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指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章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大高考语文命题的纲领性文件,都关注了语文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人思想的影响。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之一,而挖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察的重要角度。
一、深入挖掘文章中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强化文本意识,抓住主要材料
所谓文本意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章内容,切不可脱离文章进行思考。考生要以文本为依据,挖掘、探寻文本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
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文本,在文本中确定答案所在的内容区域;然后,从中捕捉主要部分,抓住最能够反映主人公精神实质、表现时代精神的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消耗精力,因为依据细枝末节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
2.注意提炼概括,多角度进行解读
考生在确定了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后,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提炼。文本中的材料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具体形象的,而人物的人生价值以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抽象而概括的,这就需要考生依据材料进行准确提炼、概括。
考生在进行提炼概括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概括人物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生价值,还要关注他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要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挖掘时代精神,既要注意文本中特定时代下的精神,也要关注它与当代的联系以及对当代的影响,既要联系材料,也要关照现实。
二、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知人论世,关注作者
写作背景是文本为了更好地陈述对象,所涉及到的历史、环境等。写作意图则是作者计划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要实现这两点,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就与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缘由等密不可分,因此考生解答与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相关的题目时,要先关注作者的社会经历、思想发展等,从作者的角度进行诠释。
2.立足文本,内引外联
当题目要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某一问题时,考生一定要紧扣文本,从文章的主旨、主要人物以及文章涉及到的时间、场景等相关写作背景出发,发现这些内容和要探讨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注意联系那些文本中没有重点涉及却广为人知的隐形背景知识。
考场文本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設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圈点评注
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章一共选取了3则有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闻。三则材料分别来自中国媒体和俄国媒体对中国新基建的报道,均为2020年6月新闻报刊中的内容。材料视角更广阔,时效性更强,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时事热点,帮助考生了解国家科技发展以及建设方面的信息,培养考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则材料分别评述了何为“新基建”,为何此时加速“新基建”的步伐以及国外对我国此时按下“新基建”“快进键”的理解和认识。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对“新基建”的报道,但是角度不同,侧重不同,让考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培养考生辩证思维以及多角度解读事物的能力,同时使考生认识到不同的媒体机构和媒体平台,会根据各自的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新闻事件,所以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也会有不同的报道。
1.联系所给材料,分析我国今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新基建”的原因。
答:
2.联系所给材料,探讨我国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
【乔建军/供稿】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章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大高考语文命题的纲领性文件,都关注了语文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人思想的影响。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之一,而挖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察的重要角度。
一、深入挖掘文章中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强化文本意识,抓住主要材料
所谓文本意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章内容,切不可脱离文章进行思考。考生要以文本为依据,挖掘、探寻文本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
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文本,在文本中确定答案所在的内容区域;然后,从中捕捉主要部分,抓住最能够反映主人公精神实质、表现时代精神的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消耗精力,因为依据细枝末节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
2.注意提炼概括,多角度进行解读
考生在确定了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后,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提炼。文本中的材料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具体形象的,而人物的人生价值以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抽象而概括的,这就需要考生依据材料进行准确提炼、概括。
考生在进行提炼概括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概括人物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生价值,还要关注他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要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挖掘时代精神,既要注意文本中特定时代下的精神,也要关注它与当代的联系以及对当代的影响,既要联系材料,也要关照现实。
二、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知人论世,关注作者
写作背景是文本为了更好地陈述对象,所涉及到的历史、环境等。写作意图则是作者计划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要实现这两点,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就与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缘由等密不可分,因此考生解答与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相关的题目时,要先关注作者的社会经历、思想发展等,从作者的角度进行诠释。
2.立足文本,内引外联
当题目要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某一问题时,考生一定要紧扣文本,从文章的主旨、主要人物以及文章涉及到的时间、场景等相关写作背景出发,发现这些内容和要探讨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注意联系那些文本中没有重点涉及却广为人知的隐形背景知识。
考场文本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設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圈点评注
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章一共选取了3则有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闻。三则材料分别来自中国媒体和俄国媒体对中国新基建的报道,均为2020年6月新闻报刊中的内容。材料视角更广阔,时效性更强,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时事热点,帮助考生了解国家科技发展以及建设方面的信息,培养考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则材料分别评述了何为“新基建”,为何此时加速“新基建”的步伐以及国外对我国此时按下“新基建”“快进键”的理解和认识。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对“新基建”的报道,但是角度不同,侧重不同,让考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培养考生辩证思维以及多角度解读事物的能力,同时使考生认识到不同的媒体机构和媒体平台,会根据各自的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新闻事件,所以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也会有不同的报道。
1.联系所给材料,分析我国今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新基建”的原因。
答:
2.联系所给材料,探讨我国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
【乔建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