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华民族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江南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让蓝印花布进入大众的视野,为人们所知。让人们在旅游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创新;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并对其十分重视,有许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想通过一些创新手段来对它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产业寻求到一种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这种形式将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
一、非遗产物之蓝印花布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通过口头相传、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实践理论或某种手工艺形式等遗留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在人们生活中被不斷运用,从而被保存至今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活着”的历史,具有民族性,依托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是民族个性的极致体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印染品,俗称“药斑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蓝印花布在大家的印象中通常是简洁、清晰,单一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也成为蓝印花布的一大特色。蓝印花布作为民间一种工艺手法织就的印花织物,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文化气息,上面的图案纹样也非常多样,有来自民间的戏曲人物故事,也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图案等,将这些形式组合,表达人们的美好寄托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蓝印花布所面临的难题
蓝印花布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曾经远近闻名的蓝印花布现在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其原因有很多。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染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布料样式越来越多,各种印花面料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相比之下,蓝底白花面料在颜色上则显得比较单一,无法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因此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第二,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蓝印花布,而是其他形式的仿冒品,导致大家分辨不清。第三,在现代大众的生活中,文化丰富多彩,大家难以潜心学习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文化价值。
(二)对蓝印花布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我们若想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需要扩大市场需求。蓝印花布的生产采用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段,面料的耐磨性、耐脏性强,面料的透气舒适性也吸引了不少的爱好者。因此打开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显得尤为关键,这样才能让江南蓝印花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蓝印花布的工艺得到传承。许多民间工艺研究者及蓝印花布爱好者对蓝印花布的工艺进行了资料搜集、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的研究,目的是使蓝印花布得到更加完善、全面的保护。
三、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创新研究
(一)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意义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对蓝印花布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也能让蓝印花布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于蓝印花布的了解,让其得到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不断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开发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对蓝印花布旅游业的发展建议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采,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与交流,该如何保护本土的非遗文化—蓝印花布,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保护好我们的非遗文化,很多地方为了旅游发展作出了一些违背原则的商业性活动,如在旅游宣传中故意夸大其词、漫天要价等,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
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第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增强法律保护意识。让政府参与进来,通过行政司法手段来加强管理,在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引导并带动这个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加强宣传,让群众在旅游的同时也能意识到非遗文化产物的重要性,加强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让他们从自己做起,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第三,在旅游景点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检查巡视旅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第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大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江南蓝印花布的热爱,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并呼吁更多的大学生一起加入这个行列。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旅游业的开发创新能够带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和流传,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开发创新,必将取得好的成果,打造出健康的非遗文化旅游业。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SRT创新训练项目(CD8517201084)
作者简介
金茹依,2000年生,女,浙江台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刘 文,1976年生,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2]王芳.简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论坛,2020(15):50-51.
[3]沈为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215-216.
[4]赵安.关于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94-96.
[5]汪帆.浅析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234-234.
[6]于雄略.中国传统蓝印花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创新;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并对其十分重视,有许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想通过一些创新手段来对它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产业寻求到一种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这种形式将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
一、非遗产物之蓝印花布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通过口头相传、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实践理论或某种手工艺形式等遗留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在人们生活中被不斷运用,从而被保存至今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活着”的历史,具有民族性,依托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是民族个性的极致体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印染品,俗称“药斑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蓝印花布在大家的印象中通常是简洁、清晰,单一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也成为蓝印花布的一大特色。蓝印花布作为民间一种工艺手法织就的印花织物,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文化气息,上面的图案纹样也非常多样,有来自民间的戏曲人物故事,也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图案等,将这些形式组合,表达人们的美好寄托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蓝印花布所面临的难题
蓝印花布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曾经远近闻名的蓝印花布现在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其原因有很多。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染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布料样式越来越多,各种印花面料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相比之下,蓝底白花面料在颜色上则显得比较单一,无法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因此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第二,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蓝印花布,而是其他形式的仿冒品,导致大家分辨不清。第三,在现代大众的生活中,文化丰富多彩,大家难以潜心学习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文化价值。
(二)对蓝印花布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我们若想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需要扩大市场需求。蓝印花布的生产采用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段,面料的耐磨性、耐脏性强,面料的透气舒适性也吸引了不少的爱好者。因此打开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显得尤为关键,这样才能让江南蓝印花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蓝印花布的工艺得到传承。许多民间工艺研究者及蓝印花布爱好者对蓝印花布的工艺进行了资料搜集、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的研究,目的是使蓝印花布得到更加完善、全面的保护。
三、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创新研究
(一)以蓝印花布为旅游业开发对象的意义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对蓝印花布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也能让蓝印花布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于蓝印花布的了解,让其得到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不断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开发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对蓝印花布旅游业的发展建议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采,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与交流,该如何保护本土的非遗文化—蓝印花布,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保护好我们的非遗文化,很多地方为了旅游发展作出了一些违背原则的商业性活动,如在旅游宣传中故意夸大其词、漫天要价等,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
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第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增强法律保护意识。让政府参与进来,通过行政司法手段来加强管理,在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引导并带动这个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加强宣传,让群众在旅游的同时也能意识到非遗文化产物的重要性,加强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让他们从自己做起,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第三,在旅游景点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检查巡视旅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第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大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江南蓝印花布的热爱,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并呼吁更多的大学生一起加入这个行列。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旅游业的开发创新能够带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和流传,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开发创新,必将取得好的成果,打造出健康的非遗文化旅游业。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SRT创新训练项目(CD8517201084)
作者简介
金茹依,2000年生,女,浙江台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刘 文,1976年生,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2]王芳.简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论坛,2020(15):50-51.
[3]沈为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215-216.
[4]赵安.关于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94-96.
[5]汪帆.浅析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234-234.
[6]于雄略.中国传统蓝印花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