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众多开国将军中有十三位独臂将军,他们久经沙场、功勋卓越,其中有一位曾两次被同志们误认为牺牲,并开过两次追悼会,在大生产运动中受到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他就是717团政委——晏福生。
晏福生,湖南醴陵县人,生于1904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和长征。抗争爆发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率部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屯田垦荒。为了更好的落实屯田政策,晏福生一面明确任务、制定规划,一面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宣传鼓动工作。看到一线人手比较紧张,他就想开荒和打仗一样,要尽量减少非战斗人员。于是他首先先做起了自己警卫员的工作,语重心长的说道:“这里不是在敌占区,安全问题不那么突出,而一线的同志们很辛苦,任务很重,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在他的影响下,妻子马忆湘承担了全部家务,把勤务员也抽出来参加生产。在晏福生的带动下,警卫员、通信员、文书等全团上下纷纷响应。这一来,开荒第一线就增加了三四十人,一天下来,全团就多开荒地二三十亩。
由于没有办法直接抡镐头开荒,晏福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自己找活儿干。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三连干部战士就在连长的带领下上山了。到了预定作业地点一看,荒地上的枣刺、藤条、茅草都不见了,战士们纳闷的环顾四周,忽然看到不远处的山坳中飘起一股浓烟,透过烟雾,只见两个人正在来回奔跑着引火,其中一人一只空荡荡的袖筒在晨曦中随风飘舞。连长这才想起还忘了两个客人,原来昨晚,晏政委带着警卫员来连里了解生产情况,由于太晚了没有回团部,就住在连里。可谁曾想这一大早却为大家做起了准备工作,大家呼喊着跑过去,連长夺过他手中的捅火棍子赶忙检讨自己的工作计划不周,硬是推着晏福生离开了山坳。可回到营地后,他还是没有去休息,而是走进了伙房,操起扁担去挑水,挑满缸后,正赶上锅里的水烧开了,于是他又挑起开水桶给山上的同志们送水。三连的干部战士深受感动,干劲更足,成了全团的开荒先进连。
播种了,禾苗出土了,晏福生寻思着:锄地比挖地要轻松得多,不能握大锄头,何不打一把小锄头?于是,他亲自掌钳,指导打铁的战士锻打了一把小锄头,随身携带,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同志们都亲切地称这把锄头为“晏氏”锄头。
在贯彻落在贯彻落实屯田政策的过程中,晏福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发现某些队开荒不打土块、撒种不讲究方法,秋收时他又发现某些战士倒背糜子,造成浪费,针对种种小事,他都及时予以纠正。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社论说;如果没有许多像晏福生同志那样,在开垦南泥湾的劳动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上述现象,则南泥湾的成绩便不会如今日的显著。
汗水浇出丰硕果。当年,七一七团的生产成绩名列全旅、全边区之首,晏福生被推选为生产英雄。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们在生产运动中做出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亲笔给晏福生题写奖状 “坚持执行屯田政策。”晏福生接过奖状,内心无比兴奋,因为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得到了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嘉奖。
时代造就英雄,国民党置边区军民于死地的手段,造就了一大批握笔杆子、枪杆子的书生勇夫,成为发展生产、繁衍经济的特殊人群,晏福生就是在这场生产自救运动中被推上经济建设的风口浪尖,又在经济建设的惊涛骇浪中,造就出的发展经济的特殊人才。
延安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模范人物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矗立于人们心中,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晏福生,湖南醴陵县人,生于1904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和长征。抗争爆发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率部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屯田垦荒。为了更好的落实屯田政策,晏福生一面明确任务、制定规划,一面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宣传鼓动工作。看到一线人手比较紧张,他就想开荒和打仗一样,要尽量减少非战斗人员。于是他首先先做起了自己警卫员的工作,语重心长的说道:“这里不是在敌占区,安全问题不那么突出,而一线的同志们很辛苦,任务很重,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在他的影响下,妻子马忆湘承担了全部家务,把勤务员也抽出来参加生产。在晏福生的带动下,警卫员、通信员、文书等全团上下纷纷响应。这一来,开荒第一线就增加了三四十人,一天下来,全团就多开荒地二三十亩。
由于没有办法直接抡镐头开荒,晏福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自己找活儿干。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三连干部战士就在连长的带领下上山了。到了预定作业地点一看,荒地上的枣刺、藤条、茅草都不见了,战士们纳闷的环顾四周,忽然看到不远处的山坳中飘起一股浓烟,透过烟雾,只见两个人正在来回奔跑着引火,其中一人一只空荡荡的袖筒在晨曦中随风飘舞。连长这才想起还忘了两个客人,原来昨晚,晏政委带着警卫员来连里了解生产情况,由于太晚了没有回团部,就住在连里。可谁曾想这一大早却为大家做起了准备工作,大家呼喊着跑过去,連长夺过他手中的捅火棍子赶忙检讨自己的工作计划不周,硬是推着晏福生离开了山坳。可回到营地后,他还是没有去休息,而是走进了伙房,操起扁担去挑水,挑满缸后,正赶上锅里的水烧开了,于是他又挑起开水桶给山上的同志们送水。三连的干部战士深受感动,干劲更足,成了全团的开荒先进连。
播种了,禾苗出土了,晏福生寻思着:锄地比挖地要轻松得多,不能握大锄头,何不打一把小锄头?于是,他亲自掌钳,指导打铁的战士锻打了一把小锄头,随身携带,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同志们都亲切地称这把锄头为“晏氏”锄头。
在贯彻落在贯彻落实屯田政策的过程中,晏福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发现某些队开荒不打土块、撒种不讲究方法,秋收时他又发现某些战士倒背糜子,造成浪费,针对种种小事,他都及时予以纠正。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社论说;如果没有许多像晏福生同志那样,在开垦南泥湾的劳动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上述现象,则南泥湾的成绩便不会如今日的显著。
汗水浇出丰硕果。当年,七一七团的生产成绩名列全旅、全边区之首,晏福生被推选为生产英雄。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们在生产运动中做出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亲笔给晏福生题写奖状 “坚持执行屯田政策。”晏福生接过奖状,内心无比兴奋,因为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得到了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嘉奖。
时代造就英雄,国民党置边区军民于死地的手段,造就了一大批握笔杆子、枪杆子的书生勇夫,成为发展生产、繁衍经济的特殊人群,晏福生就是在这场生产自救运动中被推上经济建设的风口浪尖,又在经济建设的惊涛骇浪中,造就出的发展经济的特殊人才。
延安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模范人物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矗立于人们心中,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