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创新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华民族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江南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让蓝印花布进入大众的视野,为人们所知。让人们在旅游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创新;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并对其十分重视,有许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想通过一些创新手段来对它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产业寻求到一种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这种形式将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
  一、非遗产物之蓝印花布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通过口头相传、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实践理论或某种手工艺形式等遗留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在人们生活中被不斷运用,从而被保存至今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活着”的历史,具有民族性,依托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是民族个性的极致体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印染品,俗称“药斑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蓝印花布在大家的印象中通常是简洁、清晰,单一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也成为蓝印花布的一大特色。蓝印花布作为民间一种工艺手法织就的印花织物,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文化气息,上面的图案纹样也非常多样,有来自民间的戏曲人物故事,也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图案等,将这些形式组合,表达人们的美好寄托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蓝印花布所面临的难题
  蓝印花布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曾经远近闻名的蓝印花布现在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其原因有很多。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染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布料样式越来越多,各种印花面料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相比之下,蓝底白花面料在颜色上则显得比较单一,无法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因此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第二,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蓝印花布,而是其他形式的仿冒品,导致大家分辨不清。第三,在现代大众的生活中,文化丰富多彩,大家难以潜心学习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文化价值。
  (二)对蓝印花布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我们若想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需要扩大市场需求。蓝印花布的生产采用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段,面料的耐磨性、耐脏性强,面料的透气舒适性也吸引了不少的爱好者。因此打开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显得尤为关键,这样才能让江南蓝印花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蓝印花布的工艺得到传承。许多民间工艺研究者及蓝印花布爱好者对蓝印花布的工艺进行了资料搜集、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的研究,目的是使蓝印花布得到更加完善、全面的保护。
  三、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创新研究
  (一)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意义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对蓝印花布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也能让蓝印花布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于蓝印花布的了解,让其得到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不断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开发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对蓝印花布旅游业的发展建议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采,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与交流,该如何保护本土的非遗文化—蓝印花布,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保护好我们的非遗文化,很多地方为了旅游发展作出了一些违背原则的商业性活动,如在旅游宣传中故意夸大其词、漫天要价等,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
  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第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增强法律保护意识。让政府参与进来,通过行政司法手段来加强管理,在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引导并带动这个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加强宣传,让群众在旅游的同时也能意识到非遗文化产物的重要性,加强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让他们从自己做起,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第三,在旅游景点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检查巡视旅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第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大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江南蓝印花布的热爱,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并呼吁更多的大学生一起加入这个行列。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旅游业的开发创新能够带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和流传,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开发创新,必将取得好的成果,打造出健康的非遗文化旅游业。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SRT创新训练项目(CD8517201084)
  作者简介
  金茹依,2000年生,女,浙江台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刘 文,1976年生,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2]王芳.简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论坛,2020(15):50-51.
  [3]沈为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215-216.
  [4]赵安.关于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94-96.
  [5]汪帆.浅析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234-234.
  [6]于雄略.中国传统蓝印花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次时代美术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大游戏公司都把次时代游戏定为游戏开发的主要方向,更美、更真、更沉浸成为次時代游戏的主要追求目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孕育了灿烂文明,历史文物则是这些文明最好的见证。将次时代游戏技术运用到历史文物中,能让历史文物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承,也会促进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本文以侯马陶范为例,使用次时代游戏技术对陶范数字化传承进行了研究,通过次时代游戏技术还原历史文物的
期刊
摘要:形式美被广泛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之中,并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形式美,在今后的创作与设计当中,应该熟练地掌握且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出更加美观且实用的作品。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  一、设计艺术中美的概述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已经被应用到了设计的各个领域,它属于整体美学之一,设计艺术中的美学主要是通过视觉表达来给人们呈现设计项目的美与艺术性。设计艺术中的美
期刊
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提高我国基层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与手段,讲解员作为文物内涵的解说者,是文物和参观者联系的重要纽带。这就给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保证讲解的准确性,还要根据文物特点,应用极具艺术性和创新的方式进行讲解,激发参观者兴趣,提升讲解效率。  关键词:文物讲解;艺术性;策略;博物馆工作  作为人类文明档案的收集场所,博物馆已经不再只是大众视线之外的特殊文化现象,而是渐渐成为大众
期刊
摘要:晋祠博物馆为遗址性博物馆,由于其展品的特殊性,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扩大博物馆的功能范围,提高其社会化、公众化的效率,使博物馆的参观者有不同的选择,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晋祠。我们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晋祠博物馆展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结合多种展览方式,为晋祠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晋祠博物馆;多媒体;信息;展示  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与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基地,同时也是肩负着文物保管与价值挖掘责任的重要部门。但是传统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将自身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当前的陈列布展设计模式给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思考角度。  關键词: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工作创新  在进行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针对博物馆的功能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探索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的优势,让更多
期刊
期刊
摘要:太行山文书自2013年被发掘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太行山文书作为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新兴的民间文献,目前已经被整理汇编出部分研究成果。但当前太行山文书在整理编研方面出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高等人才稀缺等情况,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太行山文书的开发利用,在发掘整理方面需要培养相关人才、加强数字化的应用等。  关键词:太行山
期刊
摘要: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示”部甲骨文数量较多,“示”部大多与祭祀有关,由此可见商周时期中国祭祀文化的兴盛。本文以“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以及引申含义为例进行分析,论述“示”部甲骨文与商周祭祀文化的关系,同时阐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示”部甲骨文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示”部;甲骨文;祭祀文化;大学语文  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國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习
期刊
摘要:蚕桑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之一,其通过丝绸之路,更是在整个世界文明之林大放光彩。蚕桑文化纵横中华五千年,早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历史中作出了无数的贡献。但随着近年来蚕桑传统产业的衰落,如何攻坚克难、突破重围、找到传承途径,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嘉兴的蚕桑文化为例,探讨了将其更好地发展下去的新途径。  关键词:蚕桑文化;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