深层原因或许是“很多大学都未对此事尽力”。比如说,“有的高校只派出经验尚浅的老师去开课,名师和优势课程都有所保留”。 如果要问“为什么不少高校的态度是消极的?”只需要再追问一句“积极又能得到什么好处?”答案就自在其中了。
无疑,“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会让广大学生受益非浅,对整个大学城的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甚至代表着国内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对于个体的高校自身而言,所能得到的“好处”却是乏善可陈。对于那点授课费,学校显然不会太看重(事实上这授课费该不该收,由谁来收等等问题也在争议之列),但却要承担许多有形或无形的麻烦。比如授课教授的管理和待遇、学分的备案和接轨等问题,牵涉面广,且极难均衡,做起来往往吃力不讨好。部分学校还会认为所谓的资源共享,只有麻烦,没有好处。将心比心,这些学校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教授拿着本校的薪水,凭什么要给外校学生上课?自己花钱建起来的图书馆、实验室,凭什么让外校学生来免费享受?谁又来承担增加的成本?如果再进一步实现教师互聘制,又如何保持本校治学特色和水平?名师和优势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如果都拿出来共享的话,学校还有什么独立存在的价值?如果这类问题都还没有理清理顺的话,资源共享又如何能顺利推行下去呢?也难怪会有学生反映,目前在大学城里,惟一称得上“资源共享”的事,就是拿着“一卡通”能去10所高校食堂吃饭!
实际上,无论就硬件还是软件来说,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是学校“对本校优质资源的保护”,而学校这么做是一种本能,无可厚非。在相关学校没办法有效保护自己,或者在利益受损失之后无法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硬性推行所谓资源共享,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因此,倡导资源共享,不能只是单一强调如何有益于大学城或者学生,更应该顾及学校的现实利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只有抓住了这一关键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否则即使是给予大学城管委会再多的权力,制定再多的方案,也很难调动起学校的积极性,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或“教师互聘”等共享理想顺利推行下去。■
不久后,大学城课程互选再一次遭遇“尴尬”:校外选修课学分不被本校承认,令部分学生感觉“上当”。时至今日,“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广州大学城的推进并不顺利,互选课程的开设比例之于原定计划相距甚远,部分学校仍然拒绝承认校外选修的学分。
为什么会这样?许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笔者认为,这一切实质上是利益平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表面上看,导致去年69门课程无法开课的直接原因是“生源不足”,但深层原因或许是“很多大学都未对此事尽力”。比如说,“有的高校只派出经验尚浅的老师去开课,名师和优势课程都有所保留”。 如果要问“为什么不少高校的态度是消极的?”只需要再追问一句“积极又能得到什么好处?”答案就自在其中了。
无疑,“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会让广大学生受益非浅,对整个大学城的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甚至代表着国内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对于个体的高校自身而言,所能得到的“好处”却是乏善可陈。对于那点授课费,学校显然不会太看重(事实上这授课费该不该收,由谁来收等等问题也在争议之列),但却要承担许多有形或无形的麻烦。比如授课教授的管理和待遇、学分的备案和接轨等问题,牵涉面广,且极难均衡,做起来往往吃力不讨好。部分学校还会认为所谓的资源共享,只有麻烦,没有好处。将心比心,这些学校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教授拿着本校的薪水,凭什么要给外校学生上课?自己花钱建起来的图书馆、实验室,凭什么让外校学生来免费享受?谁又来承担增加的成本?如果再进一步实现教师互聘制,又如何保持本校治学特色和水平?名师和优势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如果都拿出来共享的话,学校还有什么独立存在的价值?如果这类问题都还没有理清理顺的话,资源共享又如何能顺利推行下去呢?也难怪会有学生反映,目前在大学城里,惟一称得上“资源共享”的事,就是拿着“一卡通”能去10所高校食堂吃饭!
实际上,无论就硬件还是软件来说,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是学校“对本校优质资源的保护”,而学校这么做是一种本能,无可厚非。在相关学校没办法有效保护自己,或者在利益受损失之后无法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硬性推行所谓资源共享,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因此,倡导资源共享,不能只是单一强调如何有益于大学城或者学生,更应该顾及学校的现实利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只有抓住了这一关键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否则即使是给予大学城管委会再多的权力,制定再多的方案,也很难调动起学校的积极性,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或“教师互聘”等共享理想顺利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